楊文輝
[考點闡釋]
“意境深遠”,主要針對散文、詩歌、小小說等文學體裁而言?!耙饩成钸h”就是“意”與“境”融合得很好,或是寫景與抒情相結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隱喻,含意深遠;或是富于詩情畫意,言有盡而意無窮。
[寫作指導]
一、“意境”形成的途徑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可見,只有作者內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達到“意境深遠”的要求。考場作文中,意境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兩種途徑。
一是“境”中寄“意”。即于外在形象中蘊涵豐富的情或意。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伙子愛上了一個姑娘。一次,姑娘問小伙子:“你真的喜歡我嗎?”小伙子回答:“真的。”姑娘又問:“你真的聽我的話嗎?”小伙子回答:“當然?!惫媚镎f:“那好,把你媽媽的心挖來給我看。”小伙子聽了,真的回家把媽媽殺了,并捧著媽媽的心奔向姑娘。路上,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顆重重摔在地上的媽媽的心說了一句話:“孩子,你摔疼了嗎?”
上述故事中,母親的話僅僅一句,但它足以讓我們浮想聯翩,百感交集。這就是境中含情的藝術效果。
二是化“意”入“境”。也就是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意境表現出來。比如有一篇贊頌教師無私奉獻的散文《今生為你》,其結尾部分寫道:
我是你人生路上的一朵小花,為你開過了,然后就謝了;
我是你綠茵場上的一根草,為你綠過了,然后就黃了;
我是你苦讀時的一盞燈,為你亮過了,然后就滅了——
一生為你。
這幾個句子既形象可感,又含義深刻,真正體現了“意境深遠”的寫作特點。
二、“意境深遠”有妙法
1。注重畫面的詩意美
朱自清先生在《關于散文寫作》中指出:“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體的暗示抽象的?!睂懽鲿r,要精心描繪“具體”的、“形象化”的藝術畫面。比如賈平凹的散文《月跡》,描繪了三幅富有詩意的畫面:一是孩子們在屋中盼月,月亮悄悄地溜進來了,一會兒又沒了蹤跡;二是在庭中望月,望月中桂樹、嫦娥,看甜酒杯中浮起圓圓的滿月;三是到河岸邊尋月,兩處水中都有月亮,月亮那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在這寧靜甜美的畫面中,透露出孩子們真摯、純潔、天真而富于幻想的情趣?!霸铝潦鞘裁茨亍薄霸铝潦莻€好”,表達出對美好事物的熱烈憧憬與向往。這篇散文將如畫之景、景中之人和深邃之意、純真之情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意境。
又如2008年湖南一考生的《彼岸花》,作者憑著敏銳的感悟能力,把一些細節(jié)引入文章,令評卷者為之感動。像“……這種美好,古今皆有。如《詩經》中的《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姣好的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無情水隔斷了你儂我儂的情感,就是那一方無情水留住了詩情畫意,摒棄了沒有距離的遺憾。古時的潑墨山水畫,均會留出一片空白,或者拉遠視線與山水的距離,使人感到山也朦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也許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山或許遭人樵采,已經滿目瘡痍;水或許已經枯涸,剩一灘爛泥,但不管如何,留給我們的是距離帶來的‘清、寂、和、靜”等,文章解讀《蒹葭》,畫面靈動,凝練生輝;妙論潑墨山水畫,文情并茂,理性充沛。
2。追求畫面的音樂性
即在藝術畫面的描繪中追求語言的音樂性,或在藝術畫面中融入與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樂內容,達到一種詩樂結合、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請看山西一考生的《黃河需要誠信》片段:
古道口,四月天,不見艷陽,只見沙。風絲毫不遜于臘月里的瘋狂。渡口凌洪洶涌,冰塊一堆擠著一堆,像去趕集,又像是走西口的精壯男人們,一伙一伙相跟著,去外面尋找錢,尋找生活??捎钟卸嗌偃嗽偬ど线@塊故土,見一見娘親和嬌妻?
春去春來,風行風止,潮漲潮落。總能看見她挎著籃子徘徊在黃河渡口。采一會兒苦菜,她就站直了腰向遠處瞧瞧,紅圍巾隨風招展。老遠的船夫看見了,叫個不停:“大妹子,還等哪?”
她默默地站在沙旁河灣,注視著古道口,祈禱著河神,不知不覺地低吟著《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淚長流。哥哥你別變心,妹妹我守在村口……”
雄渾、蒼涼的畫面,凄楚、悲切的細節(jié)點染,儼然構成一幅刀法粗獷、線條古樸的木刻版畫。而“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淚長流”這樣哀愁婉轉的千古“酸曲”,則仿佛這幅木刻版畫的背景音樂。黃河邊上曾經演繹過幾百年的生死離別、長盼苦守,被這位考生鋪排得從容有致、舒緩自如,在淺淺的嘆惋之中,昭示著一種淡淡的惻隱之情。
3。含蓄地抒發(fā)感情
就是說,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地、有機地滲透在具體生動的形象描述之中。比如《騎駱駝的小姑娘》一文中寫道:
有一個騎駱駝的小姑娘:綠的袍子,紅的頭巾,黃的腰帶。她在駱駝的雙峰上。頂天而立:天,藍藍的;地,白白的。她唱著歌兒,冉冉地驅駝,向東方走去。東方,那剛擦過胭脂的太陽,露出了那羞得通紅的臉蛋兒。二十多年過去了。但在記憶的錄像上,這個小女孩,依然那么嬌小,那么可愛……
小女孩的“錄像”究竟在作者心頭激起了什么樣的情感或想像的浪花,文章沒有明說。但是通過一幅造型優(yōu)美、色彩鮮麗的人物剪影,讀者能清晰地聆聽到作者深情地謳歌大草原和新生命的“弦外之音”。
4。形象地表達思想
即通過比擬性的聯想,把人的思想認識、精神氣質等移注到描寫對象之中去,造成亦此亦彼、亦虛亦實、形神兼?zhèn)涞男Ч?。袁鷹的《井岡翠竹》之所以膾炙人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通過“睹物思人”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成功地做到了筆筆寫“竹”而又筆筆見“人”。例如:
井岡山五百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一支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這段文字從“形”的刻畫上說,簡潔而生動地勾勒出蒼山竹海的蓊郁氣勢;從“神”的寄寓上說,卻正是井岡山人民往昔和當今戰(zhàn)斗風貌的寫照。
詩意美、音樂性和形象、含蓄地表達思想感情,是釀造意境的關鍵所在。做到了這幾條,就能使文章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體,形成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
[考場佳作]
好奇心
2008年江蘇一考生
對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會是一你一生中最非凡的體驗。
清晨的時候,當你穿梭在綢緞般霧氣里的時候,這好奇心便開始了。露水滋潤著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輕微的聲響,是什么在萌動?泡桐花紫色的蕊無聲地落下來,綿軟得仿佛一捏就會碎,輕柔得一吹便飛散,是怎樣的嬌羞躲在了里面?搖櫓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霧,又無聲地消失于耳側,是誰在哼唱?待到薄霧消散,這一切又似乎從夢境中抽離,它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你只能懷著好奇心繼續(xù)走。
石庫門的深處有丁冬的泉響,江南的小姑娘抱著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這門前的流水,靈動而不留痕跡,只留下幾縷清音。這清音,究竟從哪里來?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發(fā)髻,提著籃子出來,一口吳依軟語:“張家姆媽,走啊,今朝端午買粽葉去嘍!”于是,一個清秀而又和氣的中年女子出來,笑著嗔怪:“大清早呢!”隨即兩人消失于石板街的盡頭。她們往哪兒去了呢?尋找什么來解開我的好奇心?
恰是一曲《游園驚夢》。
“看人間姹紫嫣紅開遍……”我追隨著杜麗娘的心思解開這個謎團。庭中美景固然惹人冷,但更惹人冷的是自己的肺腑;這城市里的美景固然綺麗,但最誘人的也是她骨子里的韻味呵!兩千年來,是伍子胥的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是干將莫邪的劍意人情,是館娃宮里“嘎嘎”作響的木屐,是憨憨泉里不盡的清漣,筑就了這座城的風骨。好奇什么呢?我們好奇她為何這樣清新動人,答案是隱逸在這時光里的。你可以說是山水沉淀了她,你可以說是她融入了山水;你可以說是吳人塑造了她,你也可以說是她哺育了這些人。我不禁莞爾,心頭的疑慮也頓時消散,諸如此類的“從哪里來”“如何來”,當這座城市給了我們問題時,也便給了我們答案。
一花一世界,從那門前的流波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平江城的骨氣——那便是她給我們的答案。
城的美妙,在于她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嘗在于她給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點評]
閱讀此文之初,不由心生疑惑:“好奇心”還可以這樣寫?寫對自己諳熟的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讀罷全文,心下釋然:是的,完全可以如此切入題意。整篇文章很清雅,很秀麗,作者用獨特的審美視角表述對一個城市的好奇之心。晨霧里探奇,石庫門中覓趣,對城市“風骨”的感懷……一一娓娓道來,就如泉水潺潺流淌。
從寫法上看,作者對朱自清寫景散文與郁達夫《故都的秋》等名篇有所借鑒,文中的泡桐花“綿軟”“輕柔”,“吱呀——吱呀”的搖櫓聲由遠及近又由近而遠,泉水丁冬,木屐“嘎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