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平
科學課程在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時候,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新課程中小學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課學習養(yǎng)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fā)現(xiàn),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目的?!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功”,在科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關注動手前的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
然而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但不善于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在一次聽課中,一位老師教《溫度與溫度計》,在描述天氣、氣溫后,學生很順利地引出了溫度。然后老師給每個組一個溫度計,讓學生觀察。在學生觀察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觀察溫度計的構造、刻度、標記等不感興趣,而是對溫度計下面的“紅液玻璃泡”很感興趣,都是在玩紅液玻璃泡。在后來的匯報中,學生都沒有講溫度計的構造、刻度等,而是說:“我們用手捏住'紅液玻璃泡',溫度計中的紅線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師在讓學生觀察前,沒有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所以學生觀察時沒有方向,課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
所以我在上這一課時,先出示兩杯水,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讓學生觀察比較,學生在原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看有沒有水蒸氣、杯壁上有沒有水珠等,得出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熱水的結論。然后我又問:“這兩杯水有冷熱,但到底相差多少呢?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學生馬上想到了用溫度計。在引出溫度和溫度計概念后,我讓學生思考:“溫度計為什么能測溫度,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這時,學生產生了迫切要觀察溫度計的強烈愿望,但我還是沒有馬上給學生溫度計,而是提出下一個問題“這次觀察的重點在哪里?”學生提出了觀察溫度計的結構、觀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觀察它測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測。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分組觀察。在后來的匯報中,學生不僅講清了溫度計是由一根細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紅的液體,下面有一個玻璃泡,還講清了溫度計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數(shù)是102,最小的數(shù)是零下2,還有一個℃標記等,學生順利地完成了觀察的任務。由此可見,關注學生動手前的動腦,就是砍柴前的磨刀。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
在《冷水與熱水》一課中,要讓學生拼四杯冷熱不同的水。在讓學生動手前,我提出了問題:“怎么拼出四杯冷熱不同的水?”學生提出了四種方法,有的說:“一杯全是熱水,一杯全是冷水,一杯熱水多、冷水少,一杯熱水少,冷水多?!睉撜f,學生講的是正確而清楚的。但我又給學生一個問題:“你們認為先倒熱水好,還是先倒冷水好?”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認為先倒熱水好,因為自己在家中喝水時是先倒冷水,再拼熱水的。有學生認為先倒冷水好,因為熱水有一個變冷的過程,但冷水不會再變冷了。有的認為同時倒好,這樣,實驗就比較“公平”。也有的學生在討論中提出了安全問題:“熱水燙傷了怎么辦?”,又有學生說:“熱水燙傷了要馬上到冷水上去沖”等。在這一課中,老師的引導讓學生不只是關注實驗的結果,而是關注了實驗的過程。討論讓學生聯(lián)系了生活中的知識,明白了熱水會變冷,明白了控制實驗中的變量、明白了實驗時要注意安全,還讓學生知道熱水燙傷后的應急處理。最終學生大部分認為先倒冷水好,老師也同意了這一觀點。但不管學生是先倒冷水或先倒熱水,關鍵是讓學生養(yǎng)成動手前先動腦的習慣,學生有了這一習慣,就多了一份科學的素養(yǎng)。
關注動手前的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做”。這里面不僅包含著教學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老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問題,“想好了再做”讓教師的引領從追求結果到追求過程,從關注課的順利進行到關注學生思維與能力的增長?!跋牒昧嗽僮觥弊寣W生的學習目的更明確,觀察更到位,實驗更有效。
な嶄迦掌: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