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簡介:王全義(1980—),男,華中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對外漢語教學法。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語言輸入的來源。首先介紹了Krashen提出的理想的語言輸入的特點,即:可理解性、有趣且相關、非語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夠的輸入量。緊接著,文章介紹了作為語言輸入主要來源的外國腔話語、教師話語、中介語及教材的選擇。
關鍵詞:語言輸入;來源;對外漢語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09)01-010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54本刊網(wǎng)址:www.hbxb.netお
一、理想輸入的特點
根據(jù)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說,理想的輸入應具備四個特點:
(一)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只有當學習者理解了輸入的語言信息,習得才有可能發(fā)生。反之,不可理解的輸入只是一種噪音。對此,有人提出了異議,認為在語音的學習上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建立起所學語言的新的語音語義對應關系。筆者認為這是對可理解性的一個很好的補充。
(二)既有趣又有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輸入源要豐富,輸入的方式要多樣化,輸入的內容要與學生學習、工作、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密切相關,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增強理解和吸收語言知識的效率。
(三)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習”,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對于這一點,我們持有異議。Krashen提倡自然交際中的語言輸入,因此他提出非語法程序性這條標準。而實質上,自然輸入是一種無序中的有序,從自然語言的使用頻率上講,語言的結構和詞匯的使用有高頻和低頻之分。按照一定的語法順序安排有其合理性,可以加快語言習得的速度。
(四)要有足夠的輸入量(sufficiency)。
目的是為了使習得者在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得到渲染和熏陶。眾所周知,新的語言結構,單靠幾道練習、幾篇短文遠遠不夠。它需要連續(xù)多個小時的有內容有樂趣的廣泛閱讀和許多的會話才能解決問題。語言輸入的途徑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書面的、口頭的、視覺的、聽覺的等等,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學習。顯性的語法講授可以使學生注意到語法形式,并提示他們努力把語言內化,轉變成吸收。
二、外國腔話語
外國腔話語(Foreigner Talk)指在交際過程中本族語者對語言能力還不夠的第二語言習得者提供的簡化輸入。外國腔話語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語言學現(xiàn)象,它涉及到語言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由于外國腔話語作為語言輸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許多研究者對它的特性、功能和作用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特別是把它跟第一語言習得中的媽媽式語言(motherese)進行比較分析。研究表明,外國腔話語在發(fā)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形式方面都與操母語者內部的談話有很大的不同;其互動過程也有其特點;此時此地類話題更多;操母語者更多地提出話題;求證類、理解類、澄清類、意思擴展類輸入出現(xiàn)頻率更高;回答更簡短。
周小兵的研究表明:外國腔話語具有輸入特征和互動特征,輸入的特征有:①在符合語法規(guī)則范圍內簡化。如跟外國人說漢語時,中國人會減慢語速,小心、清楚地發(fā)音,使用簡單的詞匯,較多選用是非問句、選擇問句,等等;②不符合語法的簡化。如跟外國人說話時,我們會說:“昨天你去銀行嗎?”句中的“了”省略不說。有時為突出語義,中國人會說:“你去銀行,和朋友一起?”表現(xiàn)出操母語者的監(jiān)控意識強?;犹卣饔商厥獾脑捳Z功能組成。為了理解和被理解,操本族語者常常要進行多種類型的互動調節(jié),如較多確認性的檢查(外國留學生:我去銀行了。中國學生:銀行?)、較多理解力的檢查(周老師出差了。你聽懂了嗎?)、較多重復(外國留學生:我去北京路了。中國學生:哦,你去北京路了。)、較多補充和糾正(外國留學生:昨天他不去上課。中國學生:哦,他昨天沒去上課。)等等。
卜佳暉認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操母語者的監(jiān)控意識強,表現(xiàn)在:避免使用抽象度高的詞語,省略,操母語者常用手勢、以身邊事物作比擬等輔助手段幫助理解;與外國人交談語具有引導性,由淺入深;與外國人交談語以理解為最終目的。
外國腔話語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語言變式,是為了滿足交際的需要而對語言做出的調整,因此,它對語言學習所起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比如說,雙方在交流時注意力集中于信息,對語言的形式注意較少,操母語者一般不會去糾正學習者的語言錯誤,除非是影響了交際的正常進行。從總體上說,外國腔話語在語言學習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可以使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條件下進行語言的實際運用,增強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性認識,使語言使用技能得到強化和提高。
三、教師話語
教師對漢語學習者的語言被視為一種語體,有特定的形式特征和互動特征。能夠被學生很好地理解并接收為語言輸入的教學語言具有以下特性:
(一)發(fā)音標準,詞匯簡單,強調理解,重點放在交際。因而常常檢查理解,看學生聽懂教師說的沒有。常見的檢查用語“對嗎?”、“行嗎?”、“知道嗎?”等;
(二)語言完全符合語法,避免使用復雜結構,使用較簡單的結構;內容與教學活動相適應;(三)新信息通過已知信息呈現(xiàn),羨余率高;反復使用同一句型; 重復自己的話(部分或整體)或解釋自己的話,以便學生聽懂;
(四)用升調重復學生的話或加個附加疑問句以檢查落實學生說的話;或者干脆要求學生解釋說明清楚,如教師這時便使用“對不起,沒聽懂”,“我沒聽見”,“再說一遍”;
(五)目的語和媒介語的使用界限分明,不交替使用,也不混合使用。
教師話語雖然會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有所改變,但總體上以上的特點一般不會改變。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的最大功能是促進學生的理解,以便交際活動順利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外國腔話語通常出現(xiàn)于一對一模式,有大量學習者的反饋。教師語言出現(xiàn)于一對多模式。學習者水平不同,只有來自少數(shù)學生的有限反饋。教師成功地改變調節(jié),以適應學生的語言能力。對初學者的調節(jié)更頻繁。教師要測出班級學生的總水平,再決定調節(jié)的性質和程度。調節(jié)只能放在平均層次上,很難全面滿足較高或較低水平學生的需要。這影響到它在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課堂輸入的重要性在不同的語言學習階段是不同的。在初級階段,由于學生的語言水平低,不易在其他場合獲得與課堂相類似的可理解性輸入或者是簡化輸入,因而在這個階段,課堂輸入是至關重要的。到了中高級階段,學生的語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能夠獲得的可理解性輸入的范圍也越來越廣,除了課堂之外,還可以通過與當?shù)厝私涣鳌⑼ㄟ^各種媒體(報刊、雜志、網(wǎng)絡等)獲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因而課堂輸入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課堂教學具有系統(tǒng)、高效、循序漸進等特點,課堂輸入仍然大有可為。充分利用課堂提供的語言輸入能夠從總體上大大提高學習者語言習得的速度。
四、中介語
語言教室里除了“教師一學生”之間的交際活動外,還有“學生-學生”之間的交際活動,并且后者在近年來得到了特別的重視??梢娺@兩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語言輸入有不同之處。前面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教學語言輸入的基本特征。而學生語言具有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和個體差異性,Ellis經(jīng)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中介語的變化性可分為兩類:系統(tǒng)性變化和非系統(tǒng)性變化。這些變化一般是由引發(fā)性交際任務和交際情景誘發(fā)出來的,變化有規(guī)律可循。在學生為中心“教師一學生”交際中合符語法的輸入比在“學生一學生”交際中多??蛇@種輸入的絕大部分來自教師之口。而學生的語言運用在兩種情況下同樣地不合語法,個別學生在分組討論中比在“教師一學生”活動中有更多的機會運用目的語,他們接話的次數(shù)多,因而說出的中介語也多。實際上,分組討論交際方式只增加了中介語輸入,這種輸入在較大程度上是不符合語法的目的語,其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所進行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也證明,語言學習最為成功的教學是那些充分利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而多讓學生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是屬于不太成功的語言教學。這一發(fā)現(xiàn)對我們的啟發(fā)是什么呢?我們完全可以說,“教師一學生”雙向交際活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為學生提供了比“學生一學生”交際更多更合語法的簡單語碼,即可理解性輸入。這些輸入在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中被習得者的語言習得機制處理并內化成無意識的語言能力。從以上的研究結果來看,教學語言比中介語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更有意義。
五、教材
教材作為教學結構中的三大要素之一(教師、學生、教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學生語言知識輸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對于優(yōu)秀教材的選擇對于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選擇教材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針對性:教材要適合學習對象的特點。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年齡、母語、文化背景、文化程度,也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學習起點、學習時限等因素。
實用性:教材內容要從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優(yōu)先安排交際活動必需的、生活中馬上就能應用的內容。語言材料的選擇必須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現(xiàn)實,要有真實性。從初級階段開始就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適當選擇一些目的語真實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要有利于實施精講多練的需要,在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提供大量、充分的練習??茖W性:要教給學生規(guī)范、通用的普通話。教材的內容安排要符合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順序的安排要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題材內容也應該從日常生活交際開始,逐步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新詞和語法點要分布均勻、合理,要考慮到語言點的重現(xiàn)率,符合學習者學習、記憶的規(guī)律。教材的內容要反映學科理論研究的得到公認的新成果。
趣味性:任何人都喜歡使用有趣的教材,教材內容和形式生動有趣,能夠使學習者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能使相對枯燥的語言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然而,教材的趣味性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同教材的實用性、針對性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初級階段,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與交際需要,提供學習者急需的內容。一旦有需要并且能夠在課堂外的交際中馬上應用,就會覺得有興趣,愿意學。教材的內容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反映學習者所關注的話題,反映目的語的文化。漢語學習者一般對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實感興趣,所以中高級的教材如能有豐富的文化含量,本身就表現(xiàn)了濃厚的趣味性。教材還應提供豐富多彩的練習方式,如語言游戲、角色扮演、語言實踐活動等。
在對教材的使用上我們要防止出現(xiàn)以下誤區(qū):(1)不能把教材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忽視語言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缺乏對教材內容的挖掘與深化。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做適當?shù)难a充和延伸。(2)不能把教科書等同于教材。廣義的教材已不僅僅指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本教科書(課本),而是包括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材料,包括課本、教學參考書、練習冊、及各種教學音像資料等,教師自行編寫設計、自行選用的材料都可納入教材的范疇。這意味著教材是根據(jù)需要選擇的結果,而教科書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編定的一種文本性教材。我們可以把教科書看作教學過程中最主要、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教材,但決不能將其視作教材的全部。
參考文獻:
[1]張國揚,朱亞夫.外語教育語言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戴曼純.語言輸入的類型及特點[J].湖南大學學報,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