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一生屢遭讒害,但他學養(yǎng)甚深,雖有郁郁不平之感,每為其豪情所掩,使人但見其放曠一面。蘇軾詞的主要風格是豪放,但也有不少清麗韻秀、纏綿妖媚或空靈雋永、清新淳樸的作品,風格是多樣化的。蘇軾用詞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吐訴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寫多種多樣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敘述生活中的事件,表現(xiàn)了親人師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描繪山川景色和農(nóng)村生活場景創(chuàng)作出技巧高度成熟的優(yōu)秀詞作。
關(guān)鍵詞:蘇軾 豪放 風格 多樣性
蘇軾堪稱中國文化史的千古奇才,他博學多識,才氣橫溢,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領(lǐng)域都有極高造詣。
蘇軾作詞時間較晚,據(jù)朱孝臧《東坡樂府編年》記載,大約始于37歲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大多是游宴酬贈的小令,詞名未著。38歲赴密州,從此詞多長調(diào),開始陸續(xù)顯現(xiàn)出豪放的特色。44歲后因“烏臺詩案”貶居黃州五年,是蘇軾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許多名作都產(chǎn)生在這時。之后佳作減少,晚年詞作更少。
在蘇軾以前的北宋詞壇上,婉約派占統(tǒng)治地位,內(nèi)容大都寫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風格婉曲纏綿,未能跳出詞為“艷科”即專寫男女之情的樊籬。蘇軾以詩入詞,把詞家緣情和詩人言志這二者結(jié)合起來,使詞和詩同樣具有言志述懷的作用,并吸取詩的表現(xiàn)手法作詞,這就解放了詞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束縛,使它具有了更加多樣的社會功能,同時,他還力辟柳永的側(cè)艷詞風入手,提高了詞的格調(diào),“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
較為流行的說法認為,蘇詞的風格是豪放,蘇軾乃宋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但蘇軾的詞作不僅“橫放杰出”,也有許多清空幽秀的作品,風格是多樣化的。由于他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經(jīng)常地轉(zhuǎn)換詞的風格,也由于他廣泛的藝術(shù)興趣,因而他的詞不能以豪放囊括,也不能以婉約標稱,而是豪爽曠放者有之,婉約蘊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麗圓轉(zhuǎn)者有之,奇艷絕麗者有之。
蘇軾的詞在密州時期初步形成了豪放詞風。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zhàn),場面熱烈,情豪志壯,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功、剛強壯武的英雄氣。詞人最后為自己勾勒了一個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邁,氣概非凡。又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全詞以問天、問月來探索人生哲理,抒發(fā)兄弟的手足情誼。它落筆奇拔,蹊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在格調(diào)上,它“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具有蘇詞豪邁清雄之特色。
蘇軾被貶黃州后,寫下了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diào)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前所未有。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zhuǎn),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這首詞將各種矛盾的思想感情有機的融合在一個整體中;眼前景物與古代人事的融合,渴望功業(yè)的積極精神和虛無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融合,豪邁的氣概與超曠的情趣的融合,上下古今,目接神游,以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手段對詞境做出了最恢弘的開拓。又如《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寫黃鶴樓下的長江“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仿佛西來的江漢碧濤,注入奇峭的山崖峽谷,滔滔滾滾,極有氣勢。
蘇軾是宋代詞壇的大家,他不僅以豪放詞開一代新風,同時他的各種風格詞作,都有精妙佳品。
蘇軾的閨情詞,詞品也較唐五代以來的婉約詞高出一格。如著名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詞由眼前的流水,聯(lián)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是離人淚似的楊花,還是楊花般的離人之淚?虛中有實,實中見虛,總在虛實相間,“蓋不離不即也”。就詞境而言,幽怨纏綿之中透脫飄逸之致;就用筆而言,一波三折,婉曲而深遠?!督亲印ひ衙露沼泬簟肥且皇字牡客鲈~: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用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的語言表達他對妻子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翱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以假設(shè)相逢之景寫出生者死者離別之久,以及生者歷經(jīng)滄桑的感慨,極其沉痛,感人至深,堪稱婉約上乘。他的《蝶戀花·花褪紅青杏小》借傷春的傳統(tǒng)題材抒寫自己貶謫途中失意的心情: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此詞上闋寫暮春景色與傷春情緒,然卻作曠達之語,處處都能給人希望的啟示,深情緬邈而又爽朗豁達。下闋寫人,尤為奇情四溢,通過人的關(guān)系,人的行動,表現(xiàn)對愛情以至整個人生的看法。蘇東坡此詞同樣是寫女性,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在詞史上是難能可貴的。
蘇軾在日常生活中探索人生哲理,把濃厚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交織在一起,豐富和深化了詞的意境。如《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句,從古往今來人們望月的普遍感慨中提煉出人事與天道的相同規(guī)律?!肮烹y全”是事實,“人長久”是希望,兩者對立統(tǒng)一在作者忠心的祝愿中。又如他在黃州時所作《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又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此詞寫途中遇雨,從尋常小事中見深意。在風雨聲中吟嘯徐行,“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可見作者在人生路上履險如夷,不為風雨所擾的坦然和堅定。“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身處風雨之中既不覺風雨相擾,雨過之后也不為晴喜。這使人聯(lián)想到蘇軾在政治上所走過的雖是一條風風雨雨、陰晴無常的道路,但他能以樂憂兩忘、心平氣和的曠達態(tài)度泰然處之,晴雨變化也就自然置之度外了。再如《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詞表現(xiàn)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凹彝窍⒁牙坐Q。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展示出一種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超曠的精神境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寫得飄逸且富有浪漫情調(diào)。
在日常生活中,蘇軾還很善于發(fā)現(xiàn)山水樂趣,描寫田園生活的新鮮意趣,寄托離世隱遁的愿望。如組詞《浣溪沙》五首,涉及農(nóng)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收麥、賽神、繅絲、煮繭、梼麨、賣瓜等,和雨后農(nóng)作物的欣欣生意和農(nóng)民的喜悅之情一起寫出,凡農(nóng)村景物如池魚、樹鳥、桑麻、蒿艾等,也帶有雨后日照下鮮潔的色彩和熏人的清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將仲夏時節(jié)農(nóng)村中一片繁忙的氣氛和古樸的情調(diào)渲染得風味十足。酒困口渴的太守敲門求飲的細節(jié)雖帶有詩人雅士所欣賞的野趣,卻也將使君與農(nóng)民之間的一片融洽之情輕輕點出,顯示出蘇軾農(nóng)村詞清新開闊、含蓄雋永的藝術(shù)特色。
從前面所舉詞例可以看出:蘇軾詞的主要風格是豪放,但也有不少清麗韻秀、纏綿妖媚或空靈雋永、清新淳樸的作品,風格是多樣化的。蘇軾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chuàng)者,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揭幕人,蘇詞創(chuàng)作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
(王潤洲 河北省晉州市第五中學 05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