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學生用漢語表達時發(fā)生的偏誤是多方面的,混雜現(xiàn)象是很常見的。這種表達混雜不同于漢語語法病句的句式雜糅,帶有外國人使用漢語的獨特性。本文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兩種混雜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希望揭示出漢語的一些特點,也希望找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以便在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更好地做好漢語國際推廣工作。
關鍵詞:混雜 偏誤 時體 句子功能
漢語學習者必然要用漢語進行表達和交流,從嚴格意義上講,留學生使用的漢語只是一種中介語,語言遷移與干擾、過度泛化、教學遷移、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等都會在中介語中發(fā)揮作用和影響,所以,在中介語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偏誤。在多年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通過對留學生考試試卷、作業(yè)的分析,收集和記錄留學生漢語表達的語料并歸納出多種偏誤類型,其中,最嚴重的偏誤當屬混雜現(xiàn)象。①下面將分析最有代表性的兩種混雜偏誤現(xiàn)象。
一、時間與狀態(tài)的混雜
(一)典型偏誤句舉例分析
句子中的行為動作有發(fā)生的時間,句子就有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等表示時間的語法范疇,這就是“時”;句子中的行為動作還有完成與否的不同,句子就有了完成體、進行體等表示動態(tài)系統(tǒng)的語法范疇,這就是“體”。英語的“時”和“體”在實際使用中互相重疊和補充,可以產(chǎn)生16種時態(tài)②,這對學英語的中國學生來說是相當復雜的。漢語和印歐語言在表達時間和狀態(tài)方面雖然有很大區(qū)別,但是,漢語中時間和狀態(tài)的表達對留學生來說同樣復雜,他們常常發(fā)生混雜,在我們收集到的留學生的偏誤語句中,這種表達偏誤最多、最嚴重。例如:(注:加下劃線的兩部分為混雜的部分)
(1)他一旦看見我,他的臉色馬上變了。
(2)他每天學習八個小時,從而能考上了那個大學。
(3)昨天的作業(yè)還沒做好,要今天早上做,因為惟恐受到了老師的批評。
(4)明天未嘗下雨,你放心吧。
(5)盡管以前常常跟他們吵過架,但現(xiàn)在我還是很想念他們。
(6)我在英國學了三年中文,可是我說中文說得不太好,從此,我應該努力學習,提高漢語水平。
(7)小張一喝一杯酒就醉了。
例(1)中的“一旦”多用于未然,“了”表示事物發(fā)生變化,屬于已然,二者不能搭配。例(2)中的“能”表示對尚未出現(xiàn)的事物的推測或者肯定,例(3)中的“惟恐”是害怕和擔心即將出現(xiàn)某事物,可這兩例中都用了表示“完成、實現(xiàn)”義的“了”,產(chǎn)生搭配偏誤。例(4)中的“未嘗”表示以前沒有發(fā)生過某事,和表示將來的“明天”不能搭配。例(5)中的“常常”表示多次重復的動作或事物,泛指一般的狀態(tài)或屬性,“過”表示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特定的事物或動作行為,由于這點差別,就使“常?!焙汀斑^”在一個句子中發(fā)生排斥現(xiàn)象。例(6)中的“從此”表示“從說話時以前的某個時間起”,并不是從“現(xiàn)在以后”,“應該”表示情理上必須如何做。如果說“從此,我努力學習,提高漢語水平?!本褪窃谡f話以前的某個時候以后開始有了“努力學習,提高漢語水平”這件事;如果說“我應該努力學習,提高漢語水平”,是說在說話的時間以后必須“努力學習,提高漢語水平”。所以,“從此”和“應該”在句中表示的時間和動作的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例(7)中的格式“一……就”表示的是經(jīng)常性的、習慣性的動作行為,句中的“了”表示某種情況肯定已經(jīng)發(fā)生,表達的是一次性的動作行為。這句有些奇怪,是說“小張”喝酒經(jīng)常醉呢,還是在一次喝酒時醉了?不太清楚。這種偏誤是動作行為經(jīng)常性和一次性的混雜造成的,應改為:
(8)a.小張一喝酒就醉。(經(jīng)常性)
b.小張(昨天)喝一杯酒就醉了。(一次性)
這類偏誤共收集到114例,分布情況如下表:(箭頭前后兩項表示發(fā)生混雜的兩項)
(二)偏誤原因分析
語言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差異越大,學習者從母語得到的正遷移就越少,也就是說,他的母語及其語言知識不僅不能為目的語的學習提供有益的幫助,反而會增加學習目的語的難度,發(fā)生偏誤的概率也會增大,正如Lado(1957)所說:“那些與母語相似的部分對學習者來說是容易的,而那些不同的部分則是困難的。”
印歐語系的很多語言在表達“時”和“體”時,動詞上具有明顯的形態(tài)標記,表達的“時”“體”不同,動詞隨之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以示區(qū)別,也就是有區(qū)別性特征。漢語表達時間、狀態(tài)的方式和這些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對于漢語的“時”,李臨定(1990)指出:“由于漢語不同于那些有系統(tǒng)的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如俄語和英語),因而它的‘時范疇更具其獨特性。漢語的‘時范疇是通過不同的分析形式和動詞的零形式來體現(xiàn)的,前者是通過附加和時間相關的助詞、副詞等來顯示時間關系,后者則是通過動詞本身來顯示時間關系?!?對于漢語的“體”,李先生指出:“在形態(tài)變化豐富的語言里,‘體形式通常體現(xiàn)在詞的構造和變化上。漢語的‘體形式則主要體現(xiàn)在動詞加各種表體助詞上。漢語有多種表體助詞,它們的主要功能便是附加于動詞,表達一定的‘體的意義?!?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采用的是分析性手段表達“時”和“體”,具體說就是,漢語由時間詞、副詞、助詞、動詞重疊式和某些結構(如“把”字句、“被”字句、“是……的”句等)來表達。外國學生用自己的母語表達“時”“體”駕輕就熟,學習漢語時,卻不太可能發(fā)生從母語向漢語的正遷移,一切都要從頭學起,于是偏誤頻出。
上述提及的漢語中用時間詞、副詞和某些結構等表達時間、狀態(tài)的手段多數(shù)是隱性的,傳達的是附加信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會用,但不注意其附加信息,即使?jié)h語教師在漢語教學中有時也會把這些附加信息遺漏。例如對于“把”字句、“被”字句,教學中多是強調動作的類別、施事和受事的位置,很少強調這兩種句式多用于已經(jīng)完成的情況。如:
(9)顯然,她把這件衣服做得很好。
“把”字句一般要求動詞是完成的狀態(tài)(除了表示祈使的“把”字句以外),其后常有結果補語,而在例(9)中,“做得很好”不能確定是結果補語,所以這個“把”字句的可接受性值得懷疑。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漢語中有多種成分和時間、狀態(tài)有直接或間接的、顯性的或隱性的關系,不像英語等印歐語言那樣只集中在動詞及其助動詞上。因此,留學生常常不能全面兼顧,一不留神就會出錯。如例(2)中學生想說“他以后能考上大學”,但不小心用了一個表示完成體的“了”,就產(chǎn)生了句子時間上的混亂。田善繼(1995)在一篇文章中舉出“好好休息”(未然)和“休息得很好”(已然)、“多穿衣服”(未然)和“穿衣服穿多了”(已然)這兩組句子,把它們歸入留學生的類推偏誤,其實也屬于這里所說的時間和狀態(tài)的混雜。
由于漢語界對漢語“時”和“體”這些語法范疇長期存在著爭論,所以對于漢語“時、體”的深入研究就很不夠。呂必松(1993)指出:“漢語雖然沒有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但它有自己特定的時態(tài)表示法,這種時態(tài)表示法的規(guī)律是什么,我們中國人自己至今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學生學起來也感到非常頭痛?!鼻懊嬷赋?,英語的“時”和“體”在實際使用中互相重疊和補充,可以產(chǎn)生16種時態(tài),非常復雜。對于漢語的“時、體”類型,李臨定(1990)進行了探索,初步歸納出漢語中有“現(xiàn)在進行時、過去時”等11種“時”,有“開始繼續(xù)體、持續(xù)體”等6種“體”,漢語“時、體”同樣復雜??梢?,漢語“時、體”的復雜性和現(xiàn)階段語言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解釋還很不夠,是造成留學生混雜表達的主要原因。
二、句子功能的混雜
(一)典型偏誤句舉例分析
按照句子的語氣,可以把句子分為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等。這種分類是比較寬泛的,不足以用來分析留學生這方面的偏誤現(xiàn)象,留學生的這類偏誤需要更為細致的分析。其實,不同的句式都有其特殊功能,漢語中句式很多,所以和句式相匹配的表達功能也是很多的。
從句子功能上說,一個句子應該是有獨立性的,比如,一個陳述句就不能同時又是感嘆句。在這點上,留學生不能很準確地把握,常常把不同功能的句子攙和在一起,或者說,一個句子中包含著兩種不同的功能,成為一種混雜句。例如:
(10)五道口不遠,從這一直往東走,一溜煙就能到。
(11)我已經(jīng)干脆和她結婚,你們反對我有什么用?
(12)他被大火燒傷了臉,于是他不得不難看了。
(13)學生們,請你們紛紛表示自己的要求。
(14)你趕忙把屋子收拾一下吧,客人要來了。
例(10)中的前兩個分句是敘述性的,第三個分句應該繼續(xù)敘述,但留學生卻把“一溜煙”這個對具體動作的描寫成分攙雜進來使這個分句變成了對動作的具體描寫,這是敘述功能和描寫功能的混雜。例(11)中的“已經(jīng)”在敘述句中多敘述動作行為的完成,“干脆”修飾動詞時表示要進行某種動作行為的意愿和決心,“已經(jīng)”和“干脆”都修飾“跟她結婚”,讓人弄不清到底結婚沒有,這種偏誤是結果和意愿的混雜。例(12)中的“不得不”要修飾的是出于無奈做出的動作,而“難看”是對“他”狀態(tài)的描寫,“他”是不能自己進入“難看”這種狀態(tài)的,這就把動作和狀態(tài)混合在一起了。例(13)中是一句說出來的話語,可其中的“紛紛”只用于敘述句中,結果造成了口語和敘述兩種功能的混雜。例(14)的“趕忙”多用在敘述句中,而這句是祈使句,不宜用“趕忙”,應該用“趕快”,這句是敘述和祈使的混雜。
這類偏誤共收集到87例,分布情況如下表:(箭頭前后兩項表示發(fā)生混雜的兩項)
(二)偏誤原因分析
在漢語中,特定的句式、句中的某些詞尤其是虛詞、句子的語序等都有各自的功能色彩,甚至可以這樣說,即使是一個詞的變化有時也會使句子功能發(fā)生變化。我們曾對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1996)(以下簡稱《橋梁》)的52名留學生做過一個關于句子功能的簡單調查,所用的詞語和語法點均選自《橋梁》,調查形式是多項選擇,結果見下表③:
從上表看,只有“好在”“因為……而”“別……,一……準”選對的人數(shù)比選錯的人數(shù)多,其他的都是選對的人數(shù)少于選錯的人數(shù),有的差距還非常大。這和選項多有一定的關系,因為調查的選項多達五六個,學生難以選擇,不易選對。但是,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留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嚴重欠缺。存在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對于這些語言項目不同的表達功能,不僅《橋梁》這部教材沒有詳細說明,而且其他漢語語法書和漢語教材也鮮有提及,一般的詞典也不會把這些內容作為釋義寫進去。這些都會給留學生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造成困難,而我們的教學同樣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在教學時,無論漢語教師還是留學生都重義輕用,即重視意義而輕視用法。尤其在對詞語進行解釋時,教師常常使用與漢語“對等詞”的方法,例如,把“一溜煙”解釋成“馬上、很快”;把“紛紛”解釋成“有前有后,不一起的”;把“一股腦兒”解釋成“全、都、通通”。教師這樣教,學生這樣學,教師別的什么也不講,學生別的什么也不知道。當留學生想把某個意思表達出來時,他在頭腦中按照這個意思來搜索詞,然后表達出來,這樣就難免出錯,因為他不知道這個詞的使用條件。如果漢語教師能夠在教學時對詞語的用法適當講解,留學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這類偏誤。
其實,漢語研究者至今對漢語句子的功能也沒有完全搞清楚,所以漢語語法書和漢語教材就語焉不詳,也就不能指望漢語教師能夠完全解決問題,教師也只能在教學時講些零零碎碎的內容。把漢語句子分成陳述句、疑問句等幾大類肯定是不夠的,只是根據(jù)具體句子的表達特點概括出強調、判斷等有限的幾種功能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舉例來說,留學生常常亂用“或者”和“還是”,他們不明白這兩個詞所在句子的功能不同,“或者”用在陳述句里,而“還是”則用在疑問句里。還有“不要”,留學生常常用在陳述句里,如“我不要買這個”“他們不要去上?!?,其實,“不要”絕大多數(shù)要用在祈使句中。“究竟”和“到底”也是留學生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他們的陳述句里常常出現(xiàn)“究竟”。從這點來看,產(chǎn)生這種偏誤的根源不在于學生,而在于我們沒有把漢語句子的功能研究清楚。因此,關于漢語句子的功能,應該做進一步細致的描寫,比如,漢語句子到底有哪些功能,功能不同的句子在用詞上有哪些要求和差異,常用或專用哪些詞語,排斥哪些詞語,都值得漢語工作者深入研究。
三、結語
留學生表達中的混雜偏誤源于多種原因,從教學方面看,有漢語教師的問題,教學時對某些語言知識講得不夠或者沒有講到,遺漏了某些該講的內容。另外,目前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研究仍然不太深入,不能很好地為漢語教學提供指導和幫助,教師遇到問題時難免會感到無所適從。要解決留學生的這兩種表達的混雜偏誤,漢語教師的教學、漢語教材的編寫、語言學界的科研都有責任。也就是說,對于漢語的時間、狀態(tài)、功能,教師要講出來,教材要寫出來,漢語界要把更深入、細致的東西研究出來。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效果,才能使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有所提高。
注 釋:
①留學生的語料來自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學習二年級中級漢語綜
合課留學生的作業(yè)和試卷。本人是漢語教師,已任中級漢語綜合課16年,在評閱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句偏誤便做記錄,至今已收集語句偏誤近500例。(不限于本文論述的這兩種混雜偏誤的實例)試卷則包括本班學生從2001年至2007年參加的中級漢語綜合課考試,共計1120份。重點研究了這些試卷中“用指定詞語回答問題”“用指定詞語完成句子”“根據(jù)課文內容回答問題”“根據(jù)短文內容回答問題”等4個需要留學生用漢語表達的題目,以便收集偏誤用例。現(xiàn)把這幾個題目各舉一例:
用指定詞語回答問題:
1.你覺得那個飯館的服務員怎么樣?(未免)。
用指定詞語完成句子:
2.他喝了酒以后還開車,(差點兒)。
根據(jù)課文內容回答問題:(任選一題,寫120字以上)
1.差不多先生有什么特點?你喜歡他嗎?為什么?
2.老妻是怎么幫助畫家的?你覺得課文中誰比較有眼光?為什么?
根據(jù)短文內容回答問題:(要求100字以上)
短文中一共講了幾個關于緣分的故事?哪個故事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請你談談對緣分的看法。
②這16種時態(tài)是:1.一般現(xiàn)在時 2.一般過去時 3.一般將來時
4.一般過去將來時 5.現(xiàn)在進行時 6.過去進行時 7.將來進行時 8.過去將來進行時 9.現(xiàn)在完成時 10.過去完成時 11.將來完成時 12.過去將來完成時 13.現(xiàn)在完成進行時 14.過去完成進行時 15.將來完成進行時 16.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
③這里解釋這幾個項目所攜帶或所適用的功能:干脆:意愿,如:今
天干脆換一身衣服吧;徐徐:描寫;好在:口頭;千萬:祈使;總算:結果;別:祈使;因為……而:敘述;別……,一……準:口頭,如:煙民們別咳嗽,一咳嗽準會想到那個可怕的字眼——肺癌。
參考文獻:
[1]陳灼.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2]李臨定.現(xiàn)代漢語動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續(xù)三)[J].世界漢語教學,1993,(1).
[4]田善繼.非對比性偏誤淺析[J].漢語學習,1995,(6).
[5]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 Mi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1957.
(李紹林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