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綜合性學習,旨在改變過去那種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學習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這種新課型該如何上好?如何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呢?
一、挖掘課程資源,找準最佳結合點,突出整合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相結合,這也是新課程標準中反復提倡的跨學科學習方法。教學中改變過去“唯語文”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為綜合性學習找準“結合點”,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解決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語文第七冊有一組課文安排了一個專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可愛的小動物”,筆者首先讓學生進行小調查,收集有關動物種類、分布、生活習性等資料。筆者再趁此機會開展了動物過冬知識競賽、動物趣聞交流會和講動物童話故事等關于動物的系列綜合性學習活動。對這些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通過看課外書籍、上網、調查等多種形式查找資料;以個人、小組等多種方式交流匯報。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津津有味地講述趣聞,頭頭是道地編寫故事,畫說唱跳,熱烈地交流,學生在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放開,鼓勵、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發(fā)揮特長。比如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長的故事”的綜合性學習,筆者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訪問、寫信、上網搜集等多種渠道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在這一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把在美術、音樂、信息技術、舞蹈等學科中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既有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又有學生各科能力的結合,學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種形式的匯報,絕非簡單的抄抄寫寫,必須將語文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相融合。通過多種匯報交流的形式,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
二、緊扣生活脈搏,拓寬學習渠道,重視實踐性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毙抡n程標準中倡導“實踐中學語文”,強調語文與實踐要更加緊密地結合。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的活動應該密切聯系“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如針對家鄉(xiāng)的快速發(fā)展,筆者引導學生開展了《夸夸咱們的家鄉(xiāng)》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調查家鄉(xiāng)的歷史人物、名勝古跡、旅游風景、名優(yōu)特產等,寫出調查報告,并在全班交流。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完全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能力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一展風采,既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小課堂”中生根,在“大課堂”中發(fā)芽、開花、結果。
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而言,實踐是第一位,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經歷、直接體驗,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以及當地的教學資源進行選擇,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性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重視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和牽引,把情感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獨特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放開學生手腳,開放學習時空,凸現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放開手腳,相信學生,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如《走進大自然》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的一個主題內容,圍繞這個主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力求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動手、動腦,如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奧秘,了解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一切生活所需,收集自然界給人類啟示進行高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資料;他們不僅查找了泥石流、水災和土地沙漠化的圖片和極具說服力的數據,而且還自發(fā)組成了東莞運河采訪隊,進行實地調查、采訪,做成了詳盡的調查報告,這次活動,學生不但了解了大自然可愛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大自然可怕的一面。就這樣,學生從校內走向校外,從課本走向了大自然,去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而筆者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始終是他們的引導者、協助者。
四、實施多元評價,體驗成功喜悅,體現激勵性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評價模式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而新的評價理念則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家長、師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活動的喜悅,有利于提高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如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的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既有教師的評價,又有家長評價、社會評價。評價方案也要呈多樣化:如筆者在開展《走進大自然》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就采用了多種的評價方案:1.最佳作品評價方案:學生把自己在實踐活動課中認為最好的作品交給老師,由教師針對其制作或設計的態(tài)度、效果進行評價。如果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可以與教師協商,暫不記錄成績,學生在經過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可再次參加評價。2.演講評價方案:采取演講的形式是讓每個學生都說一說參加這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的體會,重點圍繞“我在什么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我最喜歡參加哪方面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作口頭陳述,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做合理的評價。3.評議表:在活動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一次綜合評價,以表格的形式出現,考評學生的水平。只有采取多渠道的評價,才能全面評價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進而采取鼓勵方式對學生優(yōu)點加以肯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科學的熱情,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然而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型,它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為我國的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教學領域,還有待于我們繼續(xù)探索,探索出更有利于學生全面主動發(fā)展的更具實效性的教學策略,使語文綜合性學習煥發(fā)出鮮活的生命力。
(付蘭深 山東省高密市井溝學校2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