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師大多“熱衷”于對“對話教學”的教學運用與理論探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就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盵1]可見新課標對于語文教學的“對話性”是很重視的。而所謂語文教學的對話性,或“對話型”語文教學,“簡單地講就是在堅持教學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時,教師以對話的情懷對待學生,對待教學,對話精神貫穿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2]。然而在對話型語文教學的理念認知及教學操作上,不少的語文教師存在誤區(qū),導(dǎo)致了“似是而非”的偽對話,即流于對話形式而忽視對話本質(zhì)的對話行為。
一、缺乏對話的倫理品質(zhì):平等、尊重
巴赫金認為,語言的本質(zhì)就是“對話”?!皩υ挕笔巧孀罨镜臇|西,而正是在這種生存與“對話”的同一狀態(tài)中,語言的“本質(zhì)”在顯露出來。生存的特性也就是語言的特性——“對話性”,“存在就意味著對話的交際”。這里的對話是就哲學意義上的本體論說的,強調(diào)了語言真正的生命在于話語,而自我與他人的對話關(guān)系構(gòu)成了人生命的真正存在。人的意識需要在與他人的對話交往中才能自我確定。巴赫金說:“一個意識無法自給自足,無法生存,僅僅為了他人,通過他人,在他人的幫助下才展示自我,認識自我,保持自我。最重要的是構(gòu)建自我意識的行動,是確定對他人意識的關(guān)系?!盵3]基于此,巴赫金主張在互相交往的對話主體之間堅持以人為本,互相尊重、平等的原則。當然巴赫金的對話主義哲學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構(gòu)建成對話型的語文教學后,必定有教育意義上“受限”,即語文教學不完全是對話性的。但語文教學中對話性的倫理品質(zhì)不能丟,仍然要以平等尊重作為基本的對話意識?!皩υ挼木駜?nèi)涵和發(fā)展要求規(guī)定了對話主體必須有一種對話意識,即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于共同創(chuàng)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盵4]馬丁·布伯更是形象地將這種平等對話關(guān)系表述為“我—你”關(guān)系,根本上是“心靈與心靈的關(guān)系”。因此,堅守對話的倫理是體現(xiàn)對話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實現(xiàn)對話價值的前提。
在對話性的語文教學中,仍有不少語文教師沒有真正的與學生的平等意識,還是以對話教學之形式套裝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之實質(zhì)。組織學生對話時,以個人的意志控制對話的內(nèi)容與進程。對學生的對話內(nèi)容稍不滿意,就輕易地制止,轉(zhuǎn)移話題,或改為教師自己的講授。有的甚至粗暴地訓斥學生,譏笑、挖苦的也大有人在。缺乏最基本愛的對話倫理前提,無論對話形式如何精彩都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否定了對方的價值獨立性,就意味著否定自身的獨立價值,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二、將對話等同于機械的師生問答
自對話在教學中受到重視,語文課堂上由過去的“滿堂灌”變?yōu)椤皾M堂問”。誤以為問的多、學生答的多就是有效的對話教學。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范進中舉》時,與學生進行了一段問答式的對話:
師:這篇課文作者是誰?
生:是吳敬梓。
師:吳敬梓是哪個地方的?
生:安徽全椒人。
師:是哪個朝代的小說家?
生:清代。
師:出生年月是多少?
……[5]
這樣的流于對話形式的一問一答是典型的“偽對話”?!鞍秃战鸬膶υ捲瓌t不是簡單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講話,而是主體間性深刻思想的表現(xiàn)?!盵6]從認識論上看,對話是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生成,而不是機械地內(nèi)容再現(xiàn)。即法國哲學家說的“制造意義”,弗來雷的“對話即意味著對世界改造”。正由于此,巴赫金認為對話關(guān)系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對語之間的關(guān)系。它比實際對話中的對語關(guān)系更為廣泛、更為多樣、更為復(fù)雜。王榮生先生也認為,“對話”與否不是一個教學方法問題;“交談”式教學,也未必產(chǎn)生有意義的對話。
因此,在語文對話教學中,我們要關(guān)注對話意識、問題意識。對話意識就是互相傾聽、交流,共同構(gòu)建新的意義的意識?!皼]有對話意識的問答,就像是一具只有骨肉而無靈魂的僵尸,絕非真正的對話?!盵7]此外,對問題意識也不容忽視。如上例中的提問就沒有真正的問題意識,學生只需看文下注解就一目了然,何必一一作答。真正的問題意識可以促進師生或生生間的深層交流,推動對話的進程,最終生成“新生”的意義。
三、脫離文本、脫離文本語言的泛對話
正如泛人文一樣,泛對話也是存在于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還未自覺意識到這一點。先看兩例:
有位教師在上《寂靜的春天》時,運用課后思考探究來與學生對話。要求學生上網(wǎng)查找有關(guān)環(huán)境污染的資料做成課件。于是,學生找來了世界各地因環(huán)境污染而造成危害的大量數(shù)據(jù)與圖片資料。上課時,各小組紛紛展示他們的豐富的課件,語文課變成了地理課。[8]
另位語文教師在教學《萬紫千紅的花》時,與學生一起探討各種美麗鮮艷的色彩以及花的色彩與酸堿溶液的關(guān)系。這位語文教師鼓勵學生運用生物學的知識補充解釋。這些對話足足花了三十多分鐘時間。[9]
上引的兩例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脫離文本。他們分別將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及生物課,這是脫離文本的典型。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脫離文本的泛語文現(xiàn)象較為突出,有的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與主題無關(guān)的問題,如在上《荷花淀》時讓學生討論“水生嫂被強暴了怎么辦”,學生的興趣很高,你一言他一語,看似熱鬧的對話,實則嚴重脫離了文本。這種泛語文現(xiàn)象往往以泛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偏離了語文的學科性質(zhì),缺失了語文基本的價值目標。語文新課標也很注重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而深入文本自然離不開文本語言。文本是意義有待實現(xiàn)的言語作品,需要讀者解讀生成,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閱讀評價手冊》中說:“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gòu)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需要在文本語言中感知、理解、欣賞,進而帶著個體的解讀與問題展開對話。建立在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基礎(chǔ)上的教學對話才是有效的,否則脫離文本的泛對話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我們在警惕語文教學中的泛語文、泛人文的同時,更要關(guān)注泛對話形式的蔓延。一節(jié)語文課很容易因為教師的隨意、泛化的組織對話而浪費過去,這是教師的嚴重失誤。
四、忽視教師有效必要的引導(dǎo)
對話的哲學理念與對話教學之間還是有差異的。前者從本體論的高度揭示了對話的本質(zhì)意義,即對話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話語的對話性實際上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與意識的對話本質(zhì),體現(xiàn)了生活的對話本質(zhì)?!睂υ捰肋h是一個開放的未完成的過程。從哲學意義上說,對話是不可預(yù)設(shè)的。伽達默爾說:“雖然我們‘進行一場談話,但實際上越是一場真正的對話,它就越不是按談話者一方的意愿進行。因此,真正的談話決不可能是那種我們意想進行的談話。一般說來也許這樣說更準確些,即我們陷入了一場談話?!盵10]而這就跟對話教學的教育性產(chǎn)生了一些悖論。所以,我們必須關(guān)注這兩者的統(tǒng)一,否則就形成了許多教師一味追求哲學意義上的對話性,而不顧對話教學上的教育引導(dǎo)性。甚至有的教師走向?qū)υ挼臉O端,認為課堂上只要是教師的引導(dǎo)、組織都是破壞了對話精神。這個教學理念危害性極大,特別有必要在哲學意義的對話性與教育意義上的對話性取得調(diào)和,進而根本上以前者服務(wù)于后者。因為“教育作為人類的活動,相對于個體的經(jīng)驗而言,在內(nèi)涵上要豐富得多,它對個體總是具有塑造性與引導(dǎo)性,而個體總是要接受教育的引導(dǎo)和塑造”[11]。這是由教育自身的本質(zhì)決定的。
教師在對話教學中的有效引導(dǎo),實質(zhì)上就是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白鳛槠降戎惺紫?,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gòu)建,從外在于學生的情境轉(zhuǎn)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權(quán)威也轉(zhuǎn)入情境之中?!盵12]
教師作為對話教學的必要的引導(dǎo)者,其原因正如邵巧治在文中所說:“從社會學角度看,對話是有一定的相同資格的人之間的交流;從文化學立場看,兩類人或兩個人必須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才能坐下來對話。從這個角度,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很難展開真正的對話。因為教師無論是知識、能力還是生活,閱讀經(jīng)驗都超過學生之上。”[13]所以需要擔負起“平等中首席”的任務(wù),在知識及經(jīng)驗上給學生以引導(dǎo),從而提升對話質(zhì)量,加強對話的有效性。
教師組織、引導(dǎo)的內(nèi)涵主要在愛心與知識上。愛學生是根本,馬丁·布伯說過,真正的對話就是“從一個開放的心靈到另一個開放的心靈的對話”。雅斯貝爾斯也對缺乏愛的教育提出過批評:“現(xiàn)行的教育本身卻越來越缺乏愛心,以至于不是以愛的活動——而是以機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從事教育。”[14]
在知識上,教師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相關(guān)知識來指導(dǎo)學生,使對話獲得知識保證??傊?,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dǎo)促使學生成為優(yōu)秀的對話者。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是對話式教學中存在的,但只要從對話教學的精神出發(f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矯正,一定能有所改觀。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2]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5.
[3]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344.
[4]王尚文.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
[5][8]盧派清.對話教學的誤區(qū)及對策[J].貴州教育,2007,(9).
[6][7]騰守堯.文化的邊緣[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
[9]蔡麗雯.對話式語文教學在實踐中的異化及對策[J].教育導(dǎo)刊,2007,(4).
[10][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487.
[11]金連去.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90.
[12]小威廉姆.E.多爾著.后現(xiàn)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0,238.
[13]邵巧治.試論語文課堂的偽對話的矯正[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6).
[14][德]雅斯貝爾斯著.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1.
(嚴久官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