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性教育,一直在龐大的教育體系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當代的文化背景下,母語教育面臨著外語教育的強力擠壓,人文精神危機重重,這對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顧名思義,是以語言和文學為基本構成要素的學科。它凌駕于語言和文學兩個大的領域,而這兩個領域本身又有著龐大的體系、紛繁復雜的結構和廣闊的延伸空間,造成了語文內容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不易解析性,給語文教學帶來難度。一直以來,業(yè)界對語文教學方法的探討研究孜孜不倦,提出了如課堂討論法、設問引導法、比較分析法、講解法、演示法、發(fā)現(xiàn)法、整體感悟法、情景實踐法、言語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當然,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yōu)勢,也有其局限性。這里僅以比較分析法為觀照對象,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談談這一教學方法在實踐應用中的功能。
所謂比較,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有著一定內在聯(lián)系的事物放到一起加以對照,辨別其異同或高下,探究其內部聯(lián)系,以期認識把握事物本質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以其整體性邏輯思維、多側面的關照視角和較強的可操作性在諸多研究方法中脫穎而出,受到多個領域、多個學科的偏愛和重視,并以此形成了“比較文學”“比較語言學”“比較教育學”等多個新興學科。比較的研究方法具體應用到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稱之為比較分析法。
語文教學多是以篇目為基本單位進行的,立足于此而重點在于語言、文學知識的教學,并延伸到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更廣泛的知識領域。因此對具體篇目的學習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那么如何指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把握作品藝術風格呢?對于作品的思想內容,通過一些常用的方法(如講解法,設問引導法等)基本能夠進行解釋分析,而作為藝術風格或藝術特色方面,單憑一些語言描述或者一系列形容詞的堆砌,很難讓學生清晰地把握。即便是通過情景虛設可以讓學生感知一些東西,但理性思維能力差的學生又無法很好地綜合表達。而對那些語言感知能力低的學生,更是收效甚微。這就需要使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比較之下,突顯出作品不同的藝術風格,同時通過比較,讓學生清晰地感知不同藝術風格的區(qū)別和魅力,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如將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和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閶門》相比較。兩者同為悼念亡妻之作,都很感人,但讀上去卻給人不同的藝術感受。從思想內容上來說,前者通過“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表現(xiàn)出蘇軾對于人生滄桑變幻的體悟,這就讓此作品在沉痛悼念亡妻之余,多了一層人生感悟,從而增強了作品的厚重感。而這卻是賀鑄作品所不具備的。《鷓鴣天·重過閶門》則通過“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喻示出夫妻本一體而失去愛妻這一半之后的痛徹心扉,甚至有對命運不公、情感無著的怨憤與凄苦。從藝術層面上看,蘇軾通過夢境展現(xiàn)人生與愛情,通過“十年”“茫茫”“千里孤墳”“淚千行”等詞語構造意境空間,給人以蒼涼悲愴之感;而賀鑄則立足于真實生活景物,在“梧桐”“清霜”“草”“露”“雨”“燈”所構成的清新自然的意境之中寄托沉痛與哀怨。通過這樣的對比,可以讓學生很清晰地感受到兩首詞不同的審美風格,進而可引導學生延伸拓展學習,深入了解形成不同作品風格的深層原因,把握兩位詞人不同的藝術追求。
由以上實例可知,比較分析教學法對于復雜的語文內容的教學有著顯著的效果。而比較分析法又有著多樣化的形態(tài),對于不同的教學要求可以選擇不同的比較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兩篇作品比較,也可多部作品比較;可以中外作品比較,也可古今作品比較;可以同題材之間比較,也可同體裁之間比較;可以全面比較,也可單項比較;可以做平行比較,求異中之同,也可做交叉比較,求同中之異。這就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有力的方法和手段,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以上只是從“教”的角度對比較分析法的功能做了簡單介紹,那么具體到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只是途徑,而目的在于學生的“學”,不管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把握教學內容,提高語文素質。那么比較分析法對于學生的“學”有著怎樣的功能呢?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
對于學生藝術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業(yè)界一直推行的就是多讀的方法,只有多讀才能提高對語言的理解、感知和掌控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而比較分析法在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方面也有著卓越的功能。語文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或悲壯,或凄清,或清新,或空靈,或綿密,或瑰奇,或幽深……每一種藝術形態(tài)都有既定的形容詞來指稱,面對琳瑯滿目的形容詞匯,學生究竟能否確切地把握每一個詞匯的所指,感受到不同的藝術魅力,是一個不小的問題。比較分析法的實踐性功能在于,將風格相近者放在同一個領域內進行比較分析,突顯出貌合之下的神離;或將風格相對者進行比較,使清者更清、濁者更濁。這樣能讓學生準確把握不同形容詞所指的藝術風格,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掌控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有很好的藝術感知能力,更要求學生有在藝術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也就是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分析的方法立足于把多個作品進行比較,首先就限定了學生必須有一個客觀、理性的立場,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在感知之后跳出作品,然后通過語言、藝術手法、思想、情感、風格等等多方面的比較分析,辨析異同,領會不同作品各自的特點,進而還要對這些異同進行總結歸納,甚至要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追求或者文體的相關知識進行拓展性比較,這就加強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如此反復,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更可避免學生出現(xiàn)感性有余而理性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三、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
單純的知識傳授對于應試教育來說,可能是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而當代語文教育注重的是素質教育,要求全方位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培養(yǎng)其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所以當代語文教學不能止于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方法的傳授,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過程中整體閱讀、逐層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是比較常用的。而面對復雜的語文內容,學生更需要多樣化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比較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站在總體、客觀的立場上把多篇作品進行比較分析,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能力上的大幅提升。
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學作為貫穿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科目,面臨著從小學到大學的綿長的教學陣線。這對于學生來說很容易產生學習疲勞甚至麻木,喪失學習興趣。而在具體教學中,單純地就一部作品進行閱讀分析、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但反復使用往往會顯得呆板,也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比較分析法的引入,給學生帶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照和學習語文,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立場,凌駕于多部文學作品之上,以“一覽眾山小”的氣魄來分析、理解、評論。這不僅可以提升解析作品的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拓展“教”“學”空間
當代語文教育提出了“大語文”的理念,“大”就大在語文內容的輻射空間,而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更要貫徹這一理念,超越書本既定內容,啟發(fā)學生開拓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比較分析教學法在這方面有其獨特的功能。從“教”的方面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分析法,可引入更多的作家、作品,豐富教學內容,擴大教學空間;從“學”的方面來說,如果養(yǎng)成了比較分析的邏輯思維習慣,學生會自然地通過聯(lián)想延伸學習更多的作品,并對它們進行比較分析,發(fā)掘不同作品的不同魅力。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聯(lián)想的能力,深化他們的邏輯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作為一種立足于整體思維的深度分析法,比較分析教學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著強大的功能,這種功能不僅提高“教”的質量,更提高“學”的效率,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當代語文教學法。期待著比較分析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更加廣泛,發(fā)揮出更大的功能。
(宋銀霞 河南省焦作大學人文學院 45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