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把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
其實,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也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表演過程,它有導演、演員、場景,也是把文學、表演、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融為一體,是戲劇中的“話劇”。如果語文課堂教學借用“戲劇”的一些原則,引進“戲劇效應”,一定能演出一堂活生生的“課堂劇”。
一、遵循時間和空間高度集中的原則
戲劇演出有舞臺條件和演出時間的限制,戲劇情節(jié)必須在高度集中的場面和場景中展開。它往往分“幕”,即有一個大的段落的停頓;分“場”,即大的段落中空間的變換或時間的間隔。同樣,語文課堂也要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遵循這樣的限制,就會很好地考慮以下內容:
(一)時間限制。一堂課僅45分鐘而已,要獨立完成一篇課文或一篇課文中的一個課時,就必須充分利用高度集中的課堂教學時間。受課堂時間制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做到:
1.目標單一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張賢平在教學實踐中,就反復強調:“一堂課不要想著解決很多的教學目標,解決一個就行了,一課一得?!边@話很有道理。有的教師上課,在教學設計中,或在黑板上,或在課件上,總是明明白白地羅列“一二三”等若干條教學目標,總是要在一堂課上完成“三維目標”,總是面面俱到,結果是一面都不到。與其這樣,不如把目標定得少一點,定得小一點,研究得深一點,透一點。解決好目標問題,要有全局眼光,先通讀一個單元的課文,明確單元目標,然后確定每篇課文的側重點,解決單元目標中的一個小目標;單元中的各篇課文加在一起,也就解決了單元要求中的多個目標。
2.重點突出
一堂課時間有限,對所有的問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合理安排時間。對于一般問題只需一筆帶過;對于重點,要花大力氣,反復揉,直到弄懂弄透為止。一篇文章有一般的地方,也有其獨特的亮點。解讀文本要反復思考,“深入淺出”,做到“胸中有丘壑”,然后跳出文本,拎出一兩個亮點,作為學習重點,這是找重點的方法之一;或根據單元學習目標,統(tǒng)籌全局,系統(tǒng)安排各篇課文不同的教學目標,確定各篇課文的側重點,這些側重點就是課堂教學重點,這是找重點的另一種方法。重點突出了,課堂時間就得到了合理而充分的利用,效率就會提高。
3.講問有度
課堂提問要追求高效。不必要的問題是浪費,無效的提問是浪費,重復的講解是浪費,啰嗦的語言是浪費……浪費學生的時間,等于浪費生命,這是很嚴重的。教師的語言要簡潔、準確,要適時,該講時才講;同樣,也應要求學生發(fā)言時盡力做到詞能達意,簡潔明了。對于課堂提問,要有度:一不能濫問,搞“滿堂問”,營造“虛假繁榮”局面。提問要精,為教學目標而問,為重點難點而問,解決了問題就能完成任務;二不能亂問,盲無目的,隨機提問或一再追問,嚴重脫離中心,不知所“問”。提問要有設計,力求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步一步深入文本。三是機智地問,對于課堂產生的“火花”,立即“捕捉”, 步步追問,循循善誘。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所以,應抓住課堂有限的時間,力爭上演一幕精彩的“短劇”。
(二)空間限制。師生活動往往在課堂上實施,不可能更多地走向社會、走進自然,不可能時時真正走進“實景”中去。受空間的制約,語文課堂教學要善于使用“乾坤大挪移”,把“實景”搬進課堂,虛擬空間,創(chuàng)設場景。為有效解除空間的制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搬遷“實錄”
學生生活經歷少,見聞不廣,對于課文出現(xiàn)的異地風光、他物狀貌、科學發(fā)現(xiàn)等,光憑想象,不能具體形象感知的時候,可以借助影像手段“實錄”下來,或借助互聯(lián)網下載下來,通過多媒體“搬進”課堂。
介紹科技產品,可以適當用圖片代替實物,便于了解其構造;介紹建筑物,可以將這些建筑物通過示意圖、結構圖、實景照等方式巧妙“搬進”課堂,便于直觀了解建筑物的結構和空間說明順序。比如學習《故宮博物院》,通過多媒體展示故宮建筑群實景圖片,學生結合文本,就能很好地理解文中沿中軸線按由南到北的介紹順序了,就能準確了解各大殿和后宮的位置,了解故宮的布局了。為了加深感受,激起感情,也可以巧妙引進“場景”,增強效果。比如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文章的中心是通過羅布泊消失這一事例,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為了加強學生對環(huán)保重要性的直觀認識,通過多媒體展示兩組圖片:一組是消逝前的仙湖美景,一組是胡楊林枯死、沙漠縱橫的荒蕪之景,這些圖片一下子把古今的“羅布泊”都搬進了課堂。這樣鮮明的對比,帶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破壞環(huán)境的惡果,這比空頭的說教要好得多。
2.虛擬模仿
由于受生活閱歷的限制,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對特定場景特定情感的理解或體驗,往往把握不準。這就需要虛擬空間,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或體驗。
比如學習《核舟記》,其中“船頭坐三人”一節(jié),介紹蘇、黃二人時,一會兒這個人的左手,一會兒那個人的右足,一會兒又是畫的卷端、卷末,學生會被搞昏頭。為了弄清楚,筆者叫了四個學生上場,一個學生讀文字當導演,另外三個分別扮演東坡、魯直和佛印,準備了凳子和一張長紙當畫卷,兩個學生坐在凳子上,模仿蘇、黃在核舟上的神態(tài)、動作,另外一人模仿佛印,這就好像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學生對照文字看場景,對照場景讀文字,很快就弄清楚了。
戲劇受舞臺演出的限制,情節(jié)在高度集中的場景中展開,其空間是借助一定的道具表示出來的,或者是在虛擬動作的基礎上虛擬出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室是“舞臺”,師生活動往往只能在教室范圍內,因此要考慮教學的空間限制。為了增加“表演”效果,那就要精心布局,把有限的教學空間放大為無限空間,為師生表演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這樣,師生一定會表演得更加盡興,更加灑脫。
二、制造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是通過表現(xiàn)矛盾沖突來展開情節(jié)和塑造人物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睉騽_突有一定的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它通常包括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
一堂語文課就如同上演一場戲劇,有的演得平淡無奇,如同流水賬,一步一步,看似有條不紊,實則缺少核心問題,重點不突出;有的演得熱熱鬧鬧,滿堂歡聲笑語,“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仔細思量,缺少中心;有的演得精彩絕倫,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要上好一堂語文課,也應該遵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的原則,制造一些集中的尖銳的“矛盾沖突”,課堂流程也表現(xiàn)出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使整個課堂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那么,怎樣制造課堂的“矛盾沖突”呢?
策略之一,是精心設計“問”。教師解讀文本,就如同導演解讀劇本,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處理,在“問”上下足功夫?!皢枴保幸獗荛_“一步到位”式的問,或直達目標的簡單的“問”,要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精心設計“矛盾性”問題,形成“沖突”,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暢所欲言;“問”,要有挑戰(zhàn)性,有難度有梯度,能推動課堂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步一步達到課堂高潮,最后水到渠成解決問題,留下不盡的回味。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問”出矛盾呢?
1.從文本中找“疑點”,由疑而“問”,引發(fā)爭論,制造“矛盾沖突”
文本中的“疑點”,可以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線索,也可以是文章的重點難點部分,文章的“亮點”部分,還可以是關鍵的詞句、布局謀篇中的關鍵段落、文章中省略的部分、留給讀者想象的部分……拎出這其中的一“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這個“點”上巧妙設疑,“問”出沖突,誘導學生大膽質疑、探究。
以胡適的《我的母親》為例,文章是胡適中年時對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回顧,寫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如何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文章寫母親對他的“教之嚴”“愛之慈”的部分,緊扣中心,學生容易理解;寫母親與家人相處情形的部分,似乎游離了“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學生不易理解,這是教學中的難點部分。筆者在教學中抓住這一“點”,設疑發(fā)“問”:“文章的中心表現(xiàn)母親是‘我的恩師,但用大量的篇幅寫母親和家人的相處,偏離了中心,這部分應不應該刪?”學生小聲議論起來,既而爭論開來,有的說應該刪,有的說寫得好,不能刪,也有的說可有可無,形成了不統(tǒng)一的三派意見,各執(zhí)一詞。發(fā)言異常活躍,有的說文章篇幅太長,題目是“我的母親”應該只寫母親和“我”之間發(fā)生的事,寫其他的內容顯得多余,應該刪去,這樣內容更集中更簡潔;立刻有學生反對,認為寫她與家人相處反而更好,從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母親,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有的聯(lián)系全篇,作者對材料的安排別具匠心,前面寫母親對“我”的直接管教是“言教”,后面寫母親與家人的相處,側重表現(xiàn)母親待人接物的品行對自己的影響,是“身教”,互為補充,更加全面地表現(xiàn)出母親是“我的恩師”這一主旨……由于拋給了學生帶有爭議的“問”,學生之間產生了認識上的“沖突”,從而使課堂掀起了不小的高潮。
2.從分析中找“看點”,貶“看點”為“缺點”,故意制造“沖突”
這種方式是指:對于需要掌握的重點難點問題,對于文中最精彩部分,對于文章的獨到之處,所有能成為本文“看點”的部分,教師不直接發(fā)問,而是欲揚先抑,故意貶低,指其為“缺點”,故意激起學生“不滿”,誘發(fā)學生思考探究,從而把握中心。
筆者上觀摩課,執(zhí)教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采用此法,掀起了波瀾,受到了好評。
《云南的歌會》圍繞“歌會”寫了三個場面: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個場面各有側重:山野對歌側重寫歌者,山路漫歌側重寫環(huán)境,村寨傳歌側重寫場面,若平均使用力量,只能是浮光掠影,不可能學透。三個場面中,山路漫歌寫得生動細致,極有情致,筆者便把它確定為課堂學習重點。筆者設計了兩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文章圍繞歌會場面,寫了三個場景,你們猜一猜,老師喜歡哪一個場景?”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競猜的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在學生大談特談三個場景寫得如何好時,筆者出乎意料地說:“其實,老師一點都不喜歡這篇文章,雖然是沈從文這樣的大家寫的,但因為有敗筆,嚴重影響了文章,所以我一點都不喜歡。”學生愣住了,露出疑惑神色,可能在想:猜了半天,竟然是老師根本就不喜歡;這么好的文章竟然不好?筆者抓住時機,及時推出第二個問題:“山路漫歌,中心是寫‘漫歌,卻濃墨重彩寫一路景色,偏離中心,這是敗筆。你同意我的看法嗎?”學生一下子炸開了鍋,紛紛表示反對。這樣一“貶”,激起了“沖突”,引發(fā)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學生競相發(fā)言,陳述看法。有的說云南原本就有如此美麗的景色,這是作者實錄;有的說,寫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是為了創(chuàng)設優(yōu)美而歡快的氣氛,烘托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的說寫了山鳥悠揚的歌唱,與“趕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首田園交響曲;有的說一系列動詞、形容詞,準確而生動地表現(xiàn)了戴勝鳥、云雀的可愛……學生的智慧之花一下子盡情綻放開來,或侃侃而談,或輕輕品讀,課堂氣氛一下子達到了高潮。這種“貶”式的問題,既凸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又激起了“沖突”,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種不斷創(chuàng)設或產生“矛盾沖突”,又不斷解決“沖突”的動態(tài)過程。有了“沖突”,語文課堂才生動、曲折,扣人心弦;才靈動、飛揚,韻味十足。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教學如果能有意識地借用戲劇的一些原則,引入“戲劇效應”,就能在小小的課堂上演出一幕幕精彩的“戲劇”。當然,這還要看作為“導演”和“主演”之一的教師,是否用真心真情去投入“表演”。沒有真心,沒有真情,沒有尊重,沒有平等,再熱鬧再精彩的“戲劇”也會顯得虛假。
(龐句線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 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