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清 孫振中
《林黛玉進賈府》中,賈母向黛玉介紹王熙鳳時說:“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潑皮破落戶?!?/p>
《水滸傳》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中“楊志看那人時,卻是京師有名的破落戶潑皮,叫做沒毛大蟲牛二。”
這兩處的“潑皮破落戶”的不同含義,只要通過其所在語言環(huán)境進行語用聯想,便可知道。
聯想是以大腦的功能和活動為物質基礎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思維過程,而“語用聯想”則是“外來信息源引起大腦皮層活動,激活了原有知識圖式中的相關信息,使新信息和舊知識聯系起來的心理過程”[1]。因此,在閱讀理解文章時,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存,根據文章提供的信息源,進行恰當的語用聯想,不但能幫助我們較準確地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句,提高閱讀能力,也有利于高三學生順利地解答現代文閱讀中的一些試題。
進行恰當的語用聯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關鍵語詞進行聯想
認知心理學認為:“一個語詞的意義在于這個語詞能在聽者的腦海里產生一個聯想的心象。換句話說,語詞的意義要靠語詞在說話者或聽話者心中引起的心理過程來解釋?!盵2]閱讀文章時,運用作者提供的語詞,再進行恰當的聯想,我們就可以比較準確地理解這個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蘊含的意義。
例(1)2005年全國高考上海試卷第7題:第①段中“體無完膚”的意思是。
“體無完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容遍體鱗傷。顯然,這個詞語是用來寫身體受傷的,而上海試卷所采用的材料——《回望昨日的感傷》中卻說:“他有一種體無完膚的滄桑感。”“感”是一種心理活動,由身體受到極其嚴重的傷害而體無完膚,則可聯想到“心靈”的“體無完膚”是指心靈受到極其嚴重的傷害,答案就可確定:第①段中“體無完膚”的意思是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
例(2)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并不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吃掉?!斞浮赌脕碇髁x》
這里的“魚翅”“蘿卜白菜”因其比喻本體未出現,因而是什么并不明確,為此可以在文本語境的提示下作詞義關系的聯想。由“魚翅”可聯想到“美味佳肴”,再聯想到“對人有益”的東西,就“文化遺產”而言,魚翅則可指“文化遺產中的有益部分”。同樣也可得出“蘿卜白菜”的含義。
其實,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些課文題目本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聯想,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義。如:《夜》可以讓人聯想到黑暗、冷寂、陰謀等等,《燈》可以引人聯想到光明、希望、溫暖等。
在教學中,抓關鍵語詞,啟發(fā)學生聯想、思維,就可讓學生較透徹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
二、關注超常搭配的句子
文章中詞語的搭配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語法、語義規(guī)則來搭配的,但有的語句搭配雖合語法規(guī)則,卻有悖于語義規(guī)則。對于這一類句子,教師要引導學生啟動原有的知識,進行恰當的聯想,才能理解其意義,進一步領會作者的情感。
例(3)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
蜜蜂是無法“唱”歌的,但這個句子卻把“唱”與“蜜蜂”“春詞”聯系起來,使“唱”成了“嗡嗡叫”的替換詞。因而“唱”這個動詞又給“蜜蜂”添加了人性特征,表達了作者對蜜蜂的喜愛之情,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蜜蜂在春天里十分快樂。
例(4)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鄭愁予《錯誤》
“錯誤”而謂之“美麗”,這是一種不合常理的搭配,即超常搭配,語言簡約卻含義雋永?!懊利悺弊屛覀兟撓氲脚釉羞^的一段美麗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象的美麗細節(jié)?!榜R蹄聲”觸動了女子的心而顯得尤為美麗,顯示出女子由期待到驚喜的心理;錯誤就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個錯誤讓女子陷入到極度失望中。
例(5)2007年江西省高考語文試卷第18題是“結合原文,分析作者為什么說‘泰山是一面鏡子”。
泰山是山,不是鏡子。作者這里運用了超常搭配,如果考生知道進行語用聯想就不難解答這道試題。鏡子的特點是映照形象,泰山也可映照,照出文中所寫的文人、帝王、游客的形象特點,即杜甫、李白、秦皇、漢武和我。如此,題目就很容易作答了。
每年的高考試題中都有許多類似的題目,考生如能恰當地運用語用聯想,定能突破這一閱讀理解難點。
對超常搭配的語句進行聯想,一是把本來看似虛擬的世界合理化,二是排除表面的邏輯荒謬,從背景知識中尋求與之相關的可能解釋。這是因為“人類思維不能容忍意義的真空”[3]。
三、故意違反交際規(guī)則語句的聯想
人們用于正常交際的語句,必須符合一定的規(guī)則,即符合量的規(guī)則、質的規(guī)則、合作規(guī)則、禮貌規(guī)則,說話人語句的意思才能被聽話者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思才能被讀者理解,但在許多作品中,人物的對話卻故意違反交際規(guī)則,這些違反交際規(guī)則的語句又往往含義深刻。這就要求讀者特別注意提取大腦中儲存的背景知識,運用聯想去挖掘這種“違反”規(guī)則語句的言外之意。
例(6)
周樸園:……順便把箱子里的幾件舊襯衣也撿出來。
魯侍萍:舊襯衣?
周樸園:你告訴她在我那頂老的箱子里,紡綢的襯衣,沒有領子的。
魯侍萍:老爺這種紡綢襯衣不是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樸園:要哪一件?
魯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還有一件——
周樸園:(驚愕)梅花?
魯侍萍:旁邊還繡著一個“萍”字。
——曹禺《雷雨》
這段對話中,魯侍萍共說話四次,其中有三次違反量的規(guī)則,故意給出許多多余的信息,這些看似多余的信息,其實含有不盡的言外之意。這些言外之意,周樸園就是運用聯想得出來的:只叫她轉告一下找襯衣的事,她為什么要說出這么多“多余的話”?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下人對一個老爺說這樣的話是不應該的,也是不適宜的,可她確實這樣說了。無疑是有用意的。再聯系魯侍萍話語的內容:對襯衣的有關信息了解得清清楚楚。周樸園自然應該認出她是誰,也懂得她的言外之意了。
再次讀者也可對周樸園作相關聯想:周樸園對三十年前的梅侍萍日思夜想,今天,那人站在他面前,他卻不認識。他所謂的紀念,房間里的擺設就真成了一種形式,而不是真心牽掛著那個為他生了兩兒子的“前妻”,周樸園的虛偽就可見一斑了。
又如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作者總在該把情況交待清楚的時候用一句“原來如此……”來了結,魯迅故意少給信息也屬于違反量的規(guī)則,我們理解魯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時,同樣可以像魯迅理解向子期的《思舊賦》“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了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了”一樣,魯迅根據向子期所處環(huán)境和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運用聯想,才懂得的。我們也可根據魯迅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聯想,就得出這句話的言外之義是:表現處在黑暗、專制社會里的魯迅的悲哀和憤怒。
《阿Q正傳》中,當阿Q宣布“革命了的時候,以前不準阿Q姓趙的趙太爺、秀才卻稱他為“老Q”“阿Q哥”“朋友”,這顯然違反交際中的禮貌規(guī)則,如此套近乎,一下讓讀者聯想到其目的是:探革命黨的口風。
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運用語用聯想就可知:牛二被稱為“潑皮破落戶”,表達了汴京人對他的憎恨,而王熙鳳被賈母稱“潑皮破落戶”,表達了賈母對她的喜愛。
當然,恰當地運用語用聯想,還必須注意聯系語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
注釋:
[1]王建華.語用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
[2]徐紀亮.分析哲學及其在美國的發(fā)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利奇.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1987.
(陳紅清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學 338025;孫振中 江西省樟樹市黃土崗中學3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