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庚
早期的求學生活
1904年10月,陳伯達生于福建惠安縣嶺頭村一個破落的秀才之家。15歲那年,陳伯達以最后一名的成績考入華僑富商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廈門集美師范學校。在集美師范學校讀了兩年半后,17歲的陳伯達回到惠安老家當上小學教員,一年后到廈門小學任教。
擔任小學老師時的陳伯達十分傾慕中國詩壇上的“新星”郭沫若,他一遍又一遍拜讀郭沫若新出的詩集《女神》,還寫信給郭沫若,大談讀了《女神》之后的感想。郭沫若給他回信,使他興高采烈。1924年,陳伯達在中共早期黨員、福建人張覺覺幫助下來到上海,一邊在一家小報當記者,一邊進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學習。進入上海大學,在陳伯達的人生道路上是很重要的一步。
上海大學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與中共合作創(chuàng)辦的,校長雖為于右任,但總務(wù)長卻為中共黨員鄧中夏,是學校的實際負責人。在該校執(zhí)教的除有著名共產(chǎn)黨人瞿秋白、惲代英、蕭楚女、張?zhí)字?,還有一大批著名的進步學者,如陳望道、沈雁冰、鄭振鐸、俞平伯、施存統(tǒng)、蔣光赤等人,都應(yīng)聘在該校授課。陳伯達在這所大學里,受到了共產(chǎn)黨人的熏陶,初步接受了馬列主義理論的教育。
1925年春,陳伯達回到廈門。就在這年初春,陳伯達在當時頗負盛名的《現(xiàn)代評論》雜志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說——《寒天》。這篇《寒天》竟然緊挨在鼎鼎大名的紅學家俞平伯的文章旁邊。寫這篇小說的時候,陳伯達剛滿20歲,以后他再也沒有創(chuàng)作過小說,《寒天》是他一生中所寫的唯一的一篇小說。當時正是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21歲的陳伯達信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經(jīng)人介紹,他參加了國民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首先在上海向共產(chǎn)黨舉起了屠刀,趙世炎、陳延年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人倒在蔣介石的槍口之下。就在這時,陳伯達由廈門來到上海。陳伯達向中共組織提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陳伯達在自己回憶往事的手稿中,這樣寫他的入黨經(jīng)過:“我是在蔣介石、國民黨清黨大屠殺的時候,在上海申請入黨的。在大屠殺的反革命恐怖中,在各大報紛紛登出共產(chǎn)黨組織被破壞和大批叛徒自首啟事的恐怖中,我自愿列在偉大共產(chǎn)黨隊伍中,就免了我入黨的候補期。”
陳伯達在1927年4月下旬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之后,很難在上海立足。他便奉黨組織之命,跟隨王明、李立山、羅亦農(nóng)、王荷波等一批共產(chǎn)黨人,一道坐船撤向武漢。到了武漢,組織上分配他到中共中央宣傳部擔任出版科科長。當時中共中央宣傳部長是剛從蘇聯(lián)回國不久的蔡和森。不久,陳伯達接到黨組織的通知:派他赴前蘇聯(lián)學習。陳伯達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被分配在一年級二班。跟他同班同學的有凱豐、陳昌浩等人。不同班的有張聞天、王稼祥、孫冶方、伍修權(quán)、烏蘭夫等。
1930年底,26歲的陳伯達回國。1931年春,陳伯達來到上海,接上了黨的組織關(guān)系。一到上海,陳伯達不但見到了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時的同學王明,還見到了校長米夫。盡管王明與陳伯達同歲,但當時王明已經(jīng)以“中央領(lǐng)導(dǎo)”的身份、口氣跟陳伯達談話了。陳伯達在上海逗留了兩個月,被王明派往天津,到中共順直(即河北)省委宣傳部工作,任務(wù)是負責出版、編輯一個刊物——《北方紅旗》。
1931年4月8日,陳伯達由上海坐船抵達天津。這一天,中共順直省委機關(guān)遭到國民黨特務(wù)的大破壞,化名“王通”的陳伯達與省委組織部長陳原道、省委書記許蘭芝以及劉寧一、劉亞雄等計15人一同陷入特務(wù)的魔掌。由于省委書記許蘭芝的叛變,特務(wù)突破了全案。1931年9月4日,陳伯達與陳原道等人,從天津被押解到北平。陳伯達被判處兩年半徒刑,關(guān)進“北平軍人反省院”(俗稱草嵐子監(jiān)獄)服刑。1932年,陳伯達出獄。1933年初,黨組織派他赴張家口到吉鴻昌部隊工作。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fā)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運動爆發(fā)次日,陳伯達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派,趕到北平,與李葆華、柯慶施等一道領(lǐng)導(dǎo)當時北平全市學生的總罷課,并負責執(zhí)筆起草北平學生運動的宣傳大綱。1936年春,劉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來天津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改組了北方局,提名彭真任組織部長、陳伯達任宣傳部長、林楓任秘書長。自此,32歲的陳伯達因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部長而在黨內(nèi)開始有了一定的地位。
延安初識毛澤東
1937年7月北平淪陷時,中央北方局任命黃敬、林鐵、陳伯達組成相當于中共北平市委的“北平三人委員會”,負責主持中共北平市委工作。同年8月初,陳伯達離開北平來到天津。天津在日軍鐵蹄之下,一片混亂。陳伯達期望著能有稍微安定的環(huán)境,可以繼續(xù)他的著述,希望能夠前往延安。中央北方局同意了陳伯達去延安的要求,指示他由天津坐船到青島,然后跟黃敬一道出發(fā)西行。陳伯達到達青島不久,黃敬也到了。黃敬對青島人熟地熟,很快就弄到車票,將陳伯達一家一起帶到濟南,然后轉(zhuǎn)車往西安。車到西安,黃敬與陳伯達分手。黃敬前往華北抗日前線,擔任中共區(qū)委書記;陳伯達則帶著妻兒,輾轉(zhuǎn)來到革命圣地延安。
陳伯達到延安時,正值陜北公學剛開始創(chuàng)辦,需要教員。因陳伯達曾在北平中國大學國文系教過書,中共中央組織部便安排他到陜北公學當一名教員。可是陳伯達那一口閩南方言,實在讓人難以聽懂。他講課時,要不斷地在黑板上寫粉筆字,學生才能明白他講的意思。與其說是講課,倒不如說是“寫課”。在陜北公學教了一陣書,陳伯達被調(diào)往中共中央黨校當教員。當時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是剛從莫斯科共產(chǎn)國際回國工作的康生。說起康生,陳伯達對他一點兒也不陌生。1924年,陳伯達與康生同時進入上海大學,只不過,當時康生在社會科學系。
1938年5月5日,馬列學院在延安成立。這是中共中央培養(yǎng)理論干部的院校,院長是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張聞天兼任。張聞天即洛甫,跟陳伯達很熟,他們是莫斯科中山大學同期同學。張聞天當即把陳伯達調(diào)到馬列學院當教員。陳伯達在馬列學院講授馬列主義基本知識,也教歷史和哲學。有一次開會,毛澤東來了。張聞天當眾向毛澤東介紹道:“這是剛從北平來的陳伯達同志!”當時,毛澤東并未注意到陳伯達。教書畢竟非陳伯達所長,因為學員們紛紛反映,聽不、懂他的話。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怪事:中國教員陳伯達給中國學員上大課,往往要帶“翻譯”,將他的閩南話譯成普通話。于是,陳伯達被調(diào)到中共中央宣傳部,被任命為出版科科長。
陳伯達在初到延安時未能得到中共中央重用,其心境不那么舒暢。一次偶然的機會,陳伯達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那是一次由毛澤東參加的理論座談會,討論孫中山的思想。會上,對孫中山思想的階級性發(fā)生了爭論。一種意見說,孫中山的思想屬于小資產(chǎn)階級;另一種意見則認為
孫中山的思想屬于民族資產(chǎn)階級。
毛澤東很仔細地傾聽著雙方的爭論。就在爭論愈發(fā)激烈的時候,陳伯達發(fā)言了。他盡量講得慢一些,以便大家能聽懂。陳伯達高明之處,就是運用對立統(tǒng)一的方法加以闡述,他說:“我認為,孫中山的思想有兩個兩重性:既包括小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兩重性,又包含民族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兩重性……”陳伯達發(fā)言完畢,毛澤東站了起來,很高興地說:“剛才陳伯達同志的發(fā)言很好,很恰當?shù)胤治隽藢O中山思想的階級屬性問題……”散會之后,毛澤東把陳伯達留下來,問了一些關(guān)于他的情況。
當天傍晚,毛澤東派人通知陳伯達,要他趕到機關(guān)合作社食堂吃晚飯。陳伯達急急忙忙地趕去,到了那里才明白,毛澤東宴請了一位美國記者。毛澤東對陳伯達說:“今天順便也請你,請你和美國客人?!边@次請客很簡單,毛澤東、翻譯、美國記者、陳伯達四人同桌而餐。起初,毛澤東跟美國客人說了一些客套話。后來,他轉(zhuǎn)向陳伯達,問起北平文化界的情況,問起張申府的近況。陳伯達告訴毛澤東,作為進步教授,張申府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夫人劉清揚住在清華園內(nèi)。他們雖不在黨了,但從不損害黨,與黨組織還有聯(lián)系,積極組織學生跟國民黨賣國不抵抗政策作斗爭,夫妻倆都曾被國民黨抓捕投進監(jiān)獄?,F(xiàn)在,夫妻二人均在武漢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毛澤東得知陳伯達在北平中國大學開過先秦諸子課,而毛澤東對中國古代哲學也饒有興趣。這樣,他們之間便有了共同的話題,越談越投機,竟把美國客人撂在一邊。
這一天,成了陳伯達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一步步爬上高層
被毛澤東看中之后,陳伯達不再坐冷板凳了。經(jīng)毛澤東提議,陳伯達在延安舉辦中國古代哲學講座。每一次講座,毛澤東差不多都去聽。毛澤東一去,許多人也跟著去。雖然陳伯達的話難懂,聽久了,也慢慢聽慣了。很快,陳伯達在延安理論界有了名聲。1938年秋,延安成立“新哲學會”;陳伯達成了這個學術(shù)團體的領(lǐng)頭人,執(zhí)筆寫了《新哲學會緣起》,并發(fā)表于1938年9月《解放》周刊。1939年1月,陳伯達寫出《墨子哲學思想》一文,恭恭敬敬面呈毛澤東,請求毛給予指正。毛澤東很細致地讀完《墨子哲學思想》,親筆給陳伯達復(fù)了一封信:
伯達同志:
《墨子哲學思想》看了。這是你的一大功勞,在中國找出赫拉克利特來了。有幾點個別的意見,寫在另紙,用供參考,不過是望文生義的感想,沒有研究的根據(jù)的。
敬禮
毛澤東
二月一日夜
毛澤東的書信通常很短,但這次因《墨子哲學思想》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雖然復(fù)了信,但他仍覺得意猶未盡,便又寫了好幾頁紙的意見附在信后。陳伯達所擅長的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正是毛澤東當時思索的熱點。陳伯達見毛澤東對他的文章如此看重,于是又向毛澤東呈送上他所寫的《孔子的哲學思想》和《老子的哲學思想》兩篇文稿。毛澤東讀后,興致很濃,于1939年2月20日寫了一封更長的信致張聞天轉(zhuǎn)告陳伯達。在這封信中,毛澤東詳細地寫了七點意見,針對陳伯達的文章,談了自己對孔子哲學思想的看法。陳伯達收信后,當即遵照毛澤東的意見作了修改,再呈毛澤東。
1939年2月22日,毛澤東又寫一封信致張聞天轉(zhuǎn)告陳伯達:伯達同志的文章看了,改處都好。但尚有下列意見,請轉(zhuǎn)伯達同志考慮?!欠裼挟?,請兄及陳同志斟酌。在這封信中,毛澤東又補充了三點意見。
借助于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探討,借助于呈送文章向毛澤東請教,陳伯達與毛澤東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起來。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和話題,陳伯達為毛澤東所看中就是勢所必然了。1939年,張聞天找陳伯達商談?wù){(diào)動工作的問題。張聞天告訴陳伯達,毛澤東提名,調(diào)他到毛澤東辦公室工。作。
陳伯達調(diào)任的職務(wù)是“中央軍委主席辦公室副秘書長”。而當時毛澤東為中央軍委主席,因此陳伯達實際上就是毛澤東辦公室副秘書長。
毛澤東給陳伯達擬定了四項任務(wù),即四個研究課題:《抗戰(zhàn)中的軍事》、《抗戰(zhàn)中的政治》、《抗戰(zhàn)中的教育》、《抗戰(zhàn)中的經(jīng)濟》。在毛澤東的直接指導(dǎo)下,陳伯達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陳伯達說,是毛澤東幫助了他,把他的研究工作的注意力從古代轉(zhuǎn)向現(xiàn)實生活。從此陳伯達便一直在毛澤東身邊工作。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成為中共中央秘書處秘書不久的陳伯達出任秘書長兼中國問題研究室主任。后來,中央政治研究室成立,陳伯達被任命為主任。雖然職務(wù)在不斷變動,但陳伯達一直沒有脫離做毛澤東的政治秘書這一最重要的職務(wù)。倚仗毛澤東的信任,陳伯達很快進入中共高層,盡管他的職務(wù)并不很高,但他所處崗位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陳伯達以后能夠飛黃騰達,起點便是毛澤東秘書這一職務(wù)。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陳伯達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那時,中共雖已有黨員120萬,但中共中央委員卻相當精簡,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加起來才77名。按得票多少排列,陳伯達在候補中央委員中名列第三。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陳伯達被遞補為中共中央委員。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任命中共中央主席秘書:即陳伯達、胡喬木、葉子龍、田家英、江青。俗稱“五大秘書”,陳伯達為首席秘書。五大秘書各有分工:陳伯達、胡喬木為政治秘書,葉子龍為機要秘書,田家英為日常秘書,江青為生活秘書。在不久召開的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陳伯達又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論年紀,陳伯達年過“天命”,毛澤東跟中央其他領(lǐng)導(dǎo)往往用“老夫子”的稱呼戲稱他,由此可見陳伯達當時在中央的聲望。時間到了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陳伯達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躍成為中共第五號人物。幾個月后,陶鑄被打倒,陳伯達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排名周恩來之后的中共第四號人物。
陳伯達成為毛澤東手下的“一支筆”。在毛澤東的統(tǒng)率下,也曾做過一些有益于黨和人民的工作。但多年以來,陳伯達總是在揣摩著毛澤東的心思,摸毛澤東的動態(tài),察顏觀色,憑著他那特有的“看風向、摸氣候”的本領(lǐng),毛澤東的一句話,一個主意,一個動作,他都很注意,然后投其所好。
毛澤東從1957年開始,逐漸向“左”偏航。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做出了錯誤估計,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以致發(fā)生了“文革”的錯誤。陳伯達在這一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為毛澤東的理論引經(jīng)據(jù)典作論證,用他的筆闡述并發(fā)展了極“左”路線、理論和政策,最終墮落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主犯之一,成為歷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