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最后一個學期轉(zhuǎn)眼就過去了一個月,隨著復(fù)習進程的加快,有些同學心里也開始緊張起來……
迷惘魚: 我本來以為,高三這一年,經(jīng)歷大大小小的考試無數(shù)場,應(yīng)該對考試變得不那么敏感了??煽纯瓷磉叺耐瑢W好像都對分數(shù)越來越緊張了。不用說模擬考、月考,就是每一次小測驗,都讓不少同學繃緊了每一根神經(jīng)。
成績理想還好,若分數(shù)低了,難免會想:萬一高考也這樣可怎么辦……你們說說,這樣是正常的嗎?
晴天: 沒必要吧!畢竟離高考還有一段時間,而平時的測驗和高考還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不能作簡單的“推論”。我想,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主要是查漏補缺。
想飛: 你們聽說過“破窗效應(yīng)”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進行過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chǎn)階級社區(qū),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qū)。他把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jié)果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都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
迷惘魚: 是不是很快那輛車也被偷走了?
想飛: 呵呵,你猜的沒錯,正是這樣。以這項實驗為基礎(chǔ),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yīng)”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就容易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別人可能會受到這種暗示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如同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引申到我們的學習,如果一個個小的知識點掌握不好又不及時彌補,就可能會造成大的失誤,甚至導(dǎo)致高考中的“滑鐵盧”!難怪那么多同學對測驗中的錯誤那么緊張呢!
晴天: 可是對小問題緊張過頭也沒必要嘛!就說我的同桌吧,她在這次語文測驗中只是字音字形部分沒考好罷了,就傷心地認為自己高考也可能會全完了……其實字音字形在高考語文卷中的分值本來就不高,在整個高考總分中的比重就更小了。何況她平時基礎(chǔ)挺好,總得分不可能很低!
想飛: 哦,我還知道一個“漏瓦片效應(yīng)”理論,說的是:一棟房子頂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頂時,不是看鋪得很好、很整齊的瓦片,而是??茨囊粔K瓦片鋪漏了。這個效應(yīng)專門用來比喻那些凡事專挑自己的缺點、總是愛為難自己的人。
迷惘魚: 暈,這兩個“效應(yīng)”似乎有矛盾,怎么回事?該聽哪個呢?
想飛: 其實都對。這兩個效應(yīng)可以互補?!捌拼靶?yīng)”提醒我們勿以錯誤小而忽視它;而“漏瓦片效應(yīng)”則提示我們不要盲目地夸大錯誤,以至于心態(tài)失控,自亂陣腳。總之,我們要以務(wù)實的態(tài)度來糾正每一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失誤,同時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看自己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成長。
(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