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珠
詞語在認知、思維、信息傳輸及語言本體中占據(jù)著核心地位,在教學中,詞處在字、句之間,“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說明了詞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現(xiàn)在的詞語教學令人堪憂,不管是教育者的教育觀念,還是在實際教學行為中,詞語教學的地位都有待于提高。
1詞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1詞語教學能更好地促進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智力開發(fā)的重要內(nèi)容,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則是在學習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詞語是必需的基礎。利用概念進行判斷是思維的內(nèi)容之一。詞語一般反映概念,而概念是人們對某一客觀事物作出的抽象認識。用詞準確,就是理解概念正確;用詞不當,大都是沒有正確反映出詞語與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是沒有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在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挖掘詞語教學多方面的功能,融學習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于一體,注重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1.2詞語教學能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詞語教學,不僅能開發(fā)小學生的智慧,拓展小學生的思維,澆灌小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情操,而且還能培養(yǎng)小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因此,通過詞語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思想的熏陶,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審美、研究、創(chuàng)造的樂趣,學生的思想教育、審美教育也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為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奠定良好的基礎。
2基于語境理論的詞語教學
2.1語境理論的基本內(nèi)涵
按照語境自身的呈現(xiàn)形式,語境可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兩類,兩類的含義范圍均是限定在一言語交際過程中。前者是指某個言語單位在表達特定價值時所依賴的上下文,包括語義關系、語法關系、詞法關系和句法關系。其界限是靈活的,取決于受語境制約的某個言語單位的長短。其對于一個詞而言可能是一個短語或句子:對于一個短語而言可能是一個句子或語段;對于一個句子而言可能是一個語段、一個語篇、或與之有關的另一場合所說的話。后者指某個言語單位在表達種種特定意義時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交際參與者、交際場合、交際程度、交際媒體、交際主題及交際領域。一些因素構(gòu)成了整個言語交際活動的語用場,對理解話語和語篇起著積極的作用。非語言語境因素在語篇中的體現(xiàn)可從一些對方面去尋求答案:語篇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背景,寫作目的,讀者背景,閱讀目的,其文體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等。
2.2基于語境理論的詞語教學
(1)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在上下文中感悟理解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是我們在理解詞語時最經(jīng)常也是最重要的理解詞義的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這對自身日后的長久性學習有著更為深刻的積極地影響。新課標中著重而且反復地強調(diào)要這一點。實踐也證明,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巧妙地指導學生應用此點,是詞語教學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后通過比較,知道“飛舞”的落葉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tài),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并且也使學生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
(2)運用聯(lián)系比較法,把握用詞的準確性。在小學語文的詞語訓練中,比較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是學生理解、掌握語言和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教師通過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這更有利于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義,體會作者運用詞語的準確性。
如《金色的魚鉤》最后一小節(jié)有“瞻仰”一詞,教學時如果學生僅僅理解為“看”是不夠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將“瞻仰”換成“觀看”、“觀察”等詞,進行比較辨析,結(jié)合語境理解文中為什么非用“瞻仰”不可。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是老班長用縫衣針制成的。老班長用它釣魚,用魚湯維持了三個病號的生命,使戰(zhàn)友終于走出了草地,而自己卻犧牲在草地的邊緣;這魚鉤是老班長舍己救人的見證,是老班長崇高品質(zhì)的象征,使人們見物如見人,崇敬、懷念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在這里用上“瞻仰”,措辭更加貼切。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些詞語只有通過反復推敲,才能體會作者用詞的真正目的,從而提高學生對詞語的感受能力。
(3)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加深詞語的理解。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在詞語教學中,如果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去吸引學生,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而又快樂的事情,教育效果會更加顯著。良好的情景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之一,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為了檢查學生對課文中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在教學中老師通常會安排聽寫字詞。這樣的聽寫只是從表面上--起到了檢測或督促學生識記字詞寫法的作用,并不能真正的促進其理解、運用等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我們在進行詞語積累的檢測工作時,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語境,引導學生推測教師所描述的詞語,然后亮出詞語讓學生寫下來。如聽寫“輕舉妄動”,可以這樣描述:一個人一生中所要面對的事情無可計數(shù),在作出某項抉擇之前,應謹慎對待,切忌(輕舉妄動)。結(jié)合所學課文,學生聽后很快猜出這是“輕舉妄動”。采用了語境引導式的聽寫方式后,相信學生對詞語默寫會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
3結(jié)束語
兒童學習語言是一種無意識的印象記憶,他們常常是以完整的語言模式接受各種各樣的語言現(xiàn)象。例如父母說過的一個詞或是一句話,反復幾遍,他們就能在另外的場合把這個詞或是這句話派上用場。小學語文教材基于這一觀點認為詞語的教學不能脫離具體可感的語言環(huán)境,應該在課文的閱讀過程中進行。對于新接觸到的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閱讀過程中,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大量的課文與課外讀物的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