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劍豪
關(guān)鍵詞:警跡人;《元史》;《元典章》;《漢語大詞典》;《元語言詞典》;重點人口管理
摘要:“警跡人”一詞在元代文獻中常見,《漢語大詞典》及《元語言詞典》對其解釋均不夠準確?!熬E人”是指元代那些被官府納入視線,實行重點管理和控制的民眾。這些人可能有過前科受過刑罰(如刺字),也可能僅僅是因被政府懷疑而受監(jiān)控。“警跡人”制度在現(xiàn)代并未完全消失,其名稱已改為“重點人口管理”,由公安部門負責實施。
中圖分類號:H1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09)02-0098-03
一
在元代文獻里,經(jīng)常會見到“警跡人”一詞,如《元典章四十九》刑部十一《妻告夫作賊不離異》:“據(jù)謝阿徐告夫謝壽三節(jié)次偷盜謝八七嫂等家物件,責得賊人謝壽三狀招相同,追贓到官,刺斷六十七下,發(fā)充警跡人”。
《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應(yīng)配役人,隨有金銀銅鐵洞冶、屯田、堤岸、橋道一切等處就作,令人監(jiān)視,日計工程,滿日放還,充警跡人”。
《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年饑,迫其子若婿同持仗行劫,子若婿減死一等,坐免刺,充警跡人”。
《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偽僧竊取佛像腹中裝者,以盜論。諸僧道為盜,同常盜,刺斷,征倍贓,還俗充警跡人”。
“警跡人”是些什么樣的人?“警跡人”的確切意思是什么?我們查考當代最權(quán)威的語文類詞典《漢語大詞典》和專書類詞典《元語言詞典》,發(fā)現(xiàn)這兩部詞典都收列了“警跡人”一詞?!稘h語大詞典》云:
元制,凡犯盜竊或強盜初犯、罪不至死者,在其項、臂刺字,列入特殊戶籍,加以監(jiān)督,稱之為“警跡人”。元喬吉《金錢記》第二折:“那里有刺了臂的王仲宣,黥了額的司馬遷,那里有警跡人賈生、子建?!薄对贰ば谭ㄖ径罚骸爸T有司承告被盜,輒將警跡人,非理枉勘身死,卻獲正賊者,正問官笞五十七,解職。”亦省稱“警跡”。元黃瑨《青陽縣尹徐君墓志銘》:“有僧某者,通民婦,為其夫所擊毆而銜之。適有遭劫殺者,賊弗得,僧為飛書誣其夫及有他怨隙者七人,故以書墮邏卒家。七人中或以罪黥,卒得之曰:‘此警跡也。因捕治不疑。君察其冤。”
還可參閱《元史·刑法志三》。再看《元語言詞典》對“警跡人”的解釋:
實行監(jiān)外管制的罪犯。這種人在司、縣登記備案,定時向官府匯報近期表現(xiàn),街坊鄰居監(jiān)視他們的行動。
二
《漢語大詞典》和《元語言詞典》對“警跡人”的解釋都比較詳細,粗看起來似乎也沒什么問題。但實際上,這兩種解釋是不全面、不準確的,甚至連基本點都是錯誤的。在探討“警跡人”的確切含義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元代有關(guān)文獻對“警跡人”的記載:
①《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盜賊應(yīng)征正贓及燒埋銀,貧無以備,令其折庸。凡折庸,視各處庸價而會之。庸?jié)M發(fā)元籍,充警跡人”。
②《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婦人為盜,斷罪,免刺配及充警跡人,免征倍贓,再犯并坐其夫”。
③《元典章·刑部卷十一·典章四十九·諸盜·強切盜賊通例》:“諸竊盜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刺項,并充警跡人。官司拘檢關(guān)防,一如舊法”。
④《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盜賊共盜者,并贓論,仍以造意之人為首,隨從者各減一等?;蚨镆陨暇惆l(fā),從其重得論之。諸竊盜初犯,刺左臂,謂已得財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刺項,并充警跡人,官司以法拘檢關(guān)防之。其蒙古人有犯,及婦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
⑤《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巡捕軍兵因自為盜者,比常盜加一等論罪;若自相覺察,告捕到官,或曾共為盜,首獲同伴者,免罪給賞。諸軍人為盜,刺斷,免充警跡人,仍追賞錢給告者”。
⑥《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年未出幼,再犯竊盜者,仍免刺贖罪,發(fā)充警跡人”。
⑦《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諸強竊盜充警跡人者,五年不犯,除其籍。其能告發(fā),及捕獲強盜一名,減二年,二名比五年,竊盜一名減一半,應(yīng)除籍之外,所獲多者,依常人獲盜理賞,不及數(shù)者,給憑通理。籍既除,再犯,終身拘籍之。凡警跡人緝捕之外,有司毋差遣出人,妨其理生。諸警跡人,有不告知鄰佑輒離家經(jīng)宿,及游惰不事生產(chǎn)作業(yè)者,有司究之,鄰佑有失覺察者,亦罪之。諸警跡人受命捕盜,既獲其盜,卻挾恨殺其盜而取其財,不以平人殺有罪賊人論。諸色目人犯盜,免刺科斷,發(fā)本管官司設(shè)法拘檢,限內(nèi)改過者,除其籍。無本管官司發(fā)付者,從有司收充警跡人”。
對以上這些材料進行歸納,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jié)論:
(1)“警跡人”是由被官府發(fā)覺其違法活動并對其處理后的違法人員組成的,換句話說,“警跡人”都是些有前科的人。(文獻①②③④⑤⑥⑦)
(2)“警跡人”由官府統(tǒng)一管理,他們在官府里有特別的名冊,由官府重點控制,重點管理。(文獻⑦)
(3)不是所有的違法犯罪人員在接受處理后都會被列入“警跡人”名冊,婦女偷盜財物,斷罪后就不用充“警跡人”。(文獻②)
(4)“警跡人”是自由人,不是罪犯,僅僅因為有前科而在官府掛號而已,他們的各項權(quán)利和普通民眾基本相同,官府不得任意騷擾。(文獻⑦)
(5)刺斷(刺字定罪)之人不一定會被納入“警跡人”范圍;反之,違法犯罪人員沒被刺字,也有可能被納入“警跡人”范圍,即“警跡人”不一定和刺字掛鉤。(文獻⑤⑥)
從以上結(jié)論出發(fā),我們再來考察《漢語大詞典》和《元語言詞典》對“警跡人”的解釋,就能看出兩部詞典在釋義上的缺陷。前者沒能講清楚“警跡人”到底是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的有前科的自由人還是正在服刑的罪犯,并且誤讀了元代法律史料,認為“警跡人”都是要在身上刺字的。后者定義的基本點就是錯誤的,因為“警跡人”根本不是什么監(jiān)外管制的罪犯,而是自由的平民,他們或許曾受過刑罰,但也僅僅是有過犯罪前科而已。
究竟什么是“警跡人”呢?我們認為,所謂“警跡人”,是指元代那些被官府納入視線,實行重點管理和重點控制的民眾。這些人往往有盜竊、搶劫等犯罪前科,或是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甚或是有秘密結(jié)社,反對官府之嫌??傊?,“警跡人”的外延是很大的,舉凡因違法犯罪而被官府斷過罪或平時活動有可疑之人都有可能被列入“警跡人”行列,由當?shù)毓俑畤兰雨P(guān)防,注意其日常行為。另外,“警跡人”中固然有許多是被刺過字的罪犯(刺字本身也是一種刑罰),但還有很多人并未受過實際處罰,更沒有被官府刺字,而僅僅是被懷疑可能有不軌活動就成了“警跡人”。
考“警”有“戒備”之義,《漢語大詞典》云:“警,戒備?!蹲髠鳌ば辍罚骸译m諸侯相見,軍衛(wèi)不徹,警也?!杜f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先是,帝巡幸汴州,留從璨以警大內(nèi)。清惲敬《(雞鳴)說》:‘寐而瞿然日“東方明”,不知尚“月出之光”,是早而誤言遲也。蓋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薄佰E”有“形跡、行動”之義,《漢語大詞典》云:“跡,形跡;行動?!冻o·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王逸注:‘跡,行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人之虛實真?zhèn)卧诤跣模瑹o不見乎跡。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下》:‘為政清凈無跡,不求人知,兵革之后,闔境大化?!惫省熬E人”一詞,考其本義,實為“需要戒備其行蹤之人?!?/p>
其實,“警跡人”制度并非元朝獨有。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和維持必要的社會秩序,都在實行類似“警跡人”的制度,只不過形式、方法、名稱各不相同而已。到了現(xiàn)代中國社會,“警跡人”制度也未消失,只是名稱已改為“重點人口管理”,由公安部門負責實施。那些曾經(jīng)被判過刑,受過勞教處分或治安處罰的人,還有那些日常行為引起警方注意的人,都會被列入“重點人口”名冊,由地方派出所管片民警嚴加控制、管理,隨時注意掌握其動向。但這些“重點人口”的行動是自由的,警方也無權(quán)干涉其正常生活,這和元代的“警跡人”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警跡人”是元代一個有特定涵義的詞語,《漢語大詞典》和《元語言聞典》對其所作的解釋不夠準確,應(yīng)加以修正。
(責任編輯武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