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銳 李夢丹 嚴 瓏
新世紀初,以《南京零距離》的開播為標志,中國電視掀起了一股民生電視新聞熱潮??v觀我國電視界的幾次熱潮,都是“各領風騷三兩年”:80年代末的“電視文化熱”、90年代初的“電視紀實熱”、90年代中期的“電視談話熱”、90年代末期的“電視綜藝熱”、新世紀初期的“電視真人秀熱”……那么,民生新聞熱到底還能熱多久?能否打破傳統(tǒng)電視熱的周期規(guī)律?
一、民生新聞問題的顯現(xiàn)
1題材的瑣碎化。
“民生新聞”欄目為了吸引眼球,提高欄目收視率,將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報道的重點。于是,惡性交通事故、欠薪民工跳樓、垃圾占道、污水橫流、綁架人質等,成為民生新聞的典型題材。更有甚者,有些節(jié)目將一些毫無新聞價值、無聊至極的瑣碎小事搬上熒屏,讓那些垃圾鏡頭麻痹民眾的感官神經,好像這些就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民生新聞的成功在于其貼近性的“零距離”報道。但家長里短不是民生的全部內容,街頭巷尾不是民本的唯一空間。民生新聞的瑣碎化現(xiàn)狀可能導致大眾疏離公共事務,弱化公眾對公共事務及社會狀況的總體認知,從而影響人們關于公共政策的及時獲取。
2對象的邊緣化。
民生新聞強調的新聞傳播本土化,就是日常生活化,就是生活瑣事和奇異怪事等等,他們把本土發(fā)生的稍微具有社會意義、政治意義或者比較嚴肅性的新聞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與民生新聞格格不入”的“時政新聞”。于是。新聞報道的鏡頭大量定格在本地發(fā)生的市民日常生活之中,成了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丑事的客觀記錄。
實際上,某些涉及政治經濟領域的時政新聞,特別是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事件,老百姓也十分關心,也應該是民生新聞報道的重要題材。
當政治與媒體逐步融合為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整體時。民生新聞關注點的偏離,可能會使其顯得相對的邊緣化,繼而,公民將缺乏話語權與公共事務的管理,甚至會被精英們淡出于社會主流之外。
3報道的膚淺化。
新聞要用事實說話,因此,民生新聞應該重點放在以平民的視角觀照新聞事實上,放在民生新聞的“精耕細作”上。但是,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本末倒置,新聞表現(xiàn)手法陳舊,即便是一則社會新聞也被硬塞到民生新聞這個筐里,然后再通過主持人的評論予以提升。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沒話找話的膚淺和蒼白。關注奇聞怪事,滿足事件展示,追求新聞娛樂化,無疑舍本逐末,不僅使人們漸而失去關注公共議題、了解政治事件對自身生活影響的機會,也使媒體喪失對公共利益的捍衛(wèi)權利。
二、民生新聞傳統(tǒng)的堅守
面對民生新聞出現(xiàn)的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堅守民生新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開掘民生新聞的發(fā)展?jié)摿Α?/p>
1民生新聞的理念。
民生新聞的新聞價值取向在于以反映民生內容為核心,堅持平民視角和民本取向?!懊裆钡膬热莅ㄈ嗣裆妗⑸?、生計的方方面面,具體表現(xiàn)為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社會事件、生活投訴和實用資訊等。它不僅關注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始終以民主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去度量普天下的平民大眾。
民生新聞堅持民眾視角,追求與民眾的“零距離”。長期以來,電視人的新聞視角是貴族化的,是居高臨下的,充滿了教導與教化。民生新聞的制作者以社會檔案記錄者的身份,用普通民眾的眼光,以民眾的平和心態(tài)去觀察體會并記錄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報道對象,增強了報道的親和力和貼近性。
民生新聞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民本取向。當今社會,平民百姓是社會的主體,這就決定了傳媒必須而且應該以他們的生活作為關注的焦點,反映他們的愿望和心聲,體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切的社會關懷。
2民生新聞的特色。
民生新聞具有現(xiàn)場性、實用性和參與性?,F(xiàn)場性追求普通民眾在社會新聞中的日常出鏡率?,F(xiàn)場采訪的記者將電視畫面留給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本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現(xiàn)場同期聲。這些樸實的方言土語、電視畫面和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音響,使每條新聞都具有強烈的紀實風格,更具有真實感和時效性。民生新聞多從百姓的日常實用角度考慮問題。為百姓提供有用、有價值的生活資訊,諸如“衣食住用行、安教醫(yī)樂理”等實用性信息。用充滿人文關懷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服務百姓。另外,民生新聞以觀眾熱線、現(xiàn)場報道等多種形式傳遞信息,全方位、多層次地滿足觀眾虛擬的參與心理以及對信息深度、廣度的需求,與觀眾形成互動。
3民生新聞的敘事。
民生新聞在報道過程中特別注重民生內容的事件化。通過具體的事件來呈現(xiàn)民眾真實的生活。這些社會事件又是過程化的,通過曲折的過程來揭示民眾心靈的沖突。同時。這些過程又是細節(jié)化的,抓住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通過豐富的細節(jié)和富有感染力的聲畫來還原生活的本真。不僅如此,民生新聞常常從新聞事件微觀的視角,以小見大地看待各種問題,追求于細微處見精神的傳播效果。這種通過人們的個人故事、體驗為切入點和線索來報道重大新聞事件,打破了過去單向的傳播思維,將感性因素引入到新聞之中,用說故事的方式,通過事件化、過程化、細節(jié)化以及微觀視角展示新聞的真實性。既可使新聞豐富、生動,又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三、民生新聞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索
1民生新聞的題材擴展。
2007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顯示:在過去的五年里,觀眾在閑暇時間看電視是最主要的生活內容,占調查人數(shù)的93.72%。居首位。觀眾看電視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五大社會焦點:醫(yī)療、社會治安、教育、08奧運、食品藥品安全。其中,對醫(yī)療問題的關注由五年前的第六位上升到本次調查的首位,增長了20.65%。
以上焦點問題自然成為民生新聞的關注點。此外,公共政策、公共生活、公共服務、公共議題等,也是民生新聞應當開掘的題材。
2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
2007年全國電視觀眾調查顯示,觀眾對各類節(jié)目的相對收視選擇比率如下:電視劇24.93%,新聞資訊17.48%,電影12.69%,生活服務6.26%,大眾文藝5.91%,深度報道4.49%……由此可以看出觀眾對深度報道的偏愛。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和經濟轉軌時期,各種重要的政治、經濟、社會事件及政策法規(guī)和百姓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正因為如此,普通民眾既需要媒體對生活事件做出相關報道,更需要媒體對生活事件做出深度的挖掘和剖析,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用以指導下一步的生活決策。因此,在民生變?yōu)槌B(tài)、觀眾口味不斷變化的形勢下,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度挖掘、向縱深拓展,是民生新聞留住觀眾的必然選擇。民生新聞發(fā)展到今天,
從最初爭拍車禍新聞、吵架新聞、犯罪新聞到當前嚴格選題,講究策劃,積極提供觀點,突破就事論事的層面,并在節(jié)目編排和組合上更多地選擇那些有內在關聯(lián)度的新聞,在新聞與新聞之間使用蒙太奇的組合方式,以加強新聞節(jié)目的縱深感和厚度。電視專題、電視評論、電視紀錄片等都是深度報道常用的形式。
3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開掘。
發(fā)源于美國上世紀80年代末的公共新聞學(公民新聞學)可對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一些啟示。
公民(公共)新聞學(civic/public joumalism),即一種新聞理念,其目的在于邀請公民大眾從事新聞報道的協(xié)同生產。共同針對公共議題或社區(qū)問題進行研議協(xié)商,以此重建受眾與社會、受眾與媒體、媒體與社會三者的互動聯(lián)系,從而喚醒居民對于自身公民身份的醒覺及對公共事務的關懷,促其成為公共生活的主體,對生活中的共同問題進行思辨審議以謀求解決之道。
公民新聞學的理念為新聞實務帶來了改革動力,引導人們反思傳統(tǒng)新聞報道的有限性,并開創(chuàng)了新聞報道的嶄新模式。
通過公民新聞學,生活在同一社區(qū)的人們也得以學習共同解決社區(qū)問題,凝聚社區(qū)意識。而民生新聞也可藉此提高觀眾對媒體的認同感。公共新聞學最慣用、最理想的操作模式:社會會談或公聽會。它有兩種方式,其一,直接針對特定地區(qū)居民,就當?shù)靥囟ㄗh題(如公共綠地等)進行民調或訪談,從民眾觀點來了解、設定議題,然后,記者據(jù)此公共意見來對相關機構的官員或政府人物采訪。其二,舉行記者與市民代表之間的“社會會談”或“公聽會”。針對公共議題進行審議、處理社會事務,然后,記者據(jù)此做出有別于傳統(tǒng),以政府部門、權力精英作為消息來源的新聞報道。
公共新聞報道操作模式:
媒體→針對特定命題進行民調、訪談→形成公共意見→要求權責機關回應
媒體→召開社區(qū)會議→針對特定問題公共審議→做出決策處理社區(qū)問題
以一項“市民計劃”為例,它的重點是典型的社會生活問題,如犯罪、教育、家庭失和等以及公共議題,如醫(yī)療改革、國家預算、納稅等。在“市民計劃”的實施過程中,不對問題內容做太多敘述,將報道內容側重在尋求可能的解決途徑上。通過深度訪談,報道市民的意見。如整個問題應怎樣處置才得宜;報道那些曾經有過類似問題的人的建議等,讓觀眾可藉由非官方的途徑來處理公共問題。
“市民計劃”往往獲得成功,并產生重大影響,其關鍵在于:將一切行動的決策重心交付在社區(qū)居民手中,由他們自發(fā)地面對問題尋求解方。從而使民生新聞欄目成為一般公民對公共事務進行深度討論的公開論壇。在政府和社會大眾之間搭建一個相對平等的對話“公共空間”,是民生新聞可以而且能夠努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