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寬瑜 鄭福漢
[摘要]新聞報道需要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新聞價值,而新聞價值的實現(xiàn)要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新聞傳播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采寫、編輯、傳播、接受都會影響新聞價值的實現(xiàn)。對這些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深入分析與準確把握,是實現(xiàn)新聞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聞價值實現(xiàn)途徑
1捕捉臨界點,搶占時新性的高地。
新聞時新性有兩層意思:新聞事實越新鮮越好,傳播時間越快越好。
古人云:“力貴齊,智貴捷?!毙侣勑铡靶隆薄R粋€優(yōu)秀的新聞傳播者,必須具備對新聞事實、新聞線索的敏銳認知力,必須迅速作出反應,并在傳播過程中力求創(chuàng)新。
一要準備早?!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笔挛锏陌l(fā)展變化通常是以相對靜止的方式呈現(xiàn)的,質變是在量變的基礎上發(fā)生的。
事物的重大變化往往會在一個臨界點上發(fā)生,因此提前預判是搶占新聞報道時效性高地的一個重要前提。這就要求記者能夠深刻認識或理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基本方向;能夠預見或深刻理解在一個時期里現(xiàn)存社會格局、經濟結構、文化形態(tài)的走勢;能夠迅速預見重大事件的演化進程;通過個別的細小的事物,預見普遍的重要的變化趨勢;能夠根據(jù)蛛絲馬跡、征候兆頭,預測隱藏其后的重大事件。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有沒有預見性,最終的結果有天壤之別。
二要判斷準。作為記者,一個重要的素質就是迅速判斷線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從整體上說是否具有新聞價值。首先要判斷可能被挖掘出的事實是否會引起受眾的興趣,還應判斷別的記者或別的媒體是否已經采訪過、報道過同類的題材,并根據(jù)目前的新聞線索還有多大深挖的可能性。
三要反應快。追求新聞的時新性,有賴于記者高度的新聞敏感。要能在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面前立即作出反應,迅速進行準確的判斷,否則,就有可能與好新聞失之交臂,即使報道比別人慢一拍。一個記者,應該努力增長自己的見聞。豐富新聞實踐,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新聞直覺。正如南振中所說的:“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除了睡眠,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p>
筆者去年7月在一次閑談中了解到,通山有人在奧運場館項目中中標。筆者意識到,這是通山石材業(yè)發(fā)展壯大的標志性事件,當即與在北京的通山石材協(xié)會了解具體情況,采寫了消息《通山石材人扮靚奧運場館》,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
2凸顯閃光點,展現(xiàn)新聞事實的核心內容。
新聞價值中的顯著性指新聞事件的參與者及其業(yè)績的知名程度,重要性指新聞內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充分挖掘這些內容、要素,是決定新聞報道成敗的關鍵。
新聞線索、新聞素材中通常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只有從最根本的內容著手,才有可能在新聞報道中找到新聞事實中蘊藏的閃光點。
高處著眼——全局在胸,高屋建瓴,發(fā)現(xiàn)閃光點。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對黨的大政方針有充分理解與把握,能及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生動典型,將政治敏感與新聞敏感融為一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在農村政策上人們的認識分歧很大,有人仍然懷疑要不要搞包產到戶?1979年6月,新華社記者杜導正、丁貴安到湖北省赤壁公社采訪,當?shù)剞r民用活生生的事實證明了包產到戶帶來的變化。于是,記者當即寫下700字的短新聞:《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新華社向全國轉發(fā)后,二十多家省以上報紙以頭版頭條位置圍著花邊發(fā)表,影響很好,獲1978年全國新聞一等獎。
面上比較——點面結合。攻其一點,尋找閃光點。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記者往往可以通過點面結合的辦法,逼近事實的全貌,尋找到新聞事實的核心內容。
首先,由“面”到“點”,掌握細節(jié)。掌握大量面上的材料。對事實的基本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與把握。但僅僅具備這些材料還遠遠不夠,內容太過空泛,記者必須深入了解具體的細節(jié)。鮮活的典型,以增加形象性和說服力。當然,在點上也勿忘抬頭看“面”,要隨時了解面上的情況,這樣采寫的報道才具有普遍意義。
其次,攻其一點,突出主題。對于基本情況有了基本的把握,對于具體的情況也有了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判斷新聞事實中哪一點最具有新聞價值。
1979年的清明節(jié)前,中央在撥亂反正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將“天安門事件”定性為革命行動。但這個消息,中央當時并沒向外公布,一位記者在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諸項決議的內容中,發(fā)現(xiàn)了那么一小段。記者發(fā)現(xiàn)這一內容后,他沒有報道北京市委的這次例行性會議,而是將“天安門事件”抽出來單獨成篇,寫出了“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的獨家新聞報道。報道出來后,很快被新華社轉發(fā),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反響。這篇稿件被評為1979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取其一面,攻其一點,還包括不要囿于事件本身找新聞,而應拓寬視野和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從事件的聯(lián)系點上發(fā)現(xiàn)新聞。只有點面結合,綜合比較,取其一面,攻其一點,才能讓真正的新聞事實唱主角。
由表及里——深度開掘,見微知著,凸顯閃光點。
新聞報道在反映報道對象方面,存在著反映深刻還是不深刻的區(qū)別。只有透過已掌握的新聞線索,進行深入的開掘,發(fā)掘到別人所沒有悟出的深意或沒有了解的真相,才能讓新聞事實最重要的內容浮現(xiàn)出來。
3挖掘興奮點,吸引受眾的廣泛關注。
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無論是傳者還是受者,都是平等的個體。他們都有表達自我意識、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同的共同期望。所以,在采寫、編輯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一定要用一種平視的眼光,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這樣才能吸引受眾的關注與興趣??梢哉f,沒有受眾的關注與參與,新聞價值就不能最終得以實現(xiàn)。
受眾對于新聞的選擇與關注,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接近:指新聞與受眾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心理和利益等到方面的距離遠近:二是趣味:受眾對新聞感興趣的程度,其實質是新聞對受眾精神與情感的善意滿足。因此,在采寫、編輯、傳播新聞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從接近與趣味上做文章。
心理上求近。在采集、報道新聞時,要充分考慮受眾的特點,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力求報道的內容與他們的心理、地理和利益的距離近些,近些。再近些。
內容上求活。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曾組織了一次“年輕人想讀什么樣的報紙以及為什么讀報紙”的調查,許多讀者反映:“希望媒體把他們帶到故事中去”。
新聞本質上應該就是故事,有矛盾、沖突的故事,有新意、趣味的故事,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主題應該簡明扼要,內容應該具體形象,表述應該引人入勝。
美國人貝內特1853年創(chuàng)辦《紐約
先驅報》,在社論中聲稱:“迄今所有的日報都是機關報,它們盡是枯燥冗長的報道,充滿乏味的事實、政治廢話、個人論爭、落伍的口號、遲到的船迅、天真幼稚的市場行情。我們一改這些陳舊的作法,為日報注入新的生命,使其充滿了雄辯、哲學、趣味、感傷、機智和幽默。”據(jù)史料記載,他給報紙注入新生命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強新聞的趣味性、故事性。這些探索至今仍然給人啟迪與思索。
今天,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受眾的共同興趣,拓展報道空間:從關注生產到關注消費;從關注工作到關注生活;從關注社會到關注家庭,改變政治上保險而毫無新聞價值的報道充斥版面的現(xiàn)狀,讓與讀者息息相關、充滿情趣的報道占據(jù)重要位置。
形式上求新。報道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往往能為報道內容添彩加分。
例如,一些報紙采用的圖表新聞就是一種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其特征為:直觀、概括、簡潔、靈活。
目前,一些平面媒體新聞報道方式已從平面化的傳統(tǒng)方式。轉為立體化、個性化、互動化的全新方式。報道不僅有新聞、照片、相關背景資料,還有圖表分析、專家評價、讀者反饋等。新聞報道內容拓展的同時,形式編排上也得到了相應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給受眾一種全新感受與體驗。
4把握平衡點,追求最佳的傳播效果。
事實、新聞報道者和新聞接受者這三個要素,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缺一不可。新聞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既要尊重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又要針對受眾的需知和未知,同時還要調整受眾認識和引導社會輿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順利實現(xiàn)。
在現(xiàn)實工作中,也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媒體費盡心思,辛辛苦苦采寫制作的新聞、策劃組織的報道,傳播出去后非但沒有收到預想的結果,反而適得其反,出現(xiàn)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群眾不滿意,領導機關有意見,新聞單位自己覺得窩囊。這種情況在一些重大新聞、熱點問題報道上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究其原因,是沒有新聞傳播藝術,缺乏輿論引導水平的表現(xiàn)。從而影響了新聞價值最大化的實現(xiàn)。
因此,在充分挖掘新聞事實內在價值的同時。還應審慎評估其傳播時機、報道力度、社會反響等綜合因素,從而最終實現(xiàn)新聞傳播的最佳效果。
——尊重事實。不無中生有。媒體和編輯、記者一定要牢記新聞真實性原則。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含糊與動搖,絕不能以犧牲真實性原則換取轟動效應。
——拿捏得當,不過度炒作。大量事實說明,新聞宣傳和輿論導向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都同對報道內容、分寸、時機的把握失度有關。
有些媒體喜歡對特殊個案或者不是很常見的情況多加報道。過度的報道往往會讓人產生事態(tài)很嚴重、是當前主要問題的錯覺,而實際并非如此。這種無形中不自覺的炒作,給公眾造成錯覺,認知出現(xiàn)偏差、失實。
——總攬全局,不缺位越位。新聞工作者要時刻胸懷大局。當宏觀形勢及政策發(fā)生較大變化、決策機關需要解釋、讀者急需解惑的時候,媒體在報道中一定要加強輿論引導。此外,在人們對社會整體形勢有認識需求的時候。媒體要注意把握時機,充分挖掘相關的新聞事實,做到不缺位。
與此同時。媒體不能以追逐新聞價值與宣傳效果為由,超越職權范圍,替代國家權力部門直接處理社會問題,或者非法干預決策和司法程序,甚至誤用媒體的權威和工作上的方便,謀取不正當?shù)臋嘁娴取?/p>
總之,盡可能全方位、多側面、多層次地透視新聞事件,能夠超越舊的報道角度,發(fā)掘新的報道價值,而且能從司空見慣的事件中發(fā)現(xiàn)不同尋常的意義與價值,真正讓新聞事實本身所蘊藏的新聞價值得到充分展現(xiàn),并在傳播過程中努力做到新聞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最終實現(xiàn)新聞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