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昀
【摘要】傳統(tǒng)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并不能達到全面快速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效果。因此,在個人電腦較為普及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接觸音樂,將其作為課堂音樂教育的補充,對學生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計算機 音樂教育
當前,由于不少高校僅僅關注專業(yè)教育,忽視了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同時傳統(tǒng)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也并不能達到全面快速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效果,因此,當前普通高校大學生音樂素質普遍偏低,基本音樂知識、技能等掌握情況堪憂,是整個教育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個人電腦較為普及的情況下,有效應用計算機和網絡是改善音樂教育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計算機及網絡音樂在普通高校的潛力
計算機在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當前國內普通高校學生個人電腦的數(shù)量雖然沒有達到每人一臺,但也是相當普及的,筆者所在的高校平均每個學生寢室都有2臺,多的可以達到3-4臺。然而,當前高校學生個人電腦的使用情況卻令人擔憂。在對當前大學生對電腦使用狀況的評價調查中,20.8%的受調查者認為大多數(shù)人主要是用來學習和工作,43.9%的受調查者認為大多數(shù)人主要是用來看電視電影、聊天,31.2%的受調查者認為大多數(shù)人主要是用來玩游戲。這一調查反映了這樣一個現(xiàn)實:當前高校學生個人電腦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網上聊天、影視、游戲等方面。如果能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更多地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并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應用它們,來更多地接觸和學習音樂知識,進一步參與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交流中來,那么學生手中的計算機將能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和價值。
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音樂教育的應用
具體來講,在高校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開展音樂教育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音樂欣賞教學網絡化。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教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在音樂欣賞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而且學生接受知識的模式也相對較被動。如果我們針對課堂教學內容建立專門的音樂欣賞網站,通過課后作業(yè)等方法使學生在網站上進行課堂教學的預習、復習、聽賞音樂、獲取相關資料,這樣,一方面,可以延長課堂的時效,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音樂欣賞網站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通過校園網絡開辦音樂學習交流論壇。論壇是當今網絡上比較常用也是比較普及的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論壇作為學生課余時間在網絡上學習交流的空間。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校園論壇開辟音樂欣賞的板塊,教師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在論壇里發(fā)布資源,引導學生對經典曲目進行欣賞和討論;學生也可以對自己在欣賞音樂當中的體會、見解及疑問等進行廣泛的交流,許多在課堂上沒有時間或者不好意思提的問題,學生都可以在這種比較自由的環(huán)境中暢所欲言。這種方式,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也更便于教師廣泛了解學生的自身感受和思維方式,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有效地彌補課堂音樂教學中師生交流不足的問題。
開設MIDI及數(shù)字音樂教學選修課程。MIDI音樂和數(shù)字音頻都是當今音樂領域相對較新也是比較熱門的話題。如果針對喜愛音樂并且擁有個人計算機的學生開設這類型的選修課,那么將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學生的自身資源,從而非常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數(shù)字音頻”聽上去好像非常神秘,其實入門很簡單。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系統(tǒng)學習就可以完成如音頻剪輯、個人錄音、制作個人唱片等工作。這些看似“高難度”實際上卻是“力所能及”的作品,在高校的業(yè)余文化娛樂生活中是有著非常大的實用價值和影響力的,對于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都將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MIDI是“音樂的數(shù)字化接口”的簡稱,已經有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歷史。相對于“數(shù)字音頻”來講,MIDI需要更豐富的音樂基礎知識,例如基本的樂理、和聲等知識,熟練演奏一兩種樂器這些都是一個MIDI的使用者所必需的。所以MIDI的學習和使用需要有一些“底子”,當然,我們如果運用MIDI來進行樂理、和聲知識的教學,也是一種非常直觀有效的教學手段。(作者單位:太原工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