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義
【摘要】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本質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約束,而是人性的喚醒和個性的尊重。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人本主義道德教育,尤其要注意知與行的統(tǒng)一,理論啟迪與情感激勵的統(tǒng)一。
【關鍵詞】道德教育 人本主義
以人為本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道德教育正面臨著國際國內環(huán)境的新變化,面臨著整個世界由物化走向人本主義的大趨勢。我國道德教育在過去的20多年中,在教育的對象、內容、方法、載體、環(huán)境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和實踐,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對學生這一群體的關注較多,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很少,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人本主義”教育手段嚴重缺失,道德教育現(xiàn)狀不容樂觀。
人本主義者認為,傳統(tǒng)學校德育壓抑人性。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實現(xiàn)人本主義德育主張,必須堅決對硬性灌輸?shù)赖滦艞l和機械訓練習慣的傳統(tǒng)德育進行改革,形成新型的民主學校德育氛圍,建立一個以代替權威主義為目標的人道主義課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人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正在發(fā)展的人,并根據(jù)社會發(fā)展要求和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有效的方式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全面的、完整的人。
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與難題
道德教育主體的迷失。教師應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社會轉型期,有的教師職業(yè)責任感缺乏,敬業(yè)精神差,影響了教學計劃的完成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育者傳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和接受程度。
道德教育內容遠離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個實在的、由人構成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是非、真假、美丑、善惡沖突的世界,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現(xiàn)為平等、瑣碎及世俗,但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卻廣泛地存在于其中。學生就是生活于這樣的世界中,生活世界是學生樹立信念、形成真知的基礎。然而,現(xiàn)今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是與生活相脫節(jié),其中道德教育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通過教科書宣講方式進行的道德教育,遠離生活實際,內容及其載體過于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更無助于改變已有的生活和創(chuàng)設新的生活。
道德教育目標過于理想化。數(shù)十年來,以“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的觀念,不僅給道德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凸顯了其政治功能、削弱了其德育功能,也忽略了受教育者首先是一個“人”的前提?,F(xiàn)實生活中,人兼具理性與非理性的特質,而當前的道德教育強調的是道德理性和道德義務,具有理想化與超現(xiàn)實的特點,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更何況是自制意識并不強的學生呢?相反,學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如誠實守信、公正和道德權利等則被忽略,同情心、公德心、正義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被淡化,這不能不說是道德教育的失誤。
道德教育方法過于簡單化。灌輸一直是道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在本質上是一種強制的、封閉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試圖通過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學生接受并最終形成特定社會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行為習慣;在內容上,它所要傳授給學生的乃是人們推崇并為大多數(shù)人一致認可的、具體的道德規(guī)則規(guī)范;在方法上,它訴諸直接的問答式教學、規(guī)勸、說服、紀律、強迫執(zhí)行、訓誡、獎懲以及榜樣等。這種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僵化的教育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想,窒息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人本主義:改進道德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
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而解決此問題的必然選擇就是實施道德教育人本主義。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學評估等方面,都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注重學生的道德教育實踐。
道德教育人本主義的辯證方法。面對市場經濟對學生的影響,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求教育者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運用矛盾的分析法,堅持道德教育的兩點論。
首先,注重知與行的統(tǒng)一。這是指在道德教育人本主義中,必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知與行結合起來,以便使社會需要的道德觀念轉化為青年學生的思想品德。一種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標志,不僅僅是獲得了相應的知識,而主要是形成了相應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的形成,僅靠學習理論是不行的,還必須靠積極的實踐養(yǎng)成。道德教育人本主義的目的就是使思想品德由知轉為行,做到知行統(tǒng)一,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大功效,培養(yǎng)出素質良好的人才。這是貫穿道德教育人本主義全過程的矛盾,也是衡量教育成敗的客觀標準。
其次,注重理論啟迪與情感激勵的統(tǒng)一。這是指在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中,教師應當既重視理論啟迪作用,又重視情感激勵作用,把兩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從而提高道德教育人本主義的有效性。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始終要將“曉之以理”與“動之以情”相結合,以朋友式的滿腔熱情去使學生開啟心扉、交流思想,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
堅持辯證法,樹立道德教育發(fā)展觀。道德教育人本主義的發(fā)展是按照辯證的規(guī)律進行的,大體要經歷“三次轉化”和“兩次飛躍”,其發(fā)展過程呈現(xiàn)出螺旋式上升的連續(xù)運動特點。
道德教育的三次轉化包括:第一次轉化——解決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與教育者的教育觀念的矛盾,將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轉化為教育者的教育觀念;第二次轉化——解決教育者所進行的教育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認識的矛盾,推動受教育者本身自我意識的分化和統(tǒng)一,用正確的、理想的自我去統(tǒng)一現(xiàn)實的自我,用積極因素去戰(zhàn)勝消極因素,將社會的需要轉化為受教育者的道德認識、情感和信念;第三次轉化——解決受教育者道德認識與行為實踐的矛盾,將道德認識、情感和信念轉化為行為實踐,并形成行為習慣。①
道德教育的這“三次轉化”體現(xiàn)著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引導受教育者將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認識。它相對于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第二次轉化,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第一次飛躍;第二次飛躍——引導受教育者將道德認識、情感和信念“外化”為行為實踐,并形成行為習慣。它相對于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第三次轉化,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第二次飛躍。
在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人本主義的內涵更加深刻,更加豐富,人本主義的道德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們更廣泛的認可和重視,成為新世紀教育的核心理念。我們應該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建立起 21 世紀生活化、個性化、科學化和合理化的道德教育新體制,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快速健康地向前發(fā)展。(作者單位:河南省黃淮學院)
注釋:
①秦選強:“道德長跑制:人本德育長效機制的探索”,《教學與管理》,2008年第11期,第97-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