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中南海里的生活氛圍基本是祥和的,但有時清靜到了過于肅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常有一種無可名狀的寂寞之感。
陳伯達的兒子1951年隨父親進入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陳家搬出中南海,前后在中南海生活了15年之久。本文中關于中南海的敘述都來自于陳伯達之子的回憶。
在北京的西單到天安門城樓之間,沿著長安街的路北,有堵數(shù)百米長、六米多高的紅墻,在一排綠樹和紅燈籠的映襯下,紅墻愈發(fā)顯得有歷史的厚重感。
紅墻外,游歷至此的路人正在以之為背景留影紀念。
紅墻內(nèi),就是著名的中南海。
這個位于中國首都北京中心位置的神秘處所,是中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國國務院的辦公地點,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政治生活的心臟。
或許現(xiàn)在網(wǎng)民們可以從Google Earth上橫糊看到里面一幢幢以平房為主的古代宮廷建筑、大片的綠化帶以及那與北海相連的大片水域,但對于更多普通人而言,卻只能看到那里結實的紅墻和層層綠樹,或者還有那些飛躍枝頭和墻頭的鳥兒。
公開出版物對于這個神秘地方的描述,少之又少,其中的神秘令普通人無法想象。陳伯達的兒子陳曉農(nóng)1951年隨父親進入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陳家搬出中南海,前后在中南海生活了15年之久。在陳曉農(nóng)的回憶中,他講述了許多中南海不為人知的生活。
進入中南海
中南海的正門是南門,又稱新華門,朝向長安街,門口一面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門旁哨兵莊嚴站崗,日夜面對著車流涌動的長安街。路人的視線穿過洞開的大門,更會被毛澤東親自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五個熠熠閃爍的金色大字吸引。
1949年后,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南海也迎來了新的主人。這里留下了中共幾代領導人的足跡。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中共中央起初暫駐西郊香山,對于進京后選擇何處為辦公地點,一時猶豫不決,據(jù)說周恩來經(jīng)過考察。建議以中南海為辦公地點,但也有一些人士建議中南海以保持皇家園林的舊貌,作為公園為好,中共中央可另擇辦公地點。最后,毛澤東還是采納了周恩來的建議,確定中南海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辦公地點。
最初,中南海內(nèi)的各區(qū)是這樣劃分的:甲區(qū)為中其中央辦公廳所在地:乙區(qū)為中共中央宣傳部所在地:丙區(qū)為國務院所在地。
1954至1956年,中南海內(nèi)進行了大調(diào)整,中央宣傳部陸續(xù)遷出中南海,搬到景山東面的沙灘去了。乙區(qū)劃歸中央辦公廳管轄,但甲乙區(qū)的劃分仍維持不變。
中宣部搬走以后,原來屬于中宣部的一批院落進行了大翻修,成為一些新搬到中南海居住的領導人的住宅。這些新搬來的領導人有鄧小平、陳毅、董必武、王稼祥等。他們與此地的老住戶李富春、陸定一、陳伯達、張際春等,都屬于乙區(qū)的居民。
住在甲區(qū)的是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彭德懷。此外,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田家英,衛(wèi)士長李銀橋也住在甲區(qū)。辦公廳副主任兼警衛(wèi)局長汪東興住在中南海東岸西苑門內(nèi)劃歸乙區(qū)的飛地“東八所”。住在丙區(qū)的有周恩來、李先念、林伯渠等。
還有一些領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并未在中南海,他們當中有陳云、彭真、康生、薄一波等。此外,十大元帥中除朱德、彭德懷、陳毅三位住在中南海外,其他們,包括林彪、劉伯承在內(nèi),都不住在中南海。
在甲乙兩區(qū)統(tǒng)歸中央辦公廳管轄后,仍維持甲乙區(qū)的劃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為了照顧毛澤東夜間工作白天休息的工作習慣,確保毛澤東、劉少奇等主要領導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種安全措施。
中南海的娛樂生活
中南海主要的景致大多都在甲區(qū),這對住在乙區(qū)的人們不免是件憾事。不過,每逢周末晚飯后7點多鐘,位于甲區(qū)的兩個娛樂場所允許乙區(qū)的人們光顧。這兩個場所,一個是春藕齋,一個是西樓餐廳。
春藕齋位于頤年堂旁邊,也是古老的建筑,殿堂前后有種蓮藕的水池。頤年堂是毛澤東召集中央領導人開小型會議的地方,普通人是進不去的。春藕齋則是周末舞會的場地,偶爾也放電影。
這個地方陳曉農(nóng)記得他只去過五六次,一次是看大人們跳舞。一次是看20世紀30年代的老電影《桃李劫》,還有幾次是看當時亞洲電影節(jié)的影片,有印度的《流浪者》、《兩畝地》、《章西女皇》等等??础短依罱佟愤@一次,劉少奇也去了。記得當時觀眾不少,到了放映的時間,卻遲遲不開映,說是要等領導人,等到劉少奇來了,電影才開映。上世紀60年代經(jīng)濟困難時期。中央下文禁止舉行舞會,春藕齋也就不再舉辦娛樂活動了。
兩樓餐廳原本是為領導人就餐而蓋起來的一個特灶食堂。它的東半部分是廚房,西半部分是餐廳,北邊有一過廳連通二者。廚房很寬大,可容四五個大師傅同時做菜。餐廳寬敞明亮,室內(nèi)約有兩層樓高,地面大約比一個籃球場稍大些,鋪著平滑的原色木地板。
西樓餐廳在中南海的實際生活中并不只是餐廳。它有時被用來召開小型會議,成為會議廳?,F(xiàn)代史中有名的西樓會議就是在這里開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或節(jié)假目的晚上,西樓餐廳經(jīng)常放映電影,又成了兼職的電影廳。
西樓餐廳放電影是賣票的,一般的電影2角錢一張票,上下集的電影3角錢一張票,與當時外面電影院的票價差不多,或者還稍貴些。放映的電影以國產(chǎn)片為主,也有蘇聯(lián)和友好國家的,偶爾也有香港片。這些影片大多數(shù)都早于外面的電影院在這里上映。
在西樓電影院里,還發(fā)生過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事情。這里又要說到中南海里孩子重名的故事。田家英女兒曾立的小名叫小英;陳伯達的一個女兒,小名也叫小英;曾擔任過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張際春,也有一個女兒小名小英。一次電影開映,因為孩子都沒有老老實實地和家長坐在一起,一位媽媽找不到自己的女兒。“小英”“小英”地喊了起來。這下可好,三個小英不約而同地從地毯上爬了起來,齊聲答應:“哎!”把在場的人都給逗樂了。
中南海里的另一公眾娛樂場所,同時也是健身場所的地方,是游泳池。游泳池位于中海西岸偏北一些。它有兩個部分,北面是露天游泳池,南面是室內(nèi)游泳池。均設計得很典雅,在裝飾上,并不華麗,但也是不同部位鋪設不同的瓷磚,非當時的普通游泳池可比。對中南海的居民開放的,只有露天游泳池。室內(nèi)游泳池一股只供毛澤東、劉少奇等少數(shù)領導人使用,池水可加溫,冬天也可以游泳。
露天游泳池只在夏季每天下午1—3點開放,與西樓餐廳一樣,它也對居民公開賣票,票價是每張1角錢,這與當時外面對市民開放的游泳池的票價相似。
在20世紀50年代,每逢冬季結冰期,中南海還有另一處季節(jié)性的健身場地,那就是中海西岸邊的滑冰場?;鶊龊苄?,也很簡陋,只是一塊用長木棍圍起來的冰
凍湖面而已。似乎沒有人專門管理,只是偶爾有人在夜里掃去冰碴,給冰上的裂紋澆水補縫?;娜穗S時可以去,也沒有人收錢。
那時,中南海里會滑冰的人極少,滑冰場上往往只有五六個人的身影。劉叔宴是少數(shù)幾個會滑冰的成年人之一,陳曉農(nóng)兄妹都是靠她教會的。學會滑冰以后,有別的小孩請他教,他記得教過楊尚昆的女兒妞妞,她學得很吃力,究竟學會沒有,已無印象了。
困難時期的伙食
在整個經(jīng)濟困難時期,中南海里的人基本上同北京市的大多數(shù)居民一樣,都經(jīng)歷了食品短缺之苦。
在吃飯要糧票這一點上,他們與其他人沒有什么不同,但在副食品供應方面,他們得到的待遇比一般市民要好。
在中南海東墻外北長街的一個院落內(nèi),有個被稱為供應站的單位,專門負責對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食品供應。
那時,這里的設備并不先進,只有一些依靠窖藏的天然冰塊進行冷凍儲藏的原始冰箱和普通貨架,儲存著從生產(chǎn)部門和市場上選購來的各類食品,包括糧食、肉、奶、蛋、糖、蔬菜、水果等等。另有少部分外省贈送中央領導人的食品,也都由這里管理分配。
中南海里的特灶食堂和小灶食堂。以及單獨起灶做飯的一些領導人的廚師。都是來這里購買食品和食品原料,而用不著到市面上的菜市場去購買。
有一些在市面上難以買到的名牌煙、酒,也可以在這里買到,但購買的數(shù)量受到限制,這類東西是憑特供證定量供應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南海里的領導人的伙食情況也是不盡相同的。
管理領導人伙食的部門是西樓餐廳。每天直接到西樓餐廳就餐的人有劉少奇、朱德、楊尚昆三家,在這里打飯回家吃的有陳伯達一家。表面上看西樓餐廳直接服務的人家并不多,殊不知那些在自己家里單獨起灶做飯的領導人的廚師,也大多是從西樓餐廳派出的,所以這里的廚師最了解各個領導人的伙食情況。
寂寞感不可名狀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南海里的生活氛圍基本是祥和、清靜的,但有時清靜到了過于肅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常有一種無可名狀的寂寞之感。
中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兒童本來就很少,可大人還常常告誡孩子們:“不要隨便串門!”
因為每個領導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辦公。家即是辦公室,小孩子串門即有妨礙大人辦公之嫌。中南海里雖說不上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但是崗哨也是夠多的。
除了甲乙丙區(qū)分界略口有崗哨外,重要領導人的家門口還增設了崗哨。
這些都使小孩子們望而卻步,自動地縮小了自己的活動范圍。
在陳曉農(nóng)的少年時期,除因與劉丁丁是同班同學,時有來往外。與其他小朋友的接觸極少。偶爾,丁丁帶他姐姐劉濤和幾個弟弟妹妹來陳曉農(nóng)家,目的是翻閱小人書(連環(huán)畫)。
那時,陳曉農(nóng)家的各種圖書都很多,除陳伯達自己常跑書店購買學術類書和古籍外,有些出版社也將新出版的部分書贈閱于他。這些贈閱的書中甚至包括一些小人書。劉少奇家藏書不太多,更沒有這些小人書,可能是劉家的孩子有時來陳曉農(nóng)家看書的緣故,有一次,王光美專門送了一大瓶葡萄千給陳曉農(nóng)妹妹嶺梅。
中南海的小朋友們之間來往少,還源于大人們之間來往少,串門少。大人們除了工作,私下里的來往稀少到幾乎屈指可數(shù),這是中南海以外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原載《歷史開卷有疑》
老百姓眼里的中南海
2009年2月12日,13名“貸真價實的基層群眾代表”被邀請進入中南海,對即將提請人大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意見。邀請他們的,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溫家寶總理微笑著坐在代表中間,歡迎中南海的每一位主人回家。溫總理說:“你們都是第一次到中南海,不要拘束。大家都來自基層,其實中南海你們應該是‘主人,來到這里就象回到家里一樣,請你們來就是聽你們的意見。我要求大家就是暢所欲言,把會議開得活潑一點。舉手發(fā)言吧,誰先發(fā)言都可以?!?/p>
這些“中南海主人”他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中南海?
作為中國最高權力中樞,作為中國最高層領導人居住、辦公的地方,在無數(shù)人的想像中,神秘的“中南?!币欢ㄊ歉畸愄没?,豪華無比的,然而,第一次受邀到中南海的基層代表們看到的中南海竟然如此地古樸無華。都是頭一次進中南海,四川雅安農(nóng)民古甲偉覺得里面樹多花草多,很漂亮。清華大學法學院的陳威濤注意到環(huán)境很整潔,有一些灰白色的建筑,“但布局和清華大學西邊也差不了多少,很平常吧”。河南的養(yǎng)豬大戶秦英林發(fā)現(xiàn)路邊來往的車輛不僅有桑塔納,還有極普通的只有10萬元左右的轎車,頓時失去7對中南海的神秘感。秦英林直感嘆,“就是在我們那里鄉(xiāng)政府機關,也不算檔次高。中南海像鄉(xiāng)鎮(zhèn)的機關大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