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我一直在盼望著能夠有這樣一本小說出現(xiàn)。
我終于讀到了《朗讀者》。稍稍可惜,是德國人寫的,而不是我們自己。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對于我們是陌生的,但在我看來,他和他的德國作家,特別是戰(zhàn)后的德國作家如伯爾、格拉斯,一樣的杰出和重要。他是一位法學教授和法官,在這本書之前已經(jīng)出版了3本犯罪小說,賣得都不錯?!独首x者》是他第一本“嚴肅”作品,除了在德國國內(nèi)取得了轟動,并馬上取得了國際性的成功,光在英語世界里就賣了快200萬冊,是戰(zhàn)后繼《香水》賣得最好的德國小說。
同《香水》一樣,這同樣是一個有關性愛和罪惡的畸情故事,但也同《香水》一樣,它在性愛和罪惡的表皮下,講的是另一個更為深刻的故事,對于戰(zhàn)后德國讀者,觸動的是更具有切膚之痛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面對這個民族曾經(jīng)擁有過的法西斯罪惡的過去,尤其是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上一輩不愿示人的過去!故事講述了15歲的米夏和36歲的漢娜一次街頭偶遇和接下來無法控制的身體接觸,女人對自身文盲和集中營看守歷史的雙重隱瞞,對學習教育的幾乎瘋狂的重視和偏執(zhí),并沒有讓男孩懷疑自己對女人的迷戀,性愛之前他對女人的高聲朗讀,不僅變成了小說的標題,也變成了他們之間的一種契約或是默契。然后,漢娜突然不辭而別,小說的第一章到此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以后米夏成為法學大學生時才又看到了她:在法庭上,她出現(xiàn)了,站在歷史黑暗的另一邊,承擔著戰(zhàn)后人們對罪惡的指責。
如果她是過去的兇手,米夏該怎么辦?讀到這里,小說終于露出了它清冷的鋒芒,刺向了每一個后奧斯威辛時代的讀者:畢竟歷史過去得還并不太久遠,罪惡也并不那么遙遠。當你和那段黑暗繾綣地上過床以后,你會一身輕松的下床嗎?后戰(zhàn)爭歷史中的一代人,該如何面對自己對經(jīng)歷過那段沉重歷史的父輩母輩的愛呢?
讀到這里,我在想,同情節(jié)緊湊而貌似情愛流行的第一章寫法不同的這一章,我們中國的讀者是陌生的,會顯得有些隔,卻是這部小說最精彩的部分。我們的小說不少已經(jīng)如一張油餅,被電視劇和時尚的雙面煎烤得過分光滑油亮,香酥可口了。但是,在這部小說中,到了這里,作者不僅將漢娜、同時也將米夏置于審判席上,就像第三章中米夏自己說的“全都捆綁在一起出庭”。只不過,米夏內(nèi)心的磨折更為痛苦,雖然他沒有和漢娜有過一次的正面接觸,卻在他同父親、同法官、同老師,同他在尋訪集中營的路途中遇到的出租汽車司機與餐館里的瘸老頭、年輕人的散點透視中,一次次循環(huán)往復地拷問歷史和心靈,那就是上下兩代人對于歷史罪惡的理解與譴責、對于殘酷記憶的遺忘和銘記的矛盾。那種沉思與內(nèi)省的筆觸,讓我感動,忍不住想起我們自己的歷史與現(xiàn)實。
小說寫到這里,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關于性愛或是罪惡,而是在講一個有關如何在為了不能夠忘卻的記憶中,戰(zhàn)后新一代人成長的寓言。在這里,漢娜是作為米夏的上一輩而出現(xiàn)的,米夏與她上床的性愛,不過是下一代對上一代愛的一種極端的象征(在第三章里,作者特別寫到那位精神分析專家蓋西娜對米夏指出:在他的故事里他的母親的影子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從一個側(cè)面更證實了漢娜在小說中的身份象征)。在調(diào)節(jié)記憶與現(xiàn)實以及兩代人的關系中,漢娜和米夏表現(xiàn)出的不是我們這里的成長小說中所常見的代溝,這里沒有任何的預制設想,而是突然發(fā)現(xiàn)上一代人的罪惡,又如何處理對他們的愛,面對這種失控交錯的糾纏、刺痛,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態(tài)成長,而不是回避或視而不見那種集體記憶留給我們今天所有人的影子。這正是這部小說最打動我的地方。
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我確實讀出它是一部成長小說的味道來——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好的小說從來都是多義的。德國人從來都是成長小說的高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故事曾讓年輕的郭沫若聲名大震,也使得維特成為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偶像,莫非多年以后我們還需要讓德國人給我們上這樣青春覺醒與成長的一課嗎?對于我們,后“文革”時期中,把曾經(jīng)那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徹底遺忘,而且遺忘得那樣漂亮,同時也徹底小資化了的文化中,《朗讀者》這部書對于我們有著無法回避的相關性:在和歷史調(diào)過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嗎?幾代人之間的欲說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天然去雕飾的語言,干凈得像冰涼的骨架,在骨頭的縫隙中是一個被歷史隔開的兩代人間朗讀與傾聽、訴說與沉默、罪惡與遺忘、逃避與短兵相接、激情與驀然驚醒的故事。此次再版的小說中附有童自縈先生精彩朗讀的光盤,讓這本《朗讀者》的朗讀者多一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