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放
自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以來,報刊上關于“以人為本”的由來說法甚多。這里稍作考辨。
1.中國的“以人為本”。不少人認為,“以人為本”提法源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其實,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就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保ㄒ娚虅沼^“萬有文庫”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2冊第8頁)管仲所說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中國古文獻中大多講“民本”,古代“人”“民”常連用,意為平民百姓。當代也有“以人為本”的提法,如國學大師張岱年等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國家教委推薦的公用教材)將“以人為本”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四大特點之一。
2.西方的“以人為本”思想。14—19世紀的歐洲先后出現(xiàn)了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思潮。當今理論界有文章指出:“humanism(英文)譯為漢文可譯為人文主義,也可譯為人道主義,還可譯為人本主義。”(見《當代思潮》2004年第6期第9頁,《當代思潮》編輯部文章《時代的哲學 行動的指南——就“以人為本”有關問題答讀者問》)。若單從某些英漢辭典來看,三種解釋皆可,實際上它們在西方文字中有所區(qū)別。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涌現(xiàn)了人文主義(當時常用拉丁文humanitas),意為對人的文明博愛;17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發(fā)展為人道主義(法文humanisme,英文humanism),意為對人在道義上的援助;19世紀德國哲學家從理性思維高度提出人本主義(德文為anthropologismus,英文為anthropologism),意為以人為根本的較為系統(tǒng)的思想觀點。人本主義可以說是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發(fā)展的頂峰,它使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從道德倫理的價值觀進一步上升到自然與社會發(fā)展的世界觀的高度。順便提一下,“以人為本”的英譯,用“anthropologism”“humanism”均不妥,譯為“put the human fundamental” 似乎更準確。
3.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觀。馬克思主張的以人為本,首先是以工人、窮人為本,最終達到無產(chǎn)階級、全人類乃至每個人的解放。此外,他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講到:“社會是人同自然完成了本質(zhì)的統(tǒng)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本主義?!保ㄒ娙嗣癯霭嫔?2000年單行本,第83頁)馬克思在這部《手稿》中還闡明了人本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的關系。他認為,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最終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只有共產(chǎn)主義才能真正達到以人為本。共產(chǎn)主義的以人為本最終要使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達到每個人都解放,都能全面自由發(fā)展,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要從“以眾人為本”達到“以每個人為本”??梢?,我們黨是在汲取中國古代和西方政治文明的精華,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原理基礎上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這對于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重大意義。
(原載:《學習時報》2006年3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