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紅
語文本來是中學里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課,語文也應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墒乾F(xiàn)在學生卻對語文課產生“興趣危機”,這是令眾多語文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許多人帶著這個疑惑在思索著行之有效的辦法??墒菫槭裁从阡?、錢夢龍、寧鴻彬、魏書生老師的學生們就那么愛學語文呢?他們是用什么方法吸引學生去學習的呢?我發(fā)現(xiàn)這幾位教師具有誘人的課堂魅力和不同凡響的教學風采的秘訣在于課堂上他們真正實現(xiàn)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那種入迷入癡的情境,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這樣,學生就能自覺地去閱讀、探索、鉆研,在學習中始終處于主動狀態(tài),也就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運用巧妙的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點燃”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有一種“向往之”的情感就成為教師教學成功的關鍵。而解決這個“關鍵”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在課初的幾分鐘內幫助學生做好心理準備,緊扣課文內容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比如在講授《死海不死》時,由于初二學生此時還沒有學過浮力的原理,如果光靠教師講解死?!安凰馈钡脑?,恐怕學生不大好理解。于是我給學生做了一個實驗:用一個燒杯盛水,放入雞蛋,雞蛋下沉,往瓶中加入大量食鹽,攪拌,此時雞蛋逐漸上浮,露出水面。學生們都很好奇,這是怎么回事呢?我順水推舟地告訴學生:這是因為水中的鹽分高,水的密度大于雞蛋的密度,雞蛋就浮而不沉,死海淹不死人的原理跟這個實驗的原理是一樣的。通過一個形象的實驗,死海的本質特征——水的密度高,已經不言而喻了。這樣巧妙的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語文教師應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帶領學生置身于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之中,使學生進入“共振”的境界。在講解《聽潮》時,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一提起海,我們眼前仿佛就出現(xiàn)了那一望無際、波瀾壯闊的大海的美景,我們就會感到有無窮無盡的力量。蔚藍色的海洋占我們地球表面積的3/4,一切生命都起源于大海,大海是我們的故鄉(xiāng)。作者魯彥就非常喜歡大海,他非常喜歡聽海潮的聲音,他說過:人生就象大海,他太愛大海了,大海的呼吸、大海的脈搏、大海血液的涌動都注入了他的靈魂,他在與海對話,與海相握,與海擁抱,因此他聽懂了海,理解了海,道出了大海的心曲。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魯彥筆下的大海,共同來欣賞一下潮水的樂章?!痹诮處煶錆M激情的引導下,學生們對大海都產生了神往之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自然就進入了課文中。
三、展開想象,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所謂“設置情境”,就是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狀況、某種景象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宛如身臨其境,在這樣的條件下,請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要求思考問題。由于學生已置身于某種情境之中,他們已經暫時變成了該情境中的某個角色,此時思考問題就必然要與該情境的節(jié)奏相吻合,充分調動了他們的興趣,學生思考問題就必然是積極的、主動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比如在講授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時,我?guī)ьI學生分析了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這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語言、動作描寫,由此揭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此時我引導學生:假如你就是莫泊桑,四位大作家這個時候正在福樓拜家談論著文學方面的事情,恰在此時,你去登門拜訪,請你抓住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來想象一下他們會用什么樣的表情、語言和動作來迎接你的到來呢?教師的話已經把學生領入了那個特定的情境之中,他們都成了此情境中的當事人,當他們認真思考、認真發(fā)表見解的時候,已經逐步理解并掌握了應該學到的知識,教師做畫龍點睛式的講解時學生已經心有靈犀了。
四、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
好的語文教師,要改變“課文闡釋者”的舊形象,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促使學生愛讀書、愛表達,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課、語言交流課。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是教師培養(yǎng)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出寬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大膽質疑,像《實話實說》,就因為主持人創(chuàng)設了一種無拘無束的平民化環(huán)境,觀眾感到愉悅,才會輕松善談。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敢于質疑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精神的體現(xiàn),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這種思考的過程。沒有批評家的眼光,就像教徒讀圣經一樣的頂禮膜拜,是斷然提不出問題的。因此在每次分析課文時,我都不急于引導學生去分析,更不急于將現(xiàn)成的答案“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味,讓同學們在課上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大家互相討論,在討論中由同學自己去得出結論。當學生自己充分“品嘗了這盤美味”之后,他才有興趣、有理由說出“好吃”與否,究竟怎樣“好吃”,才能為其所吸引,才能在不遠的將來做出更精美的“佳肴”。
實踐證明,優(yōu)美的語文課堂教學情境是每一堂課都應該做到的,關鍵是教師要能潛心把握教材的血與肉、思想和感情,用心去體會,然后把這些內容化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再采用適當?shù)木哂袕娏宜囆g感染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果持之以恒,學生們就會對語文課感興趣,會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