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平
如果說人都性本善,那就必須回答為什么其他日本兵那么殘忍。我認為只有回答了這一個問題,才是在真正地關心戰(zhàn)爭中的人性
我先看的是《拉貝日記》。這是一部精致的電影,細節(jié)考究,情節(jié)緊湊,畫面飽滿。但是我腦子里一直藏著一把尺子,那就是陸川對這部電影的批評。他說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我們不能只看到外國人的施恩,不能讓中國人都只是背景。我是認同他的這個意見的。
拿這個尺子一量,《拉貝日記》不能令我滿意。盡管為了重視中國人的故事,影片給了張靜初不少戲份,但是說實話,她的戲?qū)嵲谑强捎锌蔁o,也許沒有更好。
此外,這部電影作為一個人物紀念片還是不錯的,但是我本來期待它有更廣闊的視野,把這個故事放在整個時代中間去。當拉貝在救人的時候,他的納粹同黨都在干什么?他們的行為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拉貝作為一個聰明而有主見的德國人,他是怎樣被納粹的宣傳蒙騙的?這些問題,我都不能從影片中找到答案。
緊接著我滿懷期待地看了《南京!南京!》。
電影一開始,模仿某類大片的做法讓我很不舒服,因為這類大片就是通過暴力美學把殘酷的戰(zhàn)爭審美化,何況模仿得還不夠好。這種手法用來描繪跟我沒什么關系的戰(zhàn)爭,比如古希臘的特洛伊戰(zhàn)爭,功夫片中純屬虛構的打斗場面,我都能當作視覺享受。用到二戰(zhàn)的歐陸戰(zhàn)場,我也能夠接受。用來紀念南京大屠殺,就是沒心沒肺了。但是,等我看完全片,才發(fā)現(xiàn)這是拍得第二好的片段。我認為拍得第一好片段是日軍祭祀的那場戲,但我和很多人一樣,不知道導演要用它來表達什么。
我對陸川宣稱的他要再現(xiàn)南京大屠殺的殘忍并沒有什么期待,我知道再怎么拍也殘忍不過真實的歷史。但是,他說要拍一部有中國人的電影,令我極感興趣。他強調(diào)的是中國人的抵抗,在抵抗與不抵抗之間,中國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何?他們經(jīng)歷了怎樣的精神痛苦和心靈黑暗?在普通中國人眼中,殺人如麻的日本軍人是什么樣子?
《拉貝日記》的導演并沒有宣稱他要拍出中國人的抵抗,也沒有說過要發(fā)掘人性的深度,因此我只能隱約感到失望。但是《南京!南京!》在這兩個問題上做足了宣傳,所以我看過以后大失所望。也許導演把所有的力氣都拿去塑造那個叫角川的日本兵了,實在看不出他刻意要拍好的中國人在哪里?難道就是那幾個支離破碎的形象?是劉燁扮演的那個并沒有抵抗到底的軍人嗎?還是范偉扮演的那個出賣同胞的拉貝秘書?或者是高圓圓扮演的那個忙活了半天誰也沒有救著的姜老師?也許真實的歷史中,中國人就是這么猥瑣,但是應該追問一下他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而不能描繪成天生的賤骨頭。
而那個日本兵角川的表現(xiàn),與其說是人性的善良,不如說是天生膽小怕事。放在南京大屠殺的背景下,必須交代這個日本兵為什么善良?他這樣的人在日軍中占到幾成?如果說人都性本善,那就必須回答為什么其他日本兵那么殘忍。
我認為只有回答了后一個問題,才是在真正地關心戰(zhàn)爭中的人性。
在這個意義上,我認同馬克思對人性的定義。他說,“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性并不像陸川電影中塑造的那般空中樓閣。為此,我要推薦一部描述了人性的扭曲和堅守的電影,它就是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的《母親》。
和山田洋次的其他作品一樣,《母親》是一部溫情脈脈的電影,但是它同時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了有力的控訴。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德國文學教授野上滋因為反對日軍侵華,被認為不愛國,“不是日本人(非國民)”,以思想犯的名義被捕入獄。此時的日本,愛國主義宣傳籠罩一切,大多國民由衷地為前線的節(jié)節(jié)勝利感到驕傲。不僅學生們在學校每天都要唱愛國歌,婦女們也上街宣傳反對奢侈運動,號召大家把金首飾捐獻出來,拿到工廠去做成兵器的部件支援前線。因此,野上滋可謂眾叛親離。欣賞他的老師,尊敬他的學生,都很反感他的“非國民”思想。尤其是他做警察小官僚的岳父,因為他而丟了工作,并看到他不能盡到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職責,要求女兒佳代跟他離婚。佳代始終支持丈夫,寧可跟老父親斷絕關系也不肯順從。但是其他人未必能夠像她這樣堅持,連一直傾力照顧老師一家人的山崎,最后也不得不應召入伍,戰(zhàn)死在異鄉(xiāng)。
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會贊同網(wǎng)友給陸川的建議:關于日本人的人性,還是讓日本人自己去管吧。這個說法本身是不嚴謹?shù)模撬沂玖酥袊娪暗囊粋€難堪的現(xiàn)狀:盡管角川這個角色如此蒼白無力,但是拍外國人的“人性”,是否要比拍中國人的容易得多?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