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潔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125-01
深藏著心中的暗涌,轉化,轉化成一份滿滿的感動,縈繞著我的課堂,慢慢地、慢慢地滲入孩子們的心靈,又一次感情的激流,波動動著我們?!}記
案例: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人們透過陰森可怖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學習這段要求學生能感受船長的舍己救人、忠于職守的形象,但從實際情況看,英雄的形象似乎離我們有點遠,尤其是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英雄的形象高高屹立,高不可攀,所有對英雄的感悟、震顫、敬仰都需要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能讓學生能真正走進文本,走近哈爾威,俗話說,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因此,讓學生被文中人物所感動是啟動學生幡然頓悟的“螺旋槳”。下面將結合教學過程談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及反思。
1.感動的課堂需要教師的激情演繹。讀完課文船長的高尚情操讓我震顫,我要把內心的這種感覺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心靈深處也有我一樣的觸動。于是我伴著音樂深情地朗讀這一段,當時我的眼角濕潤了、我的喉嚨哽咽了。我不想羞答答地遮掩自己的這份感動和內心深處的震顫,我渴望與學生一起分享這份心靈的濕潤。讀完,教室寂然無聲。對高尚情操的那種震顫、對靈魂之美的那種悸動,猶如一塊巨大的磁石般感染者每一個孩子,此時我想再向學生宣講什么朗讀技巧是顯得那么蒼白、那么多余。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很自然的可以感覺到孩子們心靈深處那份敬仰、那種震顫。其實在語文課堂缺少的不是會感動的學生,而是充滿感動的教師。沉睡在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愫需要教師的激情去點燃。
2.感動的課堂需要“對準心弦”。在課堂有教師的感動是不夠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獨特的音響。要讓學生能夠隨著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師之情一起感動,教師就要努力地去撥動那根心弦。教學中,我出示:當你凝望著哈爾威船長這尊黑色的雕像,你真想……的句式時,學生紛紛舉手感言,發(fā)言完畢,我不否定他們的感情夠真切、夠深情,但總讓我感覺是千篇一律的表白,似曾相識的套話。我沉默了,在感嘆學生語言匱乏的同時又不得不反思我的教學安排。是不是學生還不能走近文本的意境?船長以身殉職的高尚情操是否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于是我找來汶川地震時譚千秋、袁文婷、向倩、茍曉超等的英雄事跡讀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再次體會那種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堅守崗位的英雄氣概。學生靜默了,我知道學生是發(fā)自內心真的感動了,學生那根情感的現(xiàn)已經(jīng)被撥動了,于是我趁熱打鐵,讓學生繼續(xù)就上面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寫寫。當學生把寫的內容交給我時,我感動了。生1:我真想變成一條小魚/輕輕的躺在你身上/感受你那逐漸變涼的身體/我真想在綠葉上寫下我的呼喚/寫下我的敬佩感動和震顫。生2:我真想變成一只海豚/你可以坐在我背上/我真想變成洶涌的波濤/當你沉入大海/我會用力地將你推向岸邊……此時此刻,學生的感動、震顫、敬仰之情躍然紙上。找準學生情感的觸角,學生心中那根獨特的琴弦也就撥響了。
經(jīng)過課堂中這樣的心靈之旅,我想哈爾威船長的形象一定會深深地烙在孩子們心中,成為孩子們成長歷程里的“英雄版本”,成為孩子們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指揮棒。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只有在恒久的時空里長久的守候與眷顧,才能使他們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潤澤與操練,進而引領這些幼小的生命走進“感動”的圣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