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金
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學生往往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認識停留在機械記憶的層面,未能對當時的歷史人物及社會風貌有直觀的認識。形不成完整的、有機的印象。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與舊版歷史教材相比,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增加了大量的插圖,圖文并茂。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對插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插圖就是一張張圖畫,僅供觀瞻的層面,未能充分加以利用。這些插圖,如果利用得當,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歷史課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插圖,配合教授課本內(nèi)容,深入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歷史信息,并結合現(xiàn)實的國內(nèi)國際情況,加以闡釋,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教材中的插圖歸納總結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插圖為“直觀式插圖”。安排這類插圖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書中講到的人物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的人和事,學生不能親眼目睹,但人的認識過程遵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guī)律。安排這種插圖有助于學生形成感性認識。比如初一歷史《秦的統(tǒng)一》一課中“秦始皇”的插圖,圖中秦始皇頭戴冠冕,身穿蟒袍,腰佩寶劍,目光如炬,手指前方。表現(xiàn)出一副傲視群雄、氣吞山河、一統(tǒng)天下的氣勢,配合書中引用李白的兩句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使一個有血有肉、胸懷大志的秦始皇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達到了加深印象、再現(xiàn)歷史人物原貌的目的。
第二類插圖為“歸納式插圖”。以往教材中往往把性質(zhì)相同的一類問題用表格的形式一一羅列出來。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一目了然,但常常覺得這種形式表達缺乏新意、內(nèi)容單調(diào),學生學習起來味同嚼蠟,教學效果不理想。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材料無興趣,即使一目了然,也很難了然于胸。相反把這類問題以漫畫的形式插入課本,情形就會截然不同。因為中學生往往對圖畫比對方塊字感興趣。利用插圖歸納,學生往往覺得別有一番洞天。興趣盎然,中將枯燥的知識爛熟于心。如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一節(jié),在講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地、劃分勢力范圍后,書中附了《時局圖》,圖中在中國的長城以北盤踞著一只北極熊——俄國;在山東匍匐著一條口吐毒信的長蛇——德國;在長江中游盤踞著一只象征英國的惡虎;一面日本的太陽旗在福建和臺灣上空飄蕩;一只象征法國的青蛙兩爪把兩廣和云南緊緊抓住;一只象征美國的惡鷹正急匆匆地趕來。該圖把帝國主義列強比作一群貪得無厭的野獸,它們由南到北把中國富饒的中東部瓜分殆盡,使學生看后不但對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地和勢力范圍的概況一目了然,強化了記憶,而且又使學生對當時中國所處的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揭竿斬木、已可憂危的危急形勢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第三類插圖為“漫畫式插圖”。這類插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利用插圖看清其背后蘊藏的實質(zhì)性東西,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講美國參戰(zhàn)時附了《美國的中立》一圖,該圖中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西裝革履,彎著腰一本正經(jīng)地對一只嘴中銜著橄欖枝的美國鷹說“啊,我把你變成一只多么好的和平鴿呀!”該圖雖然只是一幅諷刺性漫畫,但結合一戰(zhàn)前,美國利用中立國地位與交戰(zhàn)雙方進行軍火貿(mào)易,大發(fā)戰(zhàn)爭財,后期為確保其在協(xié)約國一方的大量投資不至于打水漂,借口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zhàn),參加協(xié)約國一方的作戰(zhàn),在一戰(zhàn)后瓜分世界進行投資。通過插圖,學生不但對美國有了實質(zhì)性認識,而且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本人針對以上教材中三類插圖,進行不同程度的利用,確實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加深印象、增強記憶力、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效果。以上是本人對歷史教材中插圖的一些拙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