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關鍵詞〕 新課標;教學評價;反思;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8(A)—0020—01
語文新課程標準已經全面實施,課堂又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主渠道。那么,怎樣才算是符合新課標的語文課堂教學呢?
一、教師講析少,學生活動多的課
近年來,大家已經普遍認識到教師不能只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只靠教師的講,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更極端的就是片面強調學生的課堂地位,把課堂上的一切都交給學生,甚至教師認為以講為主的課不是好課。這看起來似乎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結合教與學的實際效果來看,事實并非如此。
從新課程的視角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一堂好的語文課,既要看教師是否發(fā)揮了自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要看教師是否激發(fā)出潛藏于學生身上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fā)現者和解決者。而要完成后者,就需要教師講究激發(fā)和引導的藝術,引導學生敢問善問。筆者在講《珍珠鳥》這篇課文時,采用對話式解讀讓學生來把握文意,采取的兩個形式是鳥家庭的對話和人鳥對話。學生對這種與文本對話的練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如在人鳥對話時,有的學生忽略了“我漸漸地同鳥兒越來越熟悉,越來越親近”的過程,在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以后,他們較好地將“我”與鳥兒的交流用語言表述出來。再比如學生在學習紀伯倫的散文詩《浪之歌》時,看到文中海浪與海岸的熱戀形象時,他們大多只能想到戀人間真摯的愛情。當筆者講述了詩人的生活經歷以后,學生才從海浪對愛情的態(tài)度中,體會到詩人對其祖國的深厚情感。這個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既發(fā)揮了教師的積極性,更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性;既促進了教師有效的教,更推動了學生有效的學。由此看來,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怎么“講” ,講得“多”還是“少”,并沒有固定的模式。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并為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去講。教師不能滿堂講,更不能“神化”學生的能力而認為講得越少越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及時點撥誘導,引發(fā)學生對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體會,使其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發(fā)展。也就是說,教師恰如其分地起到教學主導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發(fā)言積極的課
課堂是教與學的主要環(huán)境。課堂氣氛又是軟環(huán)境,它通常是指課堂里某些占優(yōu)勢的態(tài)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tài)。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恬靜與活躍、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tǒng)一。它能使學生追求某種行為方式,以致學生間發(fā)生鏈鎖性的互相影響,統(tǒng)一學生行動;同時又能引導學生擺脫現狀,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就語文教學來說,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就文本與活動的關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動是枝葉,活動是為文本服務的。如果在備課和上課時教師只是專注于活動,在活動中創(chuàng)新出花樣,而脫離、偏離、忽略文本,使得本末倒置,這就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好的教學模式,必須針對特定的學生、特定的目的,而特定的目的必然要有將其實現的教學過程和方法與之相配。語文課,“過心”比“過耳”更為重要。課堂上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和涵詠,有時候“沉靜”比活躍更為重要。所以,筆者認為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內容的課,學生未必有收獲。少了“熱鬧”,多了“安靜”的課,學生未必就沒有收獲。也就是說,教師不要刻意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只要能讓學生有收獲,并掌握了學習方法和提高了學習能力,這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課堂真實的課
好課求真。一個班級有優(yōu)秀的學生,也有不優(yōu)秀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要注意從他們的反饋中發(fā)現問題并予以解決。真實的課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對教師的駕馭能力、應變能力是一種挑戰(zhàn),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疏漏和欠缺在所難免,而教師也正是在應對挑戰(zhàn)、不斷反思與修正失誤中才有了自己的成長與教學智慧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