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華
很感謝《雜文選刊》開辟“雜文專版擷英”欄目,我曾經(jīng)在這個欄目讀到兄弟報刊的很多寶貴經(jīng)驗。很樂意在此與兄弟報刊交流編輯“南都評論”時的點滴思考。
江湖傳言:“南都評論”是內(nèi)地媒體評論中的老大。對此。我們這些“內(nèi)部人”其實是不敢領受的,而經(jīng)過2008年的曲折,這一傳言怕是已經(jīng)不攻自破了吧?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同行們?nèi)诊@高大的背影,此消彼長,東方不亮西方亮,我們在羞愧之余也感到了“吾道不孤”的欣慰。只是,難道“南都評論”真的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了嗎?難道“南都評論”真的就甘心這樣黯然退場了嗎?絕不應該。胡適說他“但開風氣不為師”,人們似乎也因此對其學術水平不作深求。“南都評論”固然不敢“為師”,甚至于說“開風氣”也嫌勉強,若是如此就更不能說自己完成了歷史使命——歷史使命是什么?“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嗎?還是縱使艱難也要說話的勇氣與責任?
魯迅對章太炎的惋惜,其實是可以讓我們引以為戒的?!疤紫壬m先前也以革命家現(xiàn)身,后來卻退居于寧靜的學者……紀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許將為大多數(shù)所忘卻?!薄暗锩螅壬酀u為昭示后世計,自藏其鋒鑣。浙江所刻的《章氏叢書》,是出于手定的,大約以為駁難攻訐,至于忿詈,有違古之儒風,足以貽譏多士的罷,先前的見于期刊的斗爭的文章,竟多被刊落……”(《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我想,要想永葆生命力,當然不能遇事退縮,自挫鋒芒,而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非有大智大勇者的堅持篤定,就不會有今日之“南都評論”。
對于我們遭遇的挫折,有人認為乃是堅持價值言說使然,而因應之道是放棄價值言說,還是追求一種“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效果,或者提供一點實用的知識和操作的思路(止于技術層面)?對于前者,怕是連自己都難以說服,不知所云的文章顯見著是不真誠,何談價值?對于后者。固然不失為一個路數(shù),但也只是評論中的一類而已。古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如果我們把情懷都寄托在這兩類文章里,能否寄托暫且不說,怕是無須多久,“道”就斷流了,而“信眾”也會選擇離去。要想獲得讀者,報刊必須爭取與廣大讀者共鳴。這就又回到了前文所說的大智大勇上來,但此一境界對時賢來說怕已是可望而不可即。
或曰“保住陣地要緊”。這話自然不無道理,亦可以說是總結經(jīng)驗,汲取教訓,修正觀念,提高認識,但若一味求保,可能會越來越被動,保住了自己,卻丟掉了讀者,結果仍然是不保。2004年“南都評論”改版,曾有人說“‘南都評論已死”,那時自可姑妄聽之,現(xiàn)在若有人說出同樣的話,意味可就大大不同了,能不慎哉!“南都評論”需要反思,需要永葆一顆“悟已往者之不可諫,知來者之可追”的心,否則真的難免“紀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許將為大多數(shù)所忘卻”?!袄悟}”一頓,實為我身為編輯的零思碎想,大家且妄言妄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