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2008年年底,我參加了河南封丘縣兩家的婚禮,一家住在封丘縣王村鄉(xiāng)王王村,一家住在趙崗鎮(zhèn)趙莊。通過目睹這兩次結婚儀式的全過程和對當地百姓的調查,本人認為這一地區(qū)的婚姻模式明顯帶有古代“搶婚”習俗的殘余。主要表現在夜半嫁娶、宴請功臣、帶彩回家等婚禮程序中。
夜半嫁娶
在封丘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去(娶)的早,趕雞叫。按照當地的說法就是,婚禮儀式舉行越早越好,趕早不趕晚,最好是在雞叫之前,天還未亮時,這樣兩個人才能白頭偕老。當地的老人說,他們當年都是半夜男方就到女方家,拉著人就走,有娶親的人家,晚上是不睡覺的。同一天娶親的人家要比賽,看誰家去(娶)的最早,誰家最早喜神就會降臨誰家,夫妻就會百年好合。本人認為,這顯然是古代搶婚習俗的一種殘余。
“婚”在古代是寫作“昏”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云:“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日婚?!睆闹锌梢?,古代結婚儀式舉行的時間應該是在天黑時。張舜徽在《說文解字約注》卷23中說:“古娶婦必以昏時者,當緣上世有劫掠婦女之風,必乘夜昏人定時取之,以避寇犯也。后世禮文大備,而親迎猶必以昏時者,蓋亦太羹玄酒,不忘原始之意耳。”呂思勉、蒲生華也有類似論述。本人認為正如上面諸先生所說,昏時嫁娶、昏時行禮正是古人借蒼茫暮色的掩護前去搶親掠偶的遺俗。夜間搶婚是在情理之中的,一個氏族部落的成員到另一個氏族部落去搶掠女子,當然選在夜間以出其不意,“搶”其不備。娶婦以昏時,以昏暗不備便于偷襲搶掠。這些都說明了晚上舉行婚禮與搶婚有一定的關系。
在封丘地區(qū),新娘們?yōu)榱粟s上第二天的早班車,通常要在結婚的前一天晚上化好妝。我去的那兩場婚禮,有一對兩家是鄰村的,坐汽車只需要大約20分鐘,但是她們?yōu)榱粟s時辰,還是前一天晚上就去化了妝,并整整坐了一夜。現在盡管人們還是早早地去迎娶新娘,但一些老人仍然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能早早起,迎娶的時間比過去晚了。
在《儀禮·士昏禮》中有新郎迎娶時要“執(zhí)燭前馬”的記載,就是走在前面的搶親隊伍要點上火把引路?;鸢言趽尰橹杏袃蓚€作用,一是可以在來回的路上照明,另一個就是可以幫助掠婚者于黑夜中辨認被搶對象,以防搶錯了對象。在封丘這一地區(qū),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時,有帶手電簡的風俗,并且男子在下車接新娘時,是一定要用手電簡照著新娘的。在大多情況下,他們先把所有在此屋的人都照一遍,最后集中在新娘的身上。手電一般帶有兩把,新娘在被新郎認出后就會得到一把手電簡,兩人是照著手電出新娘家的門的。然后新人再在車燈的照明下開路,車燈是要伴隨他們走完全程的,即使是天亮了,車燈也不能熄滅。本人認為手電筒或車燈在這里或許正是古代搶親隊伍所持火把的替代品。
如上所言,本人認為封丘的這一風俗和古代的搶劫婚在時辰上是相仿的。昏時行禮是古人借著暮色的掩護前去搶親掠偶的遺俗,只有這樣,搶婚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大提高,而封丘地區(qū)天不亮就娶新娘回家,或許正是古代搶掠婚的殘留。
涂抹新娘與宴請功臣
新娘剛到新郎家門口時,就會被迎親隊伍中的一伙人給抹上一臉鞋油,而這時新娘是不會做出反抗的,也不會因此生氣。我為此感到詫異,為了這一刻,她們熬了整整一夜,還沒來得及展示美麗的容顏,就變成“包公”了。當問這伙人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們卻說這是好事,這樣男方的家人才會善待新娘,同時,他們也會得到很好的招待。筆者覺得,這也可能是古代搶婚之遺俗。女子臉上涂上的鞋油,或許是意味著新娘是抗爭了的,這就說明新娘是很不容易搶來的,迎親的人們可以向主人家展示他們在搶奪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并以此來邀功請賞。當然這都是這一行為曾有的意義,而今人則可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在古代搶婚時,前去搶親的人是冒一定風險的。我國的搶婚現象大約在商周時期就存在?!兑捉洝べS卦》爻辭六四云:“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所描述的就是男方攜帶武器來搶親的情景?!胺丝堋?,解為“非寇”,意思是:他們不是強盜,而是一群搶親的隊伍。這些被搶女子的反應就是“泣血漣如”,即拼命呼喊,我們可以想象在這情景下,武力決斗是必然會發(fā)生的。這些爻辭就說明古代搶親是需要大隊人馬的,并且在搶奪過程中可能會伴有廝殺。前述封丘地區(qū)新娘子在進新郎家門前,被在臉上涂抹鞋油,或許象征的正是在搶奪過程中廝打的痕跡。
新郎新娘進門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當然是拜天地,在早已準備好的桌子(上面放有一定的供品)前面許個愿,拜三下,這是給上天、給祖先一個交代,祈求保佑兩人幸福。然后,男方家去娶親的一伙就要求新郎背著新娘,在正屋門口叫:爹媽我們來了。然后,宴請功臣的環(huán)節(jié)就開始了,男方的父母首先會和幾個代表握手或擁抱,并且說一些慰問的話語。然后,這些所謂的“功臣”就會在早已準備好的餐桌前就坐,盡情地分享成功后的喜悅。一般情況下,新郎的父親會先給這群功臣敬酒,然后再由新郎新娘一起給這些人敬酒。他們這時就可以大飽口福了。本人以為,如果在古代,這或許就意味著對搶親的功臣們的犒賞。
總之,本人以為,從涂抹新娘和宴請功臣這一程序看,封丘地區(qū)的民間婚俗中也明顯保留著古代搶婚習俗的殘余。
帶彩回家
原始的搶婚是慘烈的,是要經過一番殊死搏斗的。而不像現代,女子早已準備就緒,坐在家里等待著迎親的隊伍。董家遵的《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中說:“男家在黃昏時分去搶奪女子,女家在天色蒼茫里,勢必舉燎往追?!庇纱丝梢?,女方家是不愿意或說不甘心就這樣讓自己的女兒被別人搶走的,他們也會派人去追,盡管沒有充分的準備,盡管在追逐的過程中會受阻擊。
在封丘的婚禮上,有些習俗似乎是在表現女方在被搶后的抗爭。在舉行婚禮的當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幾個要好的朋友到新郎家,臨走時,搶親的功臣們也會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臉上抹一些鞋油。如果他們臉上是干凈的,出門時當地的百姓就會說:“怎么不帶些彩回家?”據說帶彩是吉利的,臉上沒抹黑,就表明你缺少些什么東西。本人認為,這也可能是古代搶婚習俗的遺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讓大嫂送新娘的原因:一是她有經驗,因為她也是被“搶”來的,所以她知道適時而動,找準機會帶著妹妹逃跑;二是打探新郎家的情況,回去向父母作匯報,新郎人家不錯就做一個順水人情。不管是哪種用意,大嫂是要回家的。大嫂回家要給父母作交代,不能說是把妹妹扔別人家自己跑回來了。所以,為了不讓大嫂回到家在父母面前沒法交代,搶親的功臣們就會用鞋油在大嫂及同行的好友臉上抹一些,表明你們是經過了抗爭的,只要自己盡力了就行,至于結果就是次要的了。當然,今天這些行為原初的意義都已經沒有了,只是還保留了當初的形式,過去具有實際功能的行為,今天只是“表演”罷了。
有一些地方也有兄弟陪同去,這樣的情況就會略有不同,會多出一項猜酒比賽。賓客到男方家坐定后,先自由地進行一些猜酒令活動,然后男方家就會把請到的“評委”(一般是在當地資格較老的、類似族長的人物或者是媒人)請上臺,由新郎和新娘家雙方的代表參加此項猜酒比賽。比賽是輪流劃拳進行的,往往經過幾圈比賽,許多人都已酩酊大醉,話語增多,勝利者甚至歡呼雀躍,盡情地抒發(fā)自己心中的驕傲;失敗者憋足了勁一飲而盡,并等待著下一局的較量,亳不示弱。這種較量幾乎成了判斷新郎和新娘家庭勢力強弱的一個主要標準。只不過相對于古代的搶婚廝打,在形式上發(fā)生了變化,這樣的變化使得宴席氣氛活躍。這場較量的規(guī)則是:誰贏了要在臉上掛彩的,用以表明自己的奮力拼搏。但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的家庭成員,最后都會搞到自己臉上些鞋油,以圖一個吉利。
搶婚是一種較早的婚姻形式,盛行于人類社會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時期,這是人們婚姻觀念進步的一個標志,從這時起,人們開始意識到與異族通婚的好處。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搶婚的習俗早已離我們遠去,但在現代許多地區(qū)的婚姻禮俗中仍留下了它或明或暗的足跡。封丘地區(qū)婚禮中的夜半嫁娶、涂抹新娘、宴請功臣和帶彩回家等程序中正積淀著一些古代搶婚習俗的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