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吉貞 王震宇
[摘要]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本文提出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tǒng)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外語教學
為了建立一個能為廣大外語教師所接受的、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切實可行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我們以《大綱》相關要求為依托,結合國內外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歷史研究,我們構建了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tǒng)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
一、全球意識
全球意識是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思維的綜合體??缥幕庾R也可以稱作文化知覺能力。著名跨文化學家Kluckhohn曾強調具備跨文化意識就要求人們能理解“文化地圖”。根據Kluckhohn的描述,文化地圖就是特定社會的價值觀、習俗、準則和體系的統(tǒng)一體。我們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跨文化意識是人們對自身、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感知。如果借用Kluckhohn“文化地圖”的概念,就應當包括自我文化地圖、本族文化地圖和異文化地圖三個層次。前者相當于自我意識,后兩者與文化相對意識密切相關。自我意識主要指交際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包括對自身性格、能力、價值觀等的了解,它直接影響人們對交際所持的態(tài)度、交際中自我展示的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我們認為,一個對跨文化交際持積極樂觀態(tài)度的人在交際中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而自我展示有利于交際個體實現(xiàn)交際目標;自我控制則能幫助交際個體在跨文化語境中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文化相對意識基于對本民族及異民族社會文化知識的積累,即在對本族文化地圖和異文化地圖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擯棄民族中心主義、消除文化偏見的文化相對主義態(tài)度??缥幕季S涵蓋了對文化現(xiàn)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的能力。我們將其總結為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分析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交際行為的差異,并尋求產生差異的文化根源的能力;文化分析能力則是對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進行比較、歸納異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理解文化差異、解決文化沖突,實現(xiàn)有效交際。
二、文化調適
文化調適能力是一種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根據文化特征調節(jié)自身行為的能力。它建立在對一定文化的理解基礎之上,與個人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心理調適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是它的兩個要素。心理調適能力主要指在文化沖突中能適時調整心理狀態(tài)、降低不確定性、減輕壓力,達到自我放松狀態(tài)的能力。在跨文化語境下,要縮短沖突期,加速進入恢復期和適應期,心理調適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下的靈活應變能力不僅僅是對語言上的要求,更需要交際者靈活運用交際文化知識、跨文化思維以及交際策略等各方面的能力,以應對跨文化語境下的各種交際場合。
三、知識
文化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復雜系統(tǒng),這就為跨文化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傳授帶來了麻煩。很多教師可能會覺得文化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無從下手。人們通常把文化分為兩類,一類包括文學、藝術、音樂、建筑、哲學、科技成就等集中反映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另一類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相互關系等,亦即把文化看作是一系列的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下的文化知識學習主要是指對小寫文化的掌握。而在跨文化交際研究領域,有學者對“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做了區(qū)分:知識文化對跨文化交際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交際文化對跨文化交際則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出發(fā),應當強調交際文化知識的傳授。我們將外語教學中的交際文化知識教學概括為價值觀、社會習俗、歷史與宗教四個方面,其中價值觀又是文化內容的核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在了解異國交際文化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對本民族文化體系的學習。
四、交際實踐
交際實踐能力涵蓋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和交際策略,強調語言、非語言、交際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靈活的運用,目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完成交際任務,解決實際問題。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下的語言能力強調外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即人們常說的詞匯、語法、語義知識和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語言是實現(xiàn)交際的基本途徑,而語言的運用和語言技巧的發(fā)展又以語言知識的掌握為前提。因此,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實現(xiàn)語言交際能力的前提。外語教學中的語言基礎知識強調學生對詞匯、語法、語義的掌握??缥幕芰蚣芟碌脑~匯知識不能停留在對詞匯的拼寫、構詞等的了解之上,更應理解詞匯對文化價值觀、生活習俗、歷史因素、宗教信仰等深層文化的反映;語法知識除了基本語法規(guī)則之外,還需要了解語法與文化的隱蔽關系。傳統(tǒng)的英語語法教學主要涉及時態(tài)、詞序、句子結構等內容,而我們可以從不同語言的時態(tài)區(qū)分、詞序差異和句子結構中找到這些差異的根源——文化因素。語義與文化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因此語義的學習應當與詞匯含義的文化背景、社會歷史因素密切結合起來。語言技巧是語言知識的外顯,即五大基本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雖然各類外語教學大綱都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對外語技能的培養(yǎng)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將外語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培養(yǎng)外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之上,但按照跨文化交際能力圖式,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只是在外語教學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和依托。
五、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由全球意識系統(tǒng)、文化調適能力系統(tǒng)、知識能力系統(tǒng)和交際實踐能力系統(tǒng)共同組成,它們相互交織、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框架。而每個系統(tǒng)下的子系統(tǒng)又包含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各個要素,它們與外語教學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認為,外語教學不僅可以并且應當承擔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更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貫穿于整個外語教學過程當中,貫穿于每項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當中。
參考文獻:
[1]Kluckhohn C.Mirror of Man[M]. New York: McGraw-Hil,1948,2.
[2]陳昕.論英語專業(yè)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