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燦燦
[摘要]美國華人在早期與當今,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定有所不同。通過對兩部華裔文學作品的人物分析,可明確其在不同時期,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定。
[關(guān)鍵詞]文化身份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美國主流社會
從十九世紀末第一批華人淘金者進入美國至今,華人作為一支少數(shù)族裔群體,已在美國扎根生存,不斷壯大。有別于白種人的亞洲人的外貌特征,僅僅是華人在美國處境微妙的一個表面原因;從外在的生理特征,到內(nèi)在的價值觀念,以及主流社會對少數(shù)族裔的排斥等,都是華人在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過程中難以回避,必須正視的問題。在美國華人歷史的早期與當今,華人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定是不同的。
一、“外來客”的身份
這里所討論的“文化身份”,不同于“國籍身份”。美國華人同時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雙重影響。但在最初,華人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定是明確的,即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以黃玉雪的《華人五女》為例,這是一部描述舊金山華人女子如何通過自己的奮斗,在美國主流社會取得個人成功的自傳體小說。主人公玉雪出生在舊金山,這個最初的華人聚集地。玉雪的家庭,更是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價值觀影響的代表。而在這其中,玉雪的父親是個關(guān)鍵人物。他的觀念與做法,主導著玉雪乃至這個家庭的生活。因為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觀念,男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quán)威。玉雪父親的一言一行,也踐行了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與觀念:他讓孩子接受“中國式教育”。何謂“中國式教育”?他所教導的是“尊敬和秩序”,即“三綱五?!?而“教導和鞭打幾乎是同義字”,即“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玉雪要上大學需要學費時,父親拒絕支付她的學費,原因是家里經(jīng)濟條件有限,只能供弟弟上學。這是“傳宗接代”、“男尊女卑”思想的體現(xiàn)。除此之外,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中國戲曲、中醫(yī)及中藥、中國節(jié)慶、紅白喜事以及祭祀祖先等等,都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業(yè)已遠渡重洋,與早期華人一起,移民到了美國當?shù)厝A人的生活中。
玉雪的父輩一代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定態(tài)度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玉雪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定也是趨向于她的父輩的。一方面,玉雪相信,“美國夢”的真正價值應該包括第二代美國華人,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模范少數(shù)族裔”;而另一方面,她也清醒地認識到,她所熟知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為她提供被主流社會接受的機會,盡管只是成為被部分接受的“他者”。她發(fā)現(xiàn),她的少數(shù)族裔的背景使美國人對她充滿了興趣。她將自己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她在美國主流社會爭得一席之地,獲得成功的來源。正如她自己所言,“玉雪發(fā)現(xiàn)女孩子們對她的中國背景很好奇,她開始在腦中構(gòu)建中國文化中令人愉悅的方面,講給她們聽。”玉雪認定了自己的中國文化身份。在通往“美國夢”的路上,她以持有這一身份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以在課堂上寫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作文,為白人老師及同學烹飪中國菜肴等方式,進一步驗證了自己不同于白人的“他者”的文化身份。
二、雙重因素交織的身份
隨著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quán)運動的興起,各種思潮不斷涌現(xiàn)。包括非裔、亞裔在內(nèi)的少數(shù)族裔在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發(fā)出的聲音振聾發(fā)聵。從20世紀70、80年代起,多元文化在美國興起并發(fā)展。至此,美國文化與其說是其一直標榜的“文化熔爐”,不如說是“色拉碗”式文化更為確切。因為少數(shù)族裔文化從未真正融入美國文化。即多種文化并存,而非融合。從那時至今,華裔的文化身份被重新認定,即為族裔背景和主流文化并存的美國文化身份。
以當代華裔女作家任碧蓮的《典型美國人》為例,任碧蓮在接受訪談時說:“象所有的移民一樣,我也在一個異于我的血統(tǒng)淵源的文化中被同化;然而我的故事不是關(guān)于個人被充滿敵意和種族主義傾向嚴重的文化所毀滅,這樣的美國不是我所了解的美國,這樣的歷史也不是讓我割舍不斷的歷史,這兩者都要復雜得多。”當代華裔已不刻意回避他們的少數(shù)族裔背景,因為華裔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方式以及他人對待華裔的態(tài)度、方式都與之相關(guān)。在整個時代背景下,華裔背景與主流社會價值觀在當代華裔看來,是可以并存,而非二者取一的。從主人公拉爾夫的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與美國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統(tǒng)一體。他的中文名“意峰”,寄托著父母對他能人生得意,取得登峰造極的生就,光耀門楣的殷切期望。他為自己定下的赴美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美德”,“給家族帶來榮耀”。而他在美國為自己的事業(yè)打拼時,他的所作所為有符合美國實利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任碧蓮看來,她筆下的拉爾夫一家就是“典型的美國人”,并不與其他美國人有什么不同。任碧蓮認為,“有的人在閱讀種族作品時總希望材料具有異族風味,他們就好像漫游在異國土地上一樣。但張氏一家并不是另一個國家……”也許有人在解讀少數(shù)族裔背景的作品時,認為大凡這樣的作品,只有文化差異與沖突才能成其主題。但是拉爾夫一家所處的時期,不同背景的文化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可以容忍并存的。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是符合“當今”—這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典型美國人。
作為生存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的少數(shù)族裔的一支,美國華人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定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華裔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是不同歷史時期美國華人的典型代表;其中所反映的主題也具有歷史及現(xiàn)實意義。早期的美國華人早已作古,而美國華裔的歷史仍在繼續(xù)。今后美國華裔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定將會向怎樣的方向發(fā)展,依然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與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Wong,Jade Snow(黃玉雪).Fifth Chinese Daughter. 1945. Rpt. Seattle and London:Uni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9.[2]徐耕春.多元文化主義語境下的當代華裔美國文學——美籍華裔作家任碧蓮訪談錄.國外文學,1997,(4).
[3]Gish Jen.Typical American.Boston:Houghton Mifflin/S Lawenrence,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