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育文
謎一樣的古城
麗江除了有座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麗江大研古城外,在距麗江以北約120公里的金沙江大峽谷旁,還有一座古城,一座奇特的城,因建在一塊龐大獨立的蘑菇狀巖石上,故稱石城。石城四周山坡上辟有重疊連綿的層層梯田,猶如一朵秀麗的靈芝挺立在千山萬壑之中。“寶山石頭城”是其漢文的地名,是三江并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曾幾何時,石頭城是一個被遺棄的地方,那里的姑娘需要嫁到別村,別村的姑娘可不愿意嫁到這里來,因為,它是一個居住在大山包上的村子,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石頭城如今居然成了旅游點。于是,許多村人聞所未聞的故事被編造出來了。似乎,這個地方歷史上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是一個文化的中心。
寶山古石城建于1277-1294年,當時為云南行中書省麗江路宣府司所轄的7州之一,州治設此,稱寶山州。這里是納西族居住較早的地區(qū)之一,同時也是當年忽必烈革囊渡江的地帶。這里地勢險要,作為城址的這塊巨巖,三面都是絕壁深谷,東面臨江如刀削,惟有南面一條羊腸險道外通,所以沒有高峻的城墻,只是為了加固防守,砌了一圈1米高的石墻作掩體。城內(nèi)瓦屋鱗比,巷道縱橫,現(xiàn)有住戶108家,城外有住戶116家,全為納西族。作為一座城,寶山石頭城未免袖珍了一點,但它的布局卻是十分嚴謹?shù)?。三橫五縱的街巷設置,使整座城街路暢達,巷道通幽。房屋家什的筑造,更令人備感奇妙。民居群落全是就巖隨勢,有的利用天生巖石稍加修鑿而成家庭用具,如有的在廚房中鑿巨石為石灶,有的把庭院中的巨石鑿個大圓洞,當水缸使用;還有的將房中巨石修鑿成石床使用,有的床沿已磨得滑溜精光,不知道睡了多少代人。從“城”的角度看,石頭城很小,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一件巨大無比的雕塑作品。百余戶人家,生活在一塊大石頭上達千年之久。納西族同胞用智慧與汗水雕塑了自己剛毅的形象和藝術(shù)化的生活。
到石頭城,途中要穿越玉龍雪山的干海子、黑水白水、鳴音鄉(xiāng)山村、寶山鄉(xiāng)駐地,沿途可飽覽如一條銀龍長舞天邊的玉龍雪山十三峰,還有與它隔虎跳峽相望的哈巴雪山的壯麗景致。秋季,路旁林子里蓬勃怒放的野山花,使大地洋溢著一派熱烈的生機與野性的美麗。
寶山石頭城是個謎一般的神奇之地,西漢時屬益州郡邪龍縣,東漢時屬永昌郡。到唐朝時,有7個麼些(納西)兄弟來到此地,分居羅邦(即寶山)、大匱(今大具鄉(xiāng))等7寨,以寶山古城為中心形成強大的村寨聯(lián)盟。
居住在這里的納西族同胞還另有傳說。相傳,古時寶山石頭城就是一處風水寶地,才俊輩出。玉龍山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木天王生怕這里的人尖子奪了他的衣缽。有一天夜里,一顆亮星墜落,濺起滿山光芒,木天王感到大事不妙,率領(lǐng)隊伍到寶山鎮(zhèn)守。那一天,一條大龍從空中飛騰而下,木天王怒火大發(fā),抽出寶刀向龍揮去,將龍砍成了兩截。于是龍身化作了阿刷山,龍頭則變成了石頭城。 這龍頭似乎還一直保留著幾絲“氣脈”,保佑著石頭城。1996年2月3日這天,麗江境內(nèi)發(fā)生了7級地震,石頭城座下的大石頭被扯出200多米長、40多厘米寬的大裂縫。城中的人十分擔心這大石頭要滑到江中去。但事隔不久,這條大裂縫又自然地慢慢合攏了。今天,要是不經(jīng)當?shù)厝酥更c,還真看不出這里曾經(jīng)有過怎樣奪魂懾魄的震撼。
石頭城見聞
寶山石頭城屬于寶山鄉(xiāng)行政村(現(xiàn)為村民委員會)的一部分。寶山石頭村在納西語稱為“刺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據(jù)村中的老人講述,寶山城內(nèi)的居民的祖先是從瀘沽湖邊的達朱(今瀘沽湖邊有達朱村)地方搬遷過來的,有的說他們就是來自“達朱盤魯塢”,意思是“達朱白石村”。因此,他們在送去世者靈魂回歸祖先之地時,要送到“哥旅地,直譯即“上方”,指的是瀘沽湖邊一帶地區(qū)。
我走進石頭城時,石城門口坐著幾個納西老婦,頭戴黑色頭巾,其裝束與其他地方的納西族有些差異,與其對話,他們能講流利的納西西部方言,但本地人之間則講一種外人聽不太懂的納西方言。
這是一個天生的巖石城。城四壁陡峭,勢如刀削,猿猴難攀援。城里的居民在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墻,使石城更容易防御和掩護,整個石頭城只有東、西兩道門可以出入,石門一關(guān),便儼然成一個封閉的巨石,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
這里的納西先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石城南面絕壁邊沿,建有寬約0.5米,高2米的城墻,設有了望窗;城的東面用石頭砌成墻,長約380米,高3米。建有東西兩座城門。城的西面空廓曠遠,筑有烽火臺和眾將臺,烽火臺和眾將臺有獨木橋相連,守護著古城西門。城中還筑過一座三層的炮樓。
據(jù)城里70歲以上的老人講述,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來自中甸東旺的強盜經(jīng)常來這一帶燒殺搶掠,直至1949年這些強盜還氣勢洶洶地來過一回。人們躲到城里,把城門一關(guān),有一些想攻打進來的土匪被城墻上甩下來的石頭打死,被箭射死。這些荷槍實彈的強盜在城下團團亂轉(zhuǎn)卻莫可奈何,只好氣急敗壞地把古城外的民居房燒了出氣。
1993年,寶山石頭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走在狹窄的巖石路上,在我的眼中,這古城里的巖石路更像一條經(jīng)人修鑿的山間石路。從路旁的民房里不時地走出幾頭?;蛞蝗貉?,牛悠閑地走,不時甩甩尾巴拉下一堆堆糞,而羊卻不安分,在巷道里你擠我擁地亂竄,常常與背著一大捆草或栗樹葉的當?shù)貗D女狹路相逢,引來婦女們的一陣罵聲。
城內(nèi)民居建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民房由正房和地樓組成。一般座向是正房朝南,地樓朝西。正房為兩層木結(jié)構(gòu)樓,穿斗式梁架,設有外廊,多兩面廈、兩步廈和騎廈樓。地樓一般二至三層,石基較高,壘土坯墻,以悶樓居多。樓下作畜圈,樓上作廚房和儲藏室。民居注重門樓、外廊、門窗隔扇,梁房裝飾。房屋青瓦坡頂,隨巖就勢,鱗次櫛比。房屋依山就勢,蜿蜒起伏,別有風致。
在石頭城上舉目四望,石頭城周圍的山坡上全是層層疊疊、十分壯觀的梯田,金黃的麥浪在山風夕陽中波涌起伏,溢彩鎏金。田野阡陌上一簇簇的綠樹,又給金色的田野點綴上縷縷蒼翠。清泉在山間奔流,清亮無比。
這滿山滿嶺依山就勢修成的梯田,使人驚嘆納西人在這金沙江河谷里創(chuàng)造的農(nóng)耕文明。據(jù)當?shù)厝私榻B,寶山的梯田是很有獨創(chuàng)性的,那就是獨具一格的“自流灌溉”系統(tǒng)。當?shù)厝瞬皇遣扇∠裢獾啬菢由咸餄M水,再讓水流向下田的方式,而是在每塊田的下面修有暗渠,形成一條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澆灌網(wǎng)絡,堵住暗渠水口,水便會流灌整塊田地。田里水滿后,打開暗渠水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以澆灌下層田塊。很多水口都是用石頭砌成統(tǒng)一的規(guī)格,并有固定的堵口石塊。澆灌田地時,寶山石頭城的人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用石頭壓上樹枝表示在澆水,待澆完一家再加第二家,從古至今,石頭城從未發(fā)生過搶水爭斗現(xiàn)象。
石頭城的獨特節(jié)日
寶山石頭城的傳統(tǒng)文化是十分豐富的。就東巴文化而言,東巴教有“四大派”之說,其中的一派就是“寶山派”,指如今麗江寶山、奉科、鳴音、大具這幾個鄉(xiāng)的東巴,因上述地區(qū)在歷史上屬于寶山州,因此稱為“寶山派”。在這些區(qū)域里,很少受到佛教、道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納西族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保留得比較完整。因此,“寶山派”對納西族東巴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較大的影響。1950年以前,僅寶山行政村(今寶山村民委員會)就有40多個東巴祭司。
除了祭天、祭大自然神“署”等這些納西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外,寶山石頭城的納西人還保留著一些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如“洗牛角”,可以說是一個牛的節(jié)日。在農(nóng)歷五月種完稻谷后舉行,屆時,各個崇窩(家族的家戶)輪流進行,人們在牛角上掛上鮮紅的綢或布帶,由各戶的男子洗牛角和全身,然后喂給牛用面粉和草混合的食物,表示對耕田辛苦的牛的犒賞。
寶山石頭城的納西人還有“喊谷魂”的節(jié)日,在收割完谷子后舉行。男女在打谷時齊聲呼喊:“哦雷魯!哦雷魯!”繼而詠唱祈吉利求豐收的歌。石頭城的居民還十分重視祭祖,一年祭祀兩次,在農(nóng)歷六月的祭祖稱為“塔補”,農(nóng)歷七月半舉行的祭祖稱為“波敬”。
石頭城正是在這塊0.5平方公里的巨石上,承載了納西族1300多年的歷史。在風雨的洗刷后,清晰地記載了納西族歷史文化的點點滴滴。自納西族先民在石頭城聚居,便完成了從游牧到畜牧農(nóng)耕文化的轉(zhuǎn)變。在經(jīng)濟發(fā)達、信息暢通的今天,石頭城卻依然以它原始的面貌屹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