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標 劉啟發(fā) 華小平
摘要從土壤準備、種苗選擇與處理、栽培床準備、定植、田間管理、摘除老殘葉與花蕾以及采收保鮮等方面介紹了非洲菊大棚栽培技術,以期為非洲菊的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洲菊;大棚;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82.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6-0042-01
非洲菊又稱扶郎花、太陽花,屬菊科扶郎花屬,原產于南非。非洲菊花朵碩大,花枝挺拔,花色豐富,切花率高,栽培管理省工,在溫暖條件下能周年生產鮮切花,已成為世界五大鮮切花之一。非洲菊的生產多采用加溫塑料大棚或日光溫室栽培,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土壤準備
以疏松透氣、富含腐殖質的砂性壤土較為理想;對于粘結的土壤,則應加入珍珠巖、植物秸稈、谷殼等增加其疏松度,pH值5.8~8.0的土壤,非洲菊均可正常生長。
2優(yōu)質種苗的選擇與處理
種苗最好采用組培苗,即用莖尖或幼嫩花蕾組織產生的苗,它具有生長勢強、產量高、質量好的優(yōu)勢,且易保持品種的遺傳性狀,根據栽培的面積確定不同花色的種植比例,以利于銷售。組培苗一般前期生長較緩慢,株體較小。因此,在定植前最好先用10cm×18cm的營養(yǎng)缽寄養(yǎng),定植時脫盆帶土移栽。
3栽培床的準備
選用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質壤土,以微酸性為好。施足基肥,用量為三元復合肥(1∶1∶1)1 500kg/hm2、腐熟廄肥50t/hm2?;逝c土壤充分混勻翻耕后,做成1壟1溝形式,壟寬40cm、溝寬30cm。
4定植
最佳種植方式為1畦2行1淺溝,3行、2行交錯栽植,穴距20~25cm。栽植時注意使根頸部位略高于土表,以免引起根腐等病害。定植后澆定根水,宜在溝內灌水或使用滴灌系統。
5田間管理
5.1光照
非洲菊在陽光充足環(huán)境下花朵發(fā)育最好,對日照長度無明顯反應,但在夏季應采取遮蔭措施,可使花莖較長,對生產切花有利,同時可降溫加濕。
5.2溫度
非洲菊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0~25℃,超過35℃則停止生長,低于10℃則生長顯著減慢,低于4℃則停止生長并易受凍害。因此,在冬季應注意大棚內的夜間溫度,低于4℃時應采取加溫措施。
5.3灌溉
應采用滴灌或沖灌系統,以能在花朵下或植株旁澆水為宜。幼苗期應保持適當濕度,以利于蹲苗,促進根系發(fā)育良好,并迅速成苗。要特別注意不要使水沾到葉叢中心的生長點上,以減少花芽腐爛、莖腐病等病害的發(fā)生,保證切花質量。
5.4肥水管理
發(fā)育正常的非洲菊單株,2年內可產花50~65枝,其營養(yǎng)的消耗量中,氮是磷的3~4倍,鉀是磷的4.0~4.5倍。故從非洲菊的小苗階段,隨著其生長的加快,所需氮素增多;春夏季節(jié),對成年植株應注意施足氮肥;進入晚秋和冬季,整個用肥量應減少,但鉀肥的比例需要增加,降低氮的用量。非洲菊為喜肥宿根花卉,氮、磷、鉀需求比為15∶8∶25。在追肥時應注意補充鉀肥,用量一般為尿素20kg/hm2、磷酸二銨20 kg/hm2、硝酸鉀20kg/hm2。一般春秋季5~7d追肥1次,冬夏季10~15d追肥1次。
6摘除老殘葉與花蕾
非洲菊基生葉叢下部葉片易枯黃衰老,應及時清除,以利新葉與新花芽的萌生,一般每株只需保持12~18片功能葉即可。在非洲菊首次出現花蕾時應及時去除,以保證植株的健壯發(fā)育。有些非洲菊品種在春秋季會產生過多的花蕾,此時應適當摘除,一般每株保留不同發(fā)育層上的3~5個花蕾即可,以協調生殖生長與營養(yǎng)生長,并保證切花的均勻生產。
7采收與保鮮
7.1采收
非洲菊種植后9~12周即開始產花,其最適采收時期為最外輪花的花粉開始散出時。一般單瓣品種需花朵外圍2~3輪雄蕊成熟,重瓣品種需要更成熟一些才采收?;ǘ洳烧獣r,應用手抓住花莖,向外方向拉掰,使花莖從根頸處斷離。宜在清早植株水分較充分時采收,要求花朵完全展平。采后立即放入水中送往包裝車間及時處理,以便花梗吸水,延長其保鮮時間。
7.2保鮮
用硝酸銀20mg/kg、硫酸鋁80mg/kg的水溶液浸漬花莖基部5~6h,而后用專用花桶裝清潔水插養(yǎng)。
8參考文獻
[1] 華小平,沈軍,骨布丁,等.非洲菊日光溫室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08(12):18.
[2] 徐從輝,陳德義,童保林,等.非洲菊大棚高效栽培模式[J].科學種養(yǎng),2008(11):22.
[3] 張浩,徐前進,燕敦方.非洲菊切花栽培[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