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新
一、認(rèn)識動詞
福樓拜是莫泊桑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啟蒙導(dǎo)師,他曾對莫泊桑說:“你所要說的事物,都只有一個詞可供使用,用一個動詞要使對象生動,一個形容詞要使對象的性質(zhì)鮮明?!边@句話說明選擇合適的詞語可以使語言凝練而又形象生動。那么什么是動詞呢?
(1)語法意義
①表示動作或行為(包括心理活動和感覺活動)
例:借、喂、洗、學(xué)習(xí)、批判、游行(具體的動作行為)
同意、喜歡、看見、聽見(心理活動或感覺活動)
②事件的存現(xiàn)、變化
例:是、有、出現(xiàn)、消失
(2)語法功能
①多數(shù)動詞(及物動詞)能帶賓語
例:喂馬、看書、洗衣服、學(xué)習(xí)文化、批判封建主義
但也有少數(shù)動詞不能帶賓語(不及物動詞)
例:游行、咳嗽、休息、示威、醒
②動詞主要作謂語
例:小王去(了)、他買(了)、你說(吧)、我看、你洗、大家同意、我們學(xué)習(xí)、我們合作(動詞作謂語)
當(dāng)然形容詞也能作謂語:
北京冷、飛機快、衣服干凈、態(tài)度正確(形容詞作謂語)
區(qū)別:動詞能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除了表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詞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詞“很”的修飾。絕大多數(shù)動詞能帶“著”、“了”、“過”等。
形容詞都能受表示程度的副詞“很”的修飾。
例:很小、很圓、很紅
此外,形容詞能直接作定語,而動詞不行。
例:小桌子、紅太陽、正確思想
二、品味動詞
動詞在漢語句子里多用于謂語,是主要成分,幾乎每個句子都離不開它。在詞匯的海洋里,動詞是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動詞在任何文章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中心,還能使文章增加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以生活的真實感、形象感,做到寫人如見其人,寫物如見其物,寫景使人如臨其境。動詞用得巧,能以一當(dāng)十,增強表達(dá)效果。
聽《好漢歌》,找出歌詞中用了哪些動詞,你能根據(jù)這些動詞大致判別這首歌的感情基調(diào)以及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的特點么?
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說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fēng)風(fēng)火火闖九州哇,嘿呀依兒呀唉嘿唉嘿依兒呀,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fēng)風(fēng)火火闖九州哇。
如果說《好漢歌》是通過一系列動詞共同構(gòu)成整體感情基調(diào)和人物的群體英雄形象,那么《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片段則是具體生動地通過人物動作的描寫來展現(xiàn)人物形象和表現(xiàn)主題。請全班同學(xué)朗讀品味相關(guān)動作的描寫。
1.動詞刻畫人物,真實生動、淋漓盡致
{1}《景陽岡》寫武松打虎的情節(jié)時,武松手中惟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寫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處,而每一處所用的動詞均不一樣,請揣摩品味這些動詞,分析其反映了武松怎樣的性格特點。
武松進店喝酒時,是把哨棒(靠)在一邊;喝完酒是(提)著哨棒離開酒店;看完樹上的兩行字是(拖)著哨棒走上井陽岡;讀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間;當(dāng)?shù)蹙Π最~大蟲出現(xiàn)在武松面前時,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雙手(掄)起哨棒,使盡平生氣力,只一棒,從半空中(劈)將下來;最后把斷了一節(jié)的哨棒(丟)在一邊,赤手空拳與大蟲搏斗。
“靠、提、拖、插、拿、掄、劈、丟”這些動詞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強、無畏的性格特點。
{2}閱讀下文,找出分別刻畫老虎和武松的動詞,并說說這些動詞各自表達(dá)了怎樣的內(nèi)涵。
文章寫人虎相遇時,作者在文中并沒賦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為,卻這樣寫道:
……閃在青石旁。那只大蟲又饑又渴,把兩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中躥將下來。武松吃了一驚,酒都變作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后。大蟲背后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里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接著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賞析】文中寫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等動作把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暴露無遺,此時武松惟一的對策就是“閃”開:“閃在一邊”、“一閃”、“又一閃”……這里,一個接一個的“閃”字,乍看起來,好像是輕描淡寫,又是重復(fù)雷同,其實足顯作者的功力。它顯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動作、表現(xiàn)人物性格方面的獨到之處。一是表現(xiàn)了動作的準(zhǔn)確。武松在遭到突然襲擊、毫無防御的情況下,“閃”既是本能的反應(yīng),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體現(xiàn)形象的鮮明?!伴W”這個動作,具有突發(fā)性,用在這里,很能表現(xiàn)人物的機警敏捷。三是“閃”指主動地躲過,如果換用“躲”字,則會顯得很被動。
{3}經(jīng)過一場惡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經(jīng)耗盡。于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會兒,隨后便“一步步挨下岡來”。這么一個“挨”字,可以說無法用任何一個字表現(xiàn)手腳酥軟,精疲力盡的狀態(tài)。武松畢竟是血肉之軀,經(jīng)過一場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勞了,困倦了,這是很自然的現(xiàn)象,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總之,塑造人物恰當(dāng)使用動詞,能使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增添光輝。
《景陽岡》一文在動詞的運用上很有特色,對再現(xiàn)武松打虎驚心動魄的場面,表現(xiàn)武松樸素豐滿、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2.動詞描寫事物,準(zhǔn)確形象、充滿靈氣
例:分析下文中動詞使用的巧妙之處。
有時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過,有時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過,有時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過,有時候是赤腳在它上面(踩)過,小青石看見許許多多人的腳,它覺得非??鞓?。(《小青石》)
【賞析】穿布鞋的人為什么要從小青石上面“跳”過去呢?可能是小青石附近比較潮濕,人怕濕了鞋,只好“跳”過去;穿草鞋的人一般都是體力勞動者,他們?yōu)樯畋济?,時間寶貴,走路也得匆匆忙地“跑”;有錢人穿皮鞋逛街踱步,當(dāng)然是慢悠悠地“走”;赤腳走路,皮肉與地面接觸,柔軟而輕快,有一種人與地面接觸的親切感,所以用“踩”。讀著這段話,我們仿佛看見許多不同職業(yè),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走路,腦海里自然會浮現(xiàn)出一幅社會風(fēng)俗畫??梢娺@些動詞用得多么準(zhǔn)確形象。它告訴了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呢?!缎∏嗍废蛭覀冎v述了一塊小青石,它羨慕水晶和瑪瑙,因為它們光彩奪目。后來小青石和一些石塊被運到城市里去,變成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鋪在道路上,成為讓人行走的道路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小青石不再羨慕水晶瑪瑙的生活,它悟出了一個道理:支撐著大眾的腳才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例:每晚,我躺在床上,剛有一點睡意的時候,那輛摩托車就拼命“咳嗽”著回來,聲音攀上樓來,鉆進房內(nèi),攪得我睡意全消。(《用愛傾聽》)
【賞析】幾個動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樓下摩托車聲的難以阻擋及對我的影響,突出了我心里的煩躁,為下文表達(dá)用愛傾聽的主題作了鋪墊。(主題:這世間的許多聲音,有動聽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這些聲音全部入耳,可以讓你覺得是一種享受,也可以讓你覺得是一種折磨。但如果用愛去聽,這世上就只有一種聲音,那就是美妙與和諧,讓人覺得欣喜和欣慰)
總之,動詞表現(xiàn)物或事,不僅能夠準(zhǔn)確、簡練、形象,而且生動活潑,充滿靈氣。
3.動詞繪景摹狀,魅力無窮、神采飛揚
古往今來,人們對動詞的使用總是情有獨鐘。很多作者都注重讓自己的作品具有神采。神采,就是“表著于外的精神”。神采是哪里來的?來自動詞的描寫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動是動態(tài)生命的表示。動的描寫,也就是表現(xiàn)生命,有生命,才會有神采。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這樣寫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瀉”字寫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灑落,寫出了月光輕柔緩和的流動。而“浮”、“洗”、“籠”等則寫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緩緩升起,又慢慢泛開,最后籠罩全塘的朦朧。
例: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fēng)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
一個“飄”,一個“掠”既刻畫了作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對山的點綴和生氣描摹得形象逼真,很生動地寫出了小屋對山的點綴效果,寫出了山有了小屋之后的美感,突出了小屋的神韻,也引發(fā)了讀者無限的遐想。
三、動詞的巧用、活用
{1}以動寫靜,動靜結(jié)合
巧妙運用動詞繪景摹狀能夠化動為靜,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古人有時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钣迷~語,鮮活生動,呼之欲出。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詩的“詞”眼。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則意境全出。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噪”一“鳴”就起到了以動寫靜,動靜互化的效果。
“云破月來花弄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也是準(zhǔn)確運用動詞的范例。
{2}活用動詞
名詞表示事物的名稱,規(guī)定事物的身份;形容詞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屬性或狀態(tài);動詞表示動作或行為,釀造事物的神采。為了神采,常將名詞和形容詞動化。
“春也杏過了/夏也荷過了/秋也蟬過了。”(臺灣詩人洛夫《長沙大雪》)因了“杏”、“荷”與“蟬”的動化,既交代了時序的變化,又使全詩充滿著詩情畫意,使詩句神采迭出。
“一掌,把蚊子——浮雕在墻上?!保ㄉ:悴男≡姟洞蛭米印罚┪米颖淮蛩篮?,尸體凸現(xiàn)在墻上。浮雕的畫面,也是凸顯在墻上的。因了“浮雕”的動化,本來一個普通的畫面,卻生動起來了。
“蝌蚪將一幅寫意畫/水墨在青草池塘?!背靥晾镉兴?,蝌蚪是黑色的,故用水、墨二字。將“水墨”動化,使名詞具有神采。
“玫瑰紅的夕陽圓潤了黃昏/也圓潤著無怨無悔的夢境/此刻,它正圓潤在愛的旅途上/圓潤著你我患難與共的人生。”(宋建洲)將形容詞“圓潤”動化,且貫串全篇,為其賦予愛情以生命和神采。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保ㄊY捷《一剪梅·舟過吳江》)因“紅”、“綠”動化,便覺得櫻桃、芭蕉生氣盎然?!凹t杏枝頭春意鬧”、“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之所以被人傳頌,不也是源于“鬧”和“綠”的動化么?!
四、課外研究性學(xué)習(xí)
動的描寫,在一個詩句中,往往落實在巧用動詞。以“壓”為例——
李白有“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句(《金陵酒肆留別》)。不用“酌”,不用“敬”,不用“捧”,而用“壓”,說明酒之多,更表明情之盛。因此,本來即將告別的“客”們,誰還會舍此而去呢?!
秦韜玉有“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句(《貧女》)。這是表現(xiàn)自己辛勤勞作的成果,卻被別人占有的名句。不用“抽”,不用“弄”,不用“織”,而用“壓”。就是這一“壓”,不僅表現(xiàn)了貧女付出的力之沉,而且折射出貧女內(nèi)心的怨之深。
李賀有“黑云壓城城欲摧”句(《雁門太守行》)。請注意句中的兩個動詞:一“壓”一“摧”。城因“壓”而“摧”?!皦骸笔且?,“摧”是果。若用“繞”,用“籠”,用“漫”,因缺乏力度,“摧”便沒有根據(jù)。同時“壓”和“催”也較為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獨特情景。
歐陽修有“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句(《戲答元診》),寫的是困境中自強不息的精神。第一句中的“壓”,與上面的“壓”,具有同樣的藝術(shù)效果。第二句中的“驚”,極富感情色彩,也是動詞的巧用。
毛澤東有“雪壓冬云白絮飛”句(《冬云》),是借描寫冬景評說時局的詩。當(dāng)時(1962年)國外反華勢力甚囂塵上,一個“壓”字,凸顯其猛烈之狀。與上文各“壓”,有異曲同工之妙。
陳毅有“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句,表現(xiàn)的是抗擊逆流的一種無畏、高潔的人格力量。此“壓”與上文各“壓”,似可比美。
喬羽在他的歌詞《思念》中,有“難道又要匆匆離去/只把思念積壓在我的心頭”句?!胺e壓”是動詞的巧用。別處常說商品積壓,此處偏說思念積壓。使人悟到:思念之多、之沉使人難以忍受!
總之,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閃現(xiàn)光芒的地方不勝枚舉,作品中動詞的妙用,使其作品大放異彩。我們在閱讀欣賞文學(xué)作品時不應(yīng)忽略這一點,應(yīng)讓它在學(xué)生的心中跳動,在寫作實踐中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