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進行了一項強交際法的實驗,提出了許多任務類型,并把學習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Prabhu的這項實驗可以看作是把任務作為課堂設計的單元的第一次嘗試,并引起了語言教學界的關注。眾多語言學家紛紛投入此項研究的熱潮中,他們都把任務作為研究的中心元素。隨著研究的深入,任務型語言教學于90年代在理論上逐步成熟。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學習內容設計不同交際任務,以學生為中心,啟發(f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讓學生學習英語,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fā)展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以為教師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及實施時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yǎng)其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做活動,在做活動的過程中發(fā)展運用自己所學的語言,教育學生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
二、任務設計的真實性
Green(1985)在《應用語言學》上發(fā)表《語言課堂中的真實性》一文,認為“真實性”應涵蓋四層意義:1.語言輸入的真實性;2.學習者對語言輸入的理解的真實性;3.對語言學習有益的聯系活動的真實性;4.語言課堂所需要再現的社會情景的真實性。教師設計的任務要具有使用、語境和語義三個方面的真實性,并且符合學生的真實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活動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應該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任務。具有現實活動意義的語言與場景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并使學生主動地內化吸收,達到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溝通思想、拓展思路的機會。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語》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一課,筆者發(fā)給學生一張我們所在鎮(zhèn)的地圖,設計了以下幾個任務:1.讓學生用所學的有關方向、方位和交通標志的詞或詞組在地圖上寫出相應的名稱。2.用英語描述從地圖的某處到另一處的路線。3.學生標出自己家所在的位置,向同伴發(fā)出邀請到他(她)家做客,并為他們指明路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
三、任務的編排具有階梯性
教師設計的若干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相扣,逐步深入,形成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huán),由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先輸入后輸出,使教學呈階梯式層層推進。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英語知識面的拓寬,又有利于學生語言技能的掌握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 4 “Wild Animals Integrated Skill”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任務:1.讓學生說出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所特有的動物。2.學生相互詢問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說明原因,可從外貌、能力、特點、食物等方面加以描述。3.學生扮演動物賣主,拍賣自己最喜歡的動物,以何價格出售并說明緣由。4.填寫申請表,申請參加保護野生動物俱樂部,說明加入的原因。5.以某一動物為第一人稱給人類寫一封“致人類鄰居”的公開信。隨著任務的不斷變化,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越能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四、合理使用教材,活化教學內容
《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對教材進行重組能更好地保持教材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例如,7B Unit 1 “Dream Home”第一部分comic strip用漫畫呈現下列句子:
——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a palace,Eddie?
——No,I’d like to live next to a restaurant.
——There are many restaurants in Beijing.Which is your favourite?
——The biggest one.(biggest不是該課重點)
第二部分Welcome to the unit用標志性的建筑物學習部分國家及其首都的詞匯。筆者將兩部分融為一體設計了以下幾步。
StepⅠ.Warming up
用Free talk的形式以舊帶新,讓學生復習學過的餐館、購物中心、國家、城市等詞匯。
如:T:Where do you live?
Ss:I live next to a cinema.
T: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Shanghai?
Ss:Yes,I’d love to.Because it’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
T: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Ss:I’d like to live in Beijing.
T:Why do you like to live in Beijing?
Ss:Because it’s the capital of China.
通過對話練習進行了較好的熱身運動,并很快地進入主題“Countries and Capitals”。
Step Ⅱ.Presentation
用標志性的建筑物的圖片學習有關國家和首都。
Step Ⅲ.Practice
角色扮演comic strip部分
句子接龍活動:第一個學生說自己的句子,第二個學生先轉述第一個學生的話,然后加上自己的句子。
如:S1:I’d like to live in London,the capital of England.
S2:Mary would like to live in London,the capital of England.But I’d like to live in Sydney.It’s the biggest city in Australia.
Step Ⅳ.Survey
布置學生作一個小型調查,用英語詢問同伴住哪里,最喜歡住哪里,為什么,等等,并向全班匯報。教師在緊扣主題的基礎上,對教材重組,使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更加緊湊,使學生既學會并運用當堂課所學的知識,又能用以前的知識完成交際任務。
五、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評價上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調整,提出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全面評價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在形成性評價中,既要注重對活動結果的評價,更要注重對活動過程的肯定?;顒咏Y果的評價能使學生有一種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鼓勵,產生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能使學生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不斷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明確努力的方向。通過評價,也可使教師及時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調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