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fā)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語言觀,并論述了當代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通過比較這兩種哲學理論的形成及其基本主張,尋求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得出了體驗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語言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語言觀體驗哲學比較
1.關于歷史唯物主義
1.1實踐性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可謂是其根本特性。1845年春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發(fā)表標志著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誕生。實踐唯物主義是以19世紀國際工人運動為背景而產生的,它為工人運動的政治理論即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哲學基礎,其基本主張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
作為馬克思一生的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實踐性的提出在本質上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解決了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的兩難境地,因為舊唯物主義一方面堅持自然界對于人的認識的優(yōu)先地位,肯定物質世界遵循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在運動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卻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根本不可能簡單地用自然界的規(guī)律,如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環(huán)境來解釋。簡言之,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即所謂的舊唯物主義的“精神分裂”[1]。而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看到人類能動的實踐活動同客觀物質世界一樣都是物質的活動,這就解決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把唯心主義從它最后的避難所里驅逐出去。
1.2認識論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指導下,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原則即認識論也得到了新的闡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一切唯物主義哲學都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堅持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承認客觀世界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認為認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論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貫徹于認識論的必然的理論結論。反映論的兩個基本觀點為:第一,認識是關于世界的主觀映像;第二,認識能夠提供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舊的唯物主義雖然在認識論上堅持了反映論,但過于簡單化、機械化,因為它單純從生物學的意義上去理解人的認識,把人對外界的認識看作消極的被動的刺激——反應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2]。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它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來考察人的認識。
首先,在實踐的觀點上,馬克思主義反映論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即指出了人對世界反映的社會性和能動性。
其次,在辯證的觀點上,馬克思主義反映論指出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絕不是像照鏡子那樣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個充滿復雜矛盾的辯證過程,即指出了人對世界的反映的辯證性。
同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兩大特點為摹寫性與創(chuàng)造性。顧名思義,摹寫性即反映的客觀性,而創(chuàng)造性即人對客觀事物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2.實踐唯物主義指導下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
唯物主義的實踐哲學作為一種哲學世界觀在整個哲學發(fā)展史上顯示出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其精辟獨特的語言觀也對當今語言哲學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語言是一種實踐的,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3],而且語言產生于實踐。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語言觀對語言的起源和本質的觀點。更確切地說,馬克思主義語言觀認為,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勞動決定了產生語言的需要,也創(chuàng)造了產生語言的主客觀條件和可能。具體說來,第一,勞動產生了人們借助于語言進行交往的需要;第二,勞動創(chuàng)造了語言交往的主觀條件;第三,勞動創(chuàng)造了語言的客觀條件;第四,實踐出成了語言符號的意指關系。在語言的本質這一問題的探討中,馬克思主義語言觀認為實踐決定了語言和思維,而且語言和思維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1]。
因此,馬克思主義語言觀是一種實踐的語言觀,是在馬克思主義能動的反映論為方法論指導下產生的科學的語言觀。
3.體驗哲學
體驗哲學被當代語言學界公認為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體驗性。體驗哲學指導下的語言觀也是體驗的,認為語言是人們在對現(xiàn)實世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觀互動的結果[4]。
3.1體驗哲學的產生
體驗哲學又稱非客觀主義理論,是Lakoff和Johnson在把西方哲學重新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非客觀主義的對立面是客觀主義,一般指的是傳統(tǒng)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因為它們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和客觀性,認為可以得到關于世界的絕對的無條件的真理??陀^主義已成為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基石[5]。但兩者還是有差異的,那就是在求得絕對真理的方法上,經驗主義強調經驗是人的一切知識和觀念的唯一來源,即關于世界的全部知識是來自我們的感知,是由感覺能力所建構的。而理性主義強調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才能給我們提供關于真實世界的知識。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錯誤在于,它們錯誤地將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截然分開,認為理性、思維、觀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質環(huán)境的制約,人類心智是脫離主體的,超驗的,不依賴認知主體的身體經驗及其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在這種認知觀的支配下,它們視語言為抽象的符號,可以獨立于任何機體的特性直接與世界上的事物對立,語言符號之所以獲得意義是通過與外部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但這種聯(lián)系是獨立的、自主的。
3.2體驗哲學的特性
體驗性是體驗哲學的特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心智的體驗性、意義的體驗性與思維的體驗性。從傳統(tǒng)的符號三角形語義理論到現(xiàn)代的各種語義理論都認為語言通過概念和指稱來反映客觀世界[6],其中的概念的作用只是一種連接紐帶。但是當代認知語言觀承認世界的現(xiàn)實性及對語言形成的本源作用,而且語言的體驗觀更強調人的認知的參與作用,認為語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觀世界,而是由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介于其間,即所謂的“心生而言立”。
4.歷史唯物主義與體驗哲學的異同
前面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其指導下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和體驗哲學的方方面面,接下來,將兩者在世界觀、方法論、辯證法和成因等方面進行比較。
4.1相同點
第一,在世界觀方面,體驗哲學遵循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摒棄了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中的錯誤的觀點,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既強調客觀實在對認識的第一性地位,認為必須依據(jù)客觀規(guī)律認識世界,又重視主觀意識,主張認識活動不僅可以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而且對客觀現(xiàn)實有反作用。
第二,在方法論方面,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實踐在人類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體驗哲學強調所謂的體驗,即人們用自己的身體包括各種感覺器官通過互動的方式在空間(包括地點、方向、運動)中體驗,這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要求人們需在親身經歷中認識和改造世界,而不僅僅是通過人的經驗、理性和思維來認識客觀世界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三,在辯證法方面,體驗哲學強調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這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中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不盡相同。
第四,在成因上,歷史唯物主義與體驗哲學都反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反對單純地強調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而主張把兩者相結合,從實踐中體驗,進而得到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4.2不同點
歷史唯物主義已包含了意識來源于體驗和空間的思想,只不過在具體論述上不如體驗哲學詳盡,或者說體驗哲學在關于人類認知過程的具體論述上更加細化。
5.結語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兩者的相同點遠遠多于不同點,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不同點不是質的差別,而僅僅是量的不同而已。
歷史唯物主義在人類認知觀方面提出了科學的見解,由于它是一種以19世紀國際工人運動為社會歷史背景而產生的并且是主要用來指導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的哲學理論,因此在語言觀上不詳盡的論述也是在人們的情理之中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認了歷史唯物主義,因為它對近代語言哲學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指導意義。
通過以上的論述和比較,我們可以得出,作為當代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的體驗哲學在本質上同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觀,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體驗哲學不過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參考文獻:
[1]錢偉量.語言與實踐[M].社會科技文獻出版社,2003:210.
[2]陶德麟,石云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7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4]王寅.中西語義理論對比研究初探——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
[5]何自然.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2.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