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減負增效的大背景下,向課堂要效益成為教師的共識?!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教學語言作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師生心靈聯(lián)系的紐帶,必須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教師要追求語言的精練,提高語言數(shù)量與質量的“效率比”,這才是提高課堂效益,實現(xiàn)減負增效的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關鍵詞: 語言精練危害原因注意事項
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減負增效”,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面對教學時間的減少,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甚至做到增加效益成為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為緊迫的問題。目前大家已經基本形成共識,那就是要“向45分鐘要效益”。減負增效,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在于教師,我市某重點名校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該校將老師上課的過程用DV錄下來,課后大家坐下來,一起逐字逐句地分析哪些是該講的,哪些是可講可不講的,還有哪些是不該講的……這種做法在全體教師心中引起強烈的反省,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追求精練方志,提高語言數(shù)量與質量的“效率比”,這才是提高課堂效益,實現(xiàn)減負增效的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一、教師課堂語言不精練方志的危害
1.學生認為它是一種語言暴力。在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最不喜歡的是老師啰嗦。教師的啰嗦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厭煩感,甚至認為聽××老師上課是折磨。同時教師啰嗦的語言缺乏藝術性和感染力,不但破壞了教學語言的連貫性,而且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心里的職業(yè)成就感和幸福感在不斷降低。許多教師都感覺自己在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說話中耗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3.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二、教師課堂語言不精練方志的原因
既然語言不精練、啰嗦有那么嚴重的危害,那為什么老師還要日復一日地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1.長期的教學習慣所致。知識點不管難易和輕重,一律講個遍,重點和難點更是一再強調,生怕學生聽不到、聽不懂。
2.自身素質不高。備課不充分,講到哪兒算哪兒,天馬行空,自以為是“旁征博引”,實則“東拉西扯”,說半天也說不到點子上。
3.提問提不到點子上,問題不準確,目標不明確。一個問題提出后,發(fā)現(xiàn)學生不知如何解答時,又在解釋自己的問題,或又補充許多小問題,以至于不停地提問,不住地說,不斷地教。
三、教師在課堂語言精練方志方面應注意的事項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教師在課堂上只有注意語言的精練方志,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盡量多的教學任務。教師在精練方志自己的語言方面應該做到哪幾點呢?
1.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邏輯性。物理學語言的確切、適度、簡潔是物理科學自身的需要,也是物理思維邏輯性的直接體現(xiàn),它要求教師在講課時,要準確地使用概念,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則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概念都會給學生的思維造成混亂。例如老師不能說“某物體重50公斤”,雖然生活中可以這么說,但在物理語言中,重指的是重量,單位應該為牛頓,而公斤是質量的實用單位。質量和重量雖有聯(lián)系,但它們表示的意義不同,所以應說成是“某物體的質量是50千克”。
語言的準確性和邏輯性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要經過懂、熟、化的過程,認真思考教材中每一段、每一個基本概念、每一句話,甚至每個關鍵的字和詞。要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耐心,發(fā)揚唐代詩人賈島的“推敲”精神,斟字酌句,用最簡潔的話語表達最準確的意思。
2.注意語言的簡約性??鬃诱J為,教學語言在做到規(guī)范、準確的基礎上,就應該注意簡約,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辭達而己”。教師只有領會這種精神,并把它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才能收到提綱挈領、言簡意賅、語約旨運、妙語天下的效果。
就物理教學而言,精練方志的語言易于學生集中注意力,領會要點。教學語言要干凈利索,重要語句不冗長,抓住重點,簡潔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語言;不要故意繞圈子,在導入新課的環(huán)節(jié)上要簡單明了,切中要害、簡潔明快,起到立桿見影之功效。在講授具體規(guī)律或原理時,則更要突出語言的簡約性,做到句句適用。教師還要用簡練合理的最優(yōu)方法解答習題,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這樣做,使學生能夠用精練的物理語言抓住問題的關鍵。事實證明:使用精練簡明、明快流暢的語言,學生才能學有所思,思有所得。
3.注意語言的通俗化和形象化。同樣是經典,《老子》、《墨子》卻因為其語言的“玄之又玄”而使得大家覺得晦澀難懂,而《論語》則由于表達得通俗,即使經歷了兩千多年,不但不難看懂,而且讀起來還有親切感。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聽懂、想懂,那就要求教師的語言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教師還要經常地、有目的地做好語言的“翻譯”工作,引導學生善于把一般語言轉化成物理語言,或者把物理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使學生容易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4.少說多動手,用可以替代的語言。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踐表明,學生對實驗最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在“詳詳細細”地講實驗時,學生可能是一頭霧水,如果能親手做一下,他們是無不興致高漲。例如:物態(tài)變化這個章節(jié)的概念特別多,非常容易混淆,光靠老師說,說了十幾遍,學生還是稀里糊涂,而用實驗的手段,學生個個精神百倍,學得輕松。
5.用別人的語言。精練教師語言,多讓學生發(fā)表觀點,由“一言堂”向“互動式”教學轉移。課堂教學由于受空間、時間的制約,它要求教師要有惜話如金、少說為佳的意識,要多沉默、多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講究跳躍和留白。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可以巧設懸念,問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這樣做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的節(jié)拍“轉”;在講新課或疑難問題時,教師可以在講到學生興趣正濃時,有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集中精力,努力思考,最終用自己的語言填補空白,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某一知識點教學結束后,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為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埋下伏筆,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繼續(xù)進行,達到“余音繞梁三日”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語言作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師生心靈聯(lián)系的紐帶,必須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實踐證明:真正有效的教育其實是“短平快”的方式,而不是馬拉松的狀態(tài);不是苦口婆心,而是言簡意賅。在減負增效的大背景下,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好好反思語言的質量問題:研究說什么和怎么說,做到至關重要的話——說,可說可不說的話——不說,說了反而有害的話——堅決不說;考慮自己的講話時間是否恰當,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檢查自己講話的數(shù)量與質量的“效率比”,爭取做到如古詩語言一樣“用意十分,下語三分”。讓我們在新的物理教學模式下,充分發(fā)揮語言的育人價值,構建積極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實現(xiàn)課程發(fā)展、學生進步、教師提高的教學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