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方式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在音樂教學中,單純傳授音樂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是專業(yè)音樂教育的產物,但對基礎音樂教育,這種方法并不適宜。有些音樂教師由于對新課程改革理解產生了偏差,走進誤區(qū)影響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方式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A
教學方式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獲得身心發(fā)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在音樂教學中,單純傳授音樂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是專業(yè)音樂教育的產物,但對基礎音樂教育,這種方法并不適宜。早在1930年美國音樂教育心理學家穆塞爾就批評它:違背學生的學習心理,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新課程改革猶如一縷春風,打破了所有音樂教師心中的堅冰,為音樂教學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也有些音樂教師由于對新課程改革理解產生了偏差,走進誤區(qū)影響了教學效果。
1 組織教學中的誤區(qū)
音樂課的教學場地、座次編排和進教室的方式一定要有特色,不論什么內容,只要把音樂課安排在音樂教室之外的地方或者在音樂教室卻一定不用桌子,而讓學生端著凳子排成不同的幾何圖形或者讓學生在音樂教室門口排好隊,聽著音樂一個一個跳到座位上……認為只有把這些形式都用上,才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這種為了形式而形式的教學方式,是對新課標的嚴重曲解。
老師的導語一定要從猜謎語、講故事、朗誦、看錄像等多種形式入手,而忽略與音樂課內容聯(lián)系的是否牽強。認為采用了這些形式,那就一定符合新課改精神,而且是多多益善。這種貼標簽式導入,是形式主義表現(xiàn),耗時而低效。
2 教學過程中的誤區(qū)
新課前一定要有大量學科整合的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到花鳥魚蟲,不用管其內容是否與所授新課有無相輔相成的關系。認為只要有廣泛、大量的學科綜合,就符合新教改的要求。
一節(jié)好的音樂課一定要有多媒體,課件設計一定要新奇而且要有動漫效果,欣賞音樂時一定要伴著畫面進行。曾聽一位展示課教師的音樂欣賞《飛馳的鷹》。音樂響起,大屏幕上開始播放描繪拉丁美洲地容地貌、風土人情的專題片,過程中還不時穿插著老師對拉丁美洲的介紹。作品欣賞完了,學生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影像畫面上,音樂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對于音樂語言是怎樣為塑造音樂形象服務;音樂通過哪些手段塑造“雄鷹”形象的卻只字未提。老師滔滔不絕地說了很多,卻沒把最應該說的與音樂能聯(lián)系起來的一句話說出來——“由于拉丁美洲特殊的歷史背景,拉丁美洲音樂具有印地安、歐洲、非洲音樂文化相混合的特點”。真不知長此下去,學生還會不會聆聽、聯(lián)想、創(chuàng)造;音樂教師還能不能稱為音樂教師。
新課改的音樂課上必須有組織小組合作研討環(huán)節(jié)。所謂研討,應該是教學重點、難點、關鍵處等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前面,當學生個體難以獨立完成的時候,適時組織小組合作研討。而有的老師,不論何時何地,都采用這種方式。有時對歌詞進行研討;有時對一個概念進行研討;有時對簡單的一個問題進行研討……為了形式而為之,往往還沒開始討論,老師就宣布終止,明顯是走過場式的形式主義。
不論是歌曲還是樂理知識,每解決一個問題,都要配合一定的道具或表演。如:為了講解節(jié)奏,讓學生一組一組上講臺前拍皮球,由于學生對皮球控制上的差異,不但對節(jié)奏、強弱的理解更模糊,而且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隱藏不衛(wèi)生隱患。顯然這是一種生搬硬套式的形式主義。
3 課堂總結時的誤區(qū)
以往,課堂總結是對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回顧、總結,而現(xiàn)在被有些老師安排成了學生的才藝展示或自由活動時間,有的畫畫、有的寫歌詞、有的打節(jié)奏、有的做手工……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的老師鼓勵學生在教室自由走動,讓學生無指導性地律動,造成教學次序混亂,使音樂課面目全非。
筆者認為,音樂課堂是音樂教師施展才華,展示自己教學藝術、教學魅力的舞臺。要從提高國民音樂素質,培養(yǎng)學生美的體驗、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的角度,合理有度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與形式,在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前提下,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實實在在的實施音樂教學。音樂課上采用富有變化的教學形式無可厚非,但是要掌握一點: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形式決定內容!新課改召喚完美而有利課堂教學的形式,但是把教學形式作為新課改的貼標簽隨意張貼的形式主義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