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閃婚在中國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根源。隨著這種快餐式婚姻潮流的不斷涌現,離婚率也在不斷攀升,“閃婚”也就由此被推到了口誅筆伐的風口浪尖,本文使用文獻法,從社會學的視角對內驅型閃婚的特點及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閃婚風險社會交換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
1 對內驅型閃婚的概念厘定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婚姻常被寫作“昏姻”或“婚因”。何為婚姻?現實社會中,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的婚姻,從功利主義的觀點來看,是一男一女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結合,互為伴侶,彼此提供性的滿足和經濟上的幫助,以及生男育女的契約,豍是男女依照社會風俗或法律規(guī)定所建立的夫妻關系,豎有其道德的、宗教的、禮制上、法律上的認定,是對原始性關系的社會規(guī)范化。而閃婚作為婚姻締結的一種方式,主要是指“經過短暫的認識后,未經過一定時間的交往與互相了解,而是經歷一段戀愛真空期,在較短的時間內直接跨域至婚姻階段的一種快速的婚姻形式,豏根據當事者產生閃婚意念與實施閃婚行為的動力源上可劃分為內驅型與外驅型。所謂內驅型閃婚是指那些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較小,自生強烈的閃婚意念,并積極、樂意地做出閃婚行為的人,它包含沖動型、利益速配型、標新立異型幾大類。
快速婚姻并不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它在中國歷史上就一直存在著。歷史上出于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和親”方式的政治婚姻,出自“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父母命婚,其實質都是閃婚。而到了近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戰(zhàn)爭婚姻、政治婚姻等閃婚方式成為婚姻締結模式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婚姻與后現代的閃婚相比,其突出特點就是外驅性,是外部環(huán)境所迫,并非出于自愿,婚姻當事人并不具備婚姻的自主權,也沒有把婚姻看成是自主自愿
的個體行為,大部分人閃婚是在主體意識缺失,個人選擇權缺場的情況下在外部環(huán)境壓力下促成的應邀行為。
2 內驅型閃婚的特點
2.1理性
韋斯特馬克曾經說:“社會調節(jié)婚姻有許多方法,首先是確定選擇配偶的規(guī)則”,豐在這些規(guī)則里面,基于理性的價值交換的選擇便是內驅型閃婚的一個顯著特征。科爾曼的理性行動理論指出,對于行動者而言,不同的行動(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動者的行動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行動者根據這一原則,在不同的行為與事務之間進行他認為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在婚姻市場上交換理論也將市場上的邏輯應用于伙伴的選擇。貝克爾認為:“一個有效的婚姻市場發(fā)展了影子價格理論,以便指導婚姻的參加者,這種婚姻將使得夫婦預期福利最大化?!?豑在市場上,人們的交換行為遵循價值規(guī)律,并有一個受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投資的預期。 對于內驅型閃婚者而言,他們認為傳統(tǒng)的婚戀模式與程序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并且他們在進行這種婚姻的投資時總是期待自己所選擇的伴侶給自己一個相等或有利可圖的回報。而在尋覓最佳配偶的過程中尋覓的時間越長,耗費的成本越高,從婚姻中獲得利益的延遲期也就越長,作為身處風險社會,充滿風險意識的理性經濟人,他們會盡力降低成本或縮短受益回收期。而閃婚程序簡化,不僅節(jié)省婚姻的直接成本,還可以降低機會成本,降低沉沒成本的風險。在確定結婚對象的時候,他們會通過新增候選人的邊際擴張,與感興趣候選人的邊際深化來實現。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益時,他們就會快速地做出結婚的決定,因為繼續(xù)尋找更好的配偶,追加的成本會超過從這更好的配偶身上得利的預期效益。所以在婚姻市場上,他們尋找的不是最好的,而是較合適自己的。
2.2 自主自決性
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父母與子女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單向的權威關系,子女在生命歷程中的重大事件中,在很大程度上都沒有自主權,婚姻當事人的自主決策讓位于婚姻關系人的干預,造成婚姻當事人自身意愿缺場,而使之完全處于非自主自決的以“順”“敬”“孝”為名的單向權威關系之中。而內驅型閃婚群體一般都在經濟上獨立,思想開放,將婚姻視為個人行為。他們對自己對法律負責,在法律認可的范圍內和誰結婚,何時結婚,以怎樣的方式結婚,完全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個體有充分的自主權,而婚姻關系人的權威退減并逐漸被邊緣化。
2.3 自律
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是許許多多的個人在生存和獲得需要滿足的過程中構建起來的,在生活世界里,人們從衣食住行、生兒育女到社會交往,所表現的基本特征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以及受個人意識的支配。所以生活領域可以說是私人領域。自然狀態(tài)下的私人領域,個人是自由的,也是自律的,其中,私有財產所有者在生產過程的地位和個人愛好空間構成了私人自律的基礎。每一個有理性和自治能力的人,都能為自己的生命存在和生活福利選擇較好的行動。他們不需要受公共領域內既定的文化成見與風俗的干預,如果當公共領域內的共同生活的關系與規(guī)則干涉了這種選擇的自由時,他們就會進行某種形式的抗拒。閃婚并不必然導致婚姻當事人責任意識的淡薄化。對于內驅型閃婚者而言,他們不再被傳統(tǒng)的集體主義觀念束縛,所以他們的婚姻行為不再需要對國家、民族、社會家族的利益負責,他們高度的知性、理性,使他們更樂意將婚姻納入私人領域,并將其視為個體行為,自律的同時,在法律、情感上對自己負責。無論是選擇“閃婚”,還是選擇“閃離”,這些婚姻的成本由閃婚者自己承擔。而對于內驅型閃婚者而言,他們并沒把閃婚的外部成本推給社會,他們是能夠自決自律高度理性的“自我實現人”。
3 內驅型閃婚的原因
3.1 婚戀資源的速配
愛情是兩性結合的精神形式,婚姻是兩性結合的物質形式,人類的婚姻應該是精神形式與物質形式的結合。數千年的歷史并未彌合婚姻與愛情的對立,婚姻成了當事人買賣自由的契約。雖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極盡詳致地描繪了現代愛的產生過程及特點,并指出了愛的本質特征,但是現代人對于愛情的理解上卻出現了誤差,并且操作出現偏離。面對婚姻與愛情分離的社會現實,很多人在締結婚姻時,往往將婚戀雙方所擁有的各種資源、預期收益作為參照系。因為婚姻不僅僅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生理、情感的聯系,而是利益、制度、文化多種關系綜合與均衡的結果。歷史上的買賣婚姻已逐漸消失,但是它的實質卻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實現。恩格斯曾說“當父權制與一夫一妻制隨著私有財產的分量超過共同財產以及隨著對繼承權的關切占了統(tǒng)治地位時,婚姻的締結就完全以經濟上的考慮為轉移了。”古德認為,人類的擇偶規(guī)則具有一般的模式“同類聯姻”,即人們在婚姻市場中的選擇,總是趨向于選擇與自己多方面,如居住、職業(yè)、地位、教育、種族以及愛好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人作為配偶。豒對于閃婚族而言,并不是愛情不重要,因為愛情的不確定性與變化性,因而對愛情的間接評價往往會取代直接評價。相同或相似的家庭背景、教育經歷更易于產生愛情上的共鳴。但愛情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的東西,與條件擇偶相比,愛情婚姻的確定性與操作性都很低。愛情是一種美,任何一種美都不是永恒的,而如果把愛情作為婚姻與家庭的基礎,必然會引起家庭的動蕩與解體。內驅型閃婚者深諳此道,在婚戀雙方資源數量大致相當,并能給自己帶來預期收益時,他們就會跳過冗長的戀愛期,直接閃電式躍至義務婚模式。
3.2 交際圈的相對縮小,擇偶機遇有限
城市化對于現代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帶來的是城市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效率成為時代的關鍵詞,地緣、血源性情感聯結弱化,業(yè)緣關系成為最主要的社會關系紐帶和來源。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展人們的交際圈,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很少有人會將自己的信任置于這種人際拓展方式,因而這種網絡拓展人的交際圈的功能十分有限。其次,人擇偶機遇是有限的,現代人的婚戀一般始于就讀大學和工作之后。大學期間的婚戀往往夭折在畢業(yè)時異地工作上。而作為最主要的機遇就囿限在工作單位里,但工作單位的人員結構、人際關系又一次限制了人們的擇偶機遇。而且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與競爭壓力的增加,使內驅型閃婚族更關注于自我的發(fā)展,事業(yè)的成功,而置感情于次要地位。效率成為他們恪守的原則,在借助婚介機構或親朋介紹,往往彼此看好后,迅速結婚。
3.3 結婚程序簡化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婚姻以聘娶婚為主體,通行于整個封建時代,一直延續(xù)到現代。男子以聘的方式而娶,女子以聘的方式而嫁。自周代創(chuàng)建“六禮”以來,雖宋朝時改為“四禮”(六禮中幾項合并),歷朝歷代的男女婚姻必須依禮而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清期、親迎,這一套禮儀程序下來,過程頗為繁雜。但是到了二十世紀末期,人們普遍更加注重法律的“登記、領證”,而非婚事的大操大辦,甚至有人只領證,不辦婚事。而根據我國現行婚姻法規(guī)定,只要男女雙方完全自愿,并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符合一夫一妻制,又無婚姻法中禁止或延遲結婚的疾病,男女雙方只要來到一方戶口所在地進行婚姻登記,就可以實現未婚到已婚的轉變。
3.4 婚戀心理的變化
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婚姻市場上的信息,決定著一個人能否從婚姻市場上獲得最大效用。但由于人的社會知覺中存在著首近因效應、光環(huán)效應與投射效應以及刻意隱瞞,造成婚配市場上雙方信息的不對稱。雖然在婚前,他們可以通過較長時間的約會或其他方式來搜集與完善自己的信息,但是事實往往是與對方生活在一起時,才能獲得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信息,對于視事件為生命的現代人來說,他們花費了很長時間來完善信息的失敗經歷很可能使他們在以后的婚戀中放棄這種努力。而且隨著性觀念的開放,整個社會對離異、有同居史的群體更加寬容,歧視的減少,離婚成本的降低,再婚限制的減弱,都使人們的婚戀心理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橐鲎杂芍械碾x婚自由,減輕了閃婚者的心理負擔與顧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閃婚。
4 結束語
閃婚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邏輯與社會根源。城市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的遺毒,福利三角中的社會排斥,使得群體內部的通婚圈形成,并且以文化、制度等等各種形式排斥他者的進入。閃婚并不必然導致閃離。對閃婚持批評態(tài)度的人批評的并不是婚姻持續(xù)期的長短而是擇偶過程的倉促和決策參與者的個體化趨勢。在城市化過程中,在碎片化、快餐式文化的現代城市文化的侵襲之下,閃婚是現代人理性的生存策略邏輯與行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