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永遠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正如劉國正所言:“生活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源頭”,“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學生生活“語文化”,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關注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那樣:“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應用語文的規(guī)律?!?/p>
1.日常生活“語文化”
即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吧钐幪幗哉Z文”,報刊雜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嘗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么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jié)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周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2.班級生活“語文化”
充分利用好語文課前的2分鐘,對學習語文很有幫助。對小學生來說,從生龍活虎的課間活動過渡到緊張的學習活動,真是很難。因而教師大多要在講課前進行組織教學。近幾年來,我嘗試著進行這樣一種組織教學:既能提高語文水平又能達到收心的效果。這種組織教學的內容,是隨著語文教學任務的不同而變化的。(1)識字。二年級語文教學的任務主要是識字,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組織教學:上課鈴一響,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個生字(帶拼音),讓學生邊拼邊書空。這樣,學生既動口又動手,比靜坐喜歡多了。再利用一點點時間讀或說字形,正確的獎給大紅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樣,每節(jié)課學生都能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額外記下一個或兩個生字。一年下來,就記住了400到600個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學的效果,為閱讀打好基礎。(2)說話。三年級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圖寫話,結合作文教學,我的組織教學內容也有了改變。有時,我著重訓練學生的看圖說話能力。一上課,就用投影儀打出一幅色彩鮮艷的圖畫,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就被畫面吸引,邊觀察邊議論。觀察了幾秒鐘后,就指名用一、兩句話說說圖意,用了好詞好句的給予表揚。這樣,既完成了組織教學,又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為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礎。有時,我讓學生進行詞句積累。每節(jié)課,都在屏幕上打出一、兩個好句子或一段詞句優(yōu)美的文字,讓學生用一分鐘識記,積累寫作的“磚”和“瓦”。經過訓練,發(fā)現許多好詞好句已在學生的習作中出現,從而使文章生動起來。(3)閱讀。四五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了,并學會了做讀書筆記。在每節(jié)課的組織教學時間里,我指名一、兩位學生將課外書中抄錄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給大家聽。一個學期下來,明顯收到了效果。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去閱讀課外書,另一方面,寫作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第二學期,配合寫事作文的教學,輪流讓學生利用一分鐘說說新鮮事。這些新鮮事來源廣泛,生活、廣播、電視皆可。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為寫作提供素材。漸漸地,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了會聽、會想、會說的習慣。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上臺作競選演說;運動賽場,小記者在行動;新年到了,讓學生寫《我設計的聯(lián)歡會》……班級的這些活動“語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既是在實踐語文,又是在搞班級建設;教師既是在進行語文用法訓練,又是在進行班級教育。我所帶的班級,每2周由小組輪流出班級周報,每月學生獨自出一份手抄報。由于學生平時能留心班級生活中的閃光點,一篇篇感情真摯、內容鮮活的文章,由此誕生了。對學生而言,這些手抄報是他們小學時代的成長紀念冊;對教師來說,則是班級生活與語文素養(yǎng)和諧統(tǒng)一的結晶。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就喪失了其生命力。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施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快樂的學?!?。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可以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如在學習《小溪流的歌》這篇文章時,課上,我展示了聲像并茂的動畫:清清的溪水,圓圓的卵石,綠綠的小草,紅紅的花兒,小溪流快樂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課尾,我深情地說:“哎,現在的小溪流快樂不起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你們到溪邊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們想一想,該怎么辦?”課后,讓學生去收集溪流受破壞的資料、圖片,共同探究如何保護好溪流,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途徑。一個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會寫倡議書,激起了學生乃至社會人士拯救地球的責任感。
培養(yǎng)新世紀的接班人,是當代教育者義不容辭的使命,而作為語文教師,理所當然應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吧鐣睢Z文化’”就是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自覺運用“語文”這個武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服務于社會,盡一份小公民的責任。
學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他們關心、思考、評論的話題。正如教育家呂叔湘所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p>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位各色別樣人生。讓我們“展開語文與生活的雙翼,自由地飛翔”,在新課程指導下,使語文與生活雙贏。
參考文獻:
[1]劉國正.實和活——劉國正語文教育論集.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3]滕宏江.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