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感是學生語文學習后的一種理解感悟,是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積累與升華,具有一定的靈感性。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字內化深度,提高對語言文字信息的敏銳性和洞察力。教學中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 語文 語感 教學策略
新課程語文教學認為,學生語言知識的內化生成能夠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體驗升華。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積累感知,對語言知識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特有的心理感知,及通常所說的“語感”。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感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語文語感的理解
語感是學生在學習積累后的一種特有認知心理活動,是對文本知識解讀的生成體驗,是知識的升華創(chuàng)新。簡而言之,語感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靈敏的感覺,是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升華。
語感具有三方面特點:理解感悟性,即語感來自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品味和感知;內化生成性,即學生在語言積累的基礎上進行重新轉化為自身的感知;拓展延伸性,即學生的語感是在一定語言文字基礎上的進一步生成創(chuàng)新。
2.語文語感的作用
2.1語感培養(yǎng)是學生語言感知的重要內核。
新課程語文教學認為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這也正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見,語感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
2.2語感培養(yǎng)是學生語言思維的動力源泉。
語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質兼美、內容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感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就會大大增強,思考力就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學生通過語感的訓練,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猶如似曾相識的“感覺”,“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廖等等說不盡的意味?!保ㄈ~圣陶)
2.3語感培養(yǎng)是學生精神的拓展豐富。
語感是一種心靈的感覺,和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長期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從而積淀了社會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內容和性質。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與作者進行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獲得審美體驗。由此可見,語感的培養(yǎng)可以拓展、充實、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這是語文教學進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有魅力。
3.語文語感的培養(yǎng)
3.1注意語言知識的積累拓展,感悟文章字詞的豐富內涵。
中學生掌握的一定數(shù)量字詞,是對文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字形、詞匯的構成、短語的組合的一種表層理解。一篇美文佳作往往是作者特有的感受與情感融匯的升華。學生要真正體會其中韻味,就必須有相應的語文知識的積淀。如欣賞李清照的《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寫出了深秋時節(jié)多愁善感、獨守空閨的婦人懷念親人、孤獨寂寞的情思,這種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此“瘦”字便是作者情感苦思的物化,也是體現(xiàn)作者用詞之妙的根本所在。
學生原先積累與儲存的經(jīng)驗、知識跟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相互撞擊,才會迸發(fā)出耀眼的直覺思維的火花,即利用了已有的知識認識了當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認為直覺和經(jīng)驗二者是密切相關的,所謂直覺,是把那些你已經(jīng)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認識拼起來形成一個更完整的認識?!睕]有主體原有的經(jīng)驗、知識作前提,直覺思維只能是飄忽不定的鏡花水月。一般說來,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越豐富,對語文知識理解得越透徹,就越容易對文本中的內容產(chǎn)生敏銳的直觀感受和真切體驗。
3.2關注學生的文本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整體感知力。
朗讀是理解文本含義的最好方法。大量地閱讀文章,當所汲取的言語作用達到某種程度,即言語本身的規(guī)則在言語主體身上積淀到相對完整和鞏固的程度時,積淀在言語主體的言語規(guī)則自動進行組合、調整,最終形成一種語言直覺結構。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啟發(fā)、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言語,把文質兼美的課文言語轉化為學生的語感素質。
朗讀要“涵詠”,要有強烈的作者、讀者的角色意識,沉浸在生動具體的言語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認為:“作者由氣盛決定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讀者則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中求氣,得到了氣,就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感情”(《文章例話·因聲求氣》)?!缎抡n程語文標準(實驗稿)》在“附錄”部分“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提到,要求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可見閱讀的重要。這也正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不可或缺的豐富寶藏。
3.3利用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鮮活感知力。
基礎教育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習得語言的實際能力,或者說以感性為主,而感性又總是直接與實踐聯(lián)系著。“學生的語感由學生自己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積淀而成,是學生‘感’的結晶,而非教師‘講’的產(chǎn)品,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讀、寫、聽、說實踐?!彼裕瑢W生學習的能動參與積極性發(fā)揮得怎樣,取決于學生語言的實踐感受。因此,只有通過長期有效的訓練,在學生的意識與行為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性的關系模式,才能將有意識的語言知識規(guī)則等變成無意識的感覺。
學生的語言感知具有一定的個性差異,即其深度、廣度、美度、敏度無不因人而異。一般地說,文化程度和語文素質越高,接受和發(fā)出言語符號的范圍和深度就更為廣闊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動更易趨向細致和深刻,語感素質就更高,語感技能就更強。學生只有經(jīng)常地、有目的地進行對言語對象的認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語感素質的水平,使之由初級的、淺層次的語感水平向高級的、深層的語感水平推進。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語文教育的教學目標。
總之,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yǎng),是長期在規(guī)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具有濃厚經(jīng)驗色彩,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新課程語文教學應突出語感訓練的重要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獨特理解感知能力,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