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學生學習語言、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讀書,喜愛讀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張?zhí)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語言積累的過程?!钡窃趯嶋H的操作過程中,我常常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的課外閱讀指導有嚴格的規(guī)定性,內容統(tǒng)一,進程同步,管理劃一等,不能照顧學生的水平差異和個性特點。結果閱讀能力強些的孩子把它當作一項作業(yè),閱讀能力差點的孩子根本就是勉強抓了個頭,最后不了了之。這樣的做法使得學生在認識上對閱讀的概念與行為“拘謹”起來,把它視作很“專業(yè)”的東西敬畏起來,不會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進行閱讀,最終導致許多孩子不愛看書。
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作者的兒子在美國上學,一天在路上遇到鄰居家的小孩,只比他兒子高一二個年級,他兒子想跟那個小孩子一起玩,那個小孩興高采烈地說,他很忙,要去圖書館。教師布置了一個題目,讓學生們列出自己身邊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稱,查出它們的化學成分,并寫出一些基本的化學元素的名稱。至于具體選擇哪些日常生活用品,并沒有具體要求,比如廚具類就有鐵鍋、不銹鋼鍋,糕點類也有奶油蛋糕、巧克力蛋糕、蘋果派、草莓果醬夾心餅等,名目繁多,教師并不作統(tǒng)一的要求,只要你有理有據(jù)就可以。后來聽說,這項作業(yè)孩子們做得五花八門,覺得好玩極了。他們通常都先選自己好奇的東西,然后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通過這項作業(yè)孩子們讀了大量文章,某些方面的知識遠遠超過了大人。
聽了這個故事,我對孩子閱讀價值取向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閱讀的指導原則和方法也隨之改變。
1.閱讀目標的選擇性
課外閱讀不是我們原有的閱讀教學的延伸和加強,所以目標的確定不應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首要,更不應違背孩子的個人喜好而做統(tǒng)一的要求,要尊重孩子,根據(jù)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自行確定其閱讀的內容。這樣的閱讀才是一種無負擔的享受,還了生命多彩的真面目,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孩子們的閱讀能力。
2.閱讀材料的廣泛性
課本上的材料大多是文學類的,偶爾有些其他材料也是不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的,更何況有一些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因此,需要讓孩子閱讀報刊雜志,補充些科技類讀物。如:生活小常識、自然知識、人類未解之謎、科技類讀物等;另外也可以讓孩子看看通訊報道、時事評論、人物傳記等??萍嫉陌l(fā)展使閱讀媒介大大擴大,網(wǎng)絡使孩子可以進行更有趣、更立體、更復雜的閱讀。因此,應該充分運用這個有效的工具,讓孩子在自由選擇中馳騁,在自由閱讀中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這樣說,并不是任孩子自己選擇,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教師還是要進行宏觀調控。我在選擇閱讀內容方面注意了以下幾點:
(1)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一致原則。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進步很快,教師編選內容時要注意學生的識字量、識字能力等因素,內容應盡量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一致,文字覆蓋面應稍稍大于學生的識字量。
(2)趣味性原則。所編、選的內容應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圖文結合的圖畫書,情節(jié)離奇的故事,令人稱奇的太空知識、動物知識等。
(3)高尚情趣原則。文章能給學生一些心靈的啟示,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4)適于朗讀原則。朗讀最大的特點是能再現(xiàn)文章的節(jié)奏和韻律,讓學生能從中感受到語言文字所傳達出來的美和感染力。當然,教師優(yōu)美的朗讀是促進孩子閱讀興趣的強化劑。
3.閱讀的實踐性
在課外閱讀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學生自主閱讀的反饋者和服務者。這個實踐的過程可以是個體學習,互不干涉,拿著自己的書本甚至是其他實踐材料躲起來,不受干擾地鉆研。這樣的閱讀是人性化的,是很多孩子需要的。也可以是小組學習,共同討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這種形式可以幫助孩子們共同提高。當然,如果家長有時間,我們也非常贊成各年齡階段的親子閱讀。因為,一個溫暖情境的組成,不只是一個地點和一本書。人,才是引導孩子學習“與書對話”的關鍵。在閱讀情境中,父母可以成為孩子閱讀的引導人,引導孩子選書、看書、讀書,引導孩子發(fā)問、討論、思考,進而引導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場地可以是教室、閱覽室、操場、花壇邊、臥室、書房……哪里適合就到哪里去;時間可以是課間,可以是放學后,可以是周末假期,什么時候方便就在什么時候。這兩方面的選擇就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
4.評價的鼓勵性
學生學習、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達到了什么樣程度,結果如何,都需要進行總結性評價。課外閱讀一段時間也需要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單純運用考試的方式是比較枯燥的,更何況課外閱讀的開放性、廣泛性和特殊性也不允許采用單一、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步調、統(tǒng)一內容的評價標準。只要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評價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構建了兩大平臺:在靜態(tài)展示上,我在教室墻壁上開辟出了一個閱讀專欄,每個小朋友都是一支小春筍,每看一本書后都要在一節(jié)竹筍上寫出自己的感受,誰看的書越多,春筍長得越高。這樣一來,學生不甘落后的天性被激發(fā)起來,閱讀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在動態(tài)展示方面,我經(jīng)常采用的是在讀書交流會中對學生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如科普類、動畫類、文學類……進行介紹書籍或談自己閱讀感受的交流活動。在評價中,對較差的學生,多從該學生身上挖掘一些優(yōu)點,提出一些要求不是很高的建議;對較好的學生,則重點抓住優(yōu)點予以肯定,提建議時要求高一些,促使各層次學生精益求精。這樣評價時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了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又讓學生互相了解了很多新書,為以后讀書指明了方向,真可謂一舉兩得。至于暴露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誘導其他學生提出,讓他們辯論,讓他們的思想進行激烈碰撞。
我們鼓勵兒童閱讀,只因閱讀是件快樂的事。只要有了興趣,孩子就會熱愛閱讀,就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進而發(fā)現(xiàn)另一個美麗繽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