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提高聽力水平十分重要。授課教師應掌握必要的授課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技能、技巧和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對聽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克服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情緒,從而讓他們逐步提高其自身的聽力水平,并促使其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英語專業(yè) 聽力課教學 授課策略
一、聽力和聽力的本質
聽力是聽和理解能力的總和,是一種迅速正確的辨音解意、理解語義并對聽到的信息作出反應的能力。
聽力的本質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1.聽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積極的交際行為。
聽和說是相互緊密聯系的交際活動,說者將信息傳遞給聽者,聽者通過聽來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主動的積極的加工處理,最后作出反饋,從而完成交際過程,達到交往的目的。此外,聽并不是一種消極地接受信息的活動,而是根據自己所具有的語言知識,通過自己聽的素養(yǎng)的潛能,從音流中獲得信息的一種積極的活動。
2.聽力是人類主動積極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是高級神經中樞活動的產物。
傳統(tǒng)上人們把聽與讀歸結為被動的接受性——輸入性技能(receptive skill),而把說與寫歸納為主動的表達性——輸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現代心理語言學研究表明,聽、讀與說、寫一樣,都是一個主動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過程。一般地,聽力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感知階段、辨認階段、再現和重構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的。在交際活動中,聽的能力因人而異,而且這種差異導致不同的人對接受到的相同的信息會出現不同的誤差,使兩個人在聽同一段講話時獲取的信息不一致,其原因是聽力理解不僅要求信息接受者正確辨別聲音符號,包括重音、語調、節(jié)奏,同時還要調動他原有的背景知識、個人經驗、思維敏銳性、語言水平、情感因素等,采取一系列的認知策略處理、分析,重構信息,從而理解語音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因此,聽力理解過程是一個語言學因素與心理學因素交織在一起的、主動積極的心理語言過程。
二、英語專業(yè)聽力課教學的重要性
1.從應試的角度來分析。
外語測試是外語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英語專業(yè)四、八級考試在我國許多外語院、校、系已試行多年,經過有關專家、學者的不斷努力,這一英語專業(yè)教學的評估形式已初具規(guī)模?!队⒄Z專業(yè)四、八級考試大綱》的出版發(fā)行使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評估具體化,為專業(yè)英語的教學提供了方向和目標。就聽力而言,四級考綱中要求考生聽懂英語國家人士關于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講演或交談和難度相當于TOEFL中的mini-talk等中等難度的聽力材料及VOA和BBC節(jié)目中國際新聞的主要內容;八級考試則對聽懂VOA和BBC節(jié)目中時事評論及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現場報道以及此類題材的電視時事短片及電視劇等提出了要求,mini-talk也擴展為交際場合中各種英語會話和成段講話、任務采訪、專題辯論等,同時語速由每分鐘約120個詞提高為160—180個。英語專業(yè)四、八級考試為反饋教學提供了大量可參考數據,同時也促進了英語專業(yè)的聽力教學。
2.從提高語言能力的角度分析。
從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分析,任何一種語言,有聲語言是第一位的,文字語言是第二位的,語言學習始于聽。聽力需要專門、完整、嚴格的訓練。它在外語教學“聽、說、讀、寫”中始終處于重要基礎地位,這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同行們的共識。通過聽力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技能,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促進學生的智能發(fā)展。聽和讀一樣,是人們學習、吸收語言的重要途徑。聽的能力不僅與聽的技巧及其熟練程度有關,而且與聽者的其他方面的語言能力、文化知識及思維能力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提高聽力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技巧、豐富知識并同時鍛煉分析、推理等能力的綜合訓練和實踐的過程。
三、英語專業(yè)聽力課授課策略
1.授課材料的控制和掌握。
英語學習依然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聽力課堂教學成了向學生提供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的渠道。傳統(tǒng)的課堂英語教學由于太注重語言規(guī)則的解釋和理解,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這也使聽力課堂教學提供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量十分有限(按每星期兩節(jié),一學期36節(jié)計算,4個學期總共144節(jié),實際教學量遠低于規(guī)定量)。這種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量少的課堂聽力教學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那么,如何體現克拉申提出的假設——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呢?筆者認為,首先,聽力教學內容應增添一些現實的新材料,如廣播節(jié)目、電視節(jié)目、電影剪輯等。其次,課外應規(guī)定適量的聽磁帶的時間,保證“大量輸入”得以落到實處。再次,是把握聽力材料的難易程度,循序漸進,保證“可理解性”,并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出為了真正的交際目的使用語言的機會,以便讓學生接觸到多種可聽懂的語言輸入。教師還應善于捕捉語言輸入的機會,一般而言,在聽力課中為了實現真正的交際目的而使用英語的機會可包括:(1)教師英語授課;(2)師生對話互動;(3)聽指令回答;(4)課外練習等。
2.聽力訓練中語言量的輸入。
授課時量、教學制度和學習主動性的影響,學生聽力水平低于要求是個普遍問題。當中固然存在文化差異、背景知識、語言規(guī)律等因素造成的交際和聽力上的障礙,然而主要還是語言信息量輸入不足。語言信息量輸入不足在聽力上主要反映在5個方面:詞匯量不夠;和其他課程比較而言課時量少;課外聽力訓練量沒有保證;輸入語言的“社會性”、“交際性”不足;材料應試成分過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主要針對以上5個方面的不足來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最大量地保證對學生語言信息量的輸入。此外,為了保證“可理解性”,教師還應盡量遵循如下原則:(1)控制聽力材料中的生詞量、句子長度。(2)材料的語音模式選擇不要太頻繁和怪異。(3)注意材料的“生活化”和“現實性”。(4)語速控制由慢到快。(5)適當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傊罅俊翱衫斫庑浴钡恼Z言信息的輸入是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教師應有深刻的認識。
3.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克服緊張的心理。
在聽力訓練過程中由于語音材料、教材編寫、課堂活動的設置等因素,學生會產生一些焦慮、緊張的情緒。雖然一定的緊張、焦慮會促使其集中精力去關注語音材料,努力去理解;但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則會影響理解,由此形成聽不懂、跟不上,緊張、焦慮,一緊張焦慮就更聽不懂的惡性循環(huán)。長此以往,學生對英語聽力產生了畏難的條件反射。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地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以保持其學習興趣。通過不同教學活動、不同內容材料的采用可以改變學生對聽力課和聽力能力訓練的認識,可以激發(fā)他們聽英語的興趣,克服對聽力的緊張和畏懼心理;糾正其對聽力僅僅是做題的片面認識,引導其在課外通過不同形式進行聽力訓練,提高聽力能力。例如,對初學者來說,視聽的材料要比單純地聽磁帶錄音更有吸引力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事實上也更接近與現實生活中的交流;而在平時的聽力練習中穿插聽、唱英語歌曲,既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調節(jié)緊張的情緒,同時也有利于其聽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堂多種聽力資源和材料的展示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通過不同途徑自己練習,提高聽力。而在課堂里采用不同的材料,也有助于不同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很多學者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實則學習該語言的文化。通過有意識地選擇有目的的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語言材料,加之教師課堂上必要的講解,也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等使用英語的國家的歷史、文化。
總而言之,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提高聽力水平是基本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為授課教師,不僅要充分在聽力課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技能、技巧和學習策略,糾正其不正確的認識和不良習慣,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聽英語的興趣,幫助其克服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情緒,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有效的聽。讓學生通過課內的教學和課外的大量練習,逐步提高其自身的聽力水平,并促使其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興華.聽力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法研究,2007.8.
[2]黃青.基于元知論策略的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7.10.
[3]王曉靜.對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的反撥作用.遼寧行政學院學院,2007.10.
[4]張民倫.英語聽力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