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讓學生在感動中學好語文?”本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激發(fā)的問題,著重從四方面進行論述:1.營造氛圍,引發(fā)感動;2.強化閱讀,體會感動;3.實踐生活,尋找感動;4.習作表達,學會感動。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學生 情感激發(fā)
所謂感動,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認同,就是心靈之弦的共鳴。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課堂才是生動活潑的,也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的。那么,在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讓學生在感動中學好語文呢?
1.營造氛圍,引發(fā)感動
1.1注重自身情感開發(fā)——以情激情。
激情源于感動,開發(fā)感動情感是形成教師課堂教學激情的重要因素。就教師而言,感動是取得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課前一段聲情并茂的導語,課堂中一個富有激情的手勢,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個真情流露的微笑……都會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情感的氛圍,感動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一個冷漠的、毫無激情的教師,他的教學必定是枯燥無味的,也一定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課,在導入課題的時候,筆者滿含深情地講述了一段感人的親情故事,有的學生為之而淚下;在導讀的過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領讀,使整個課堂自始自終都流淌著濃濃的親情。這種氛圍也感動著學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課文主動探索,使學生高質(zhì)量地完成了對課文的閱讀,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
1.2媒體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以境激情。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多媒體技術的廣泛的運用。實踐證明,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借助音樂、幻燈片、影視片段等現(xiàn)代化媒體手段營造課堂情感氛圍,可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性體驗,給學生以心靈的感動,激發(fā)其學習熱情。例:閱讀《背影》一文之前,為奠定學生閱讀的情感基礎,可播放一曲滕格爾的《父親》,以此打動學生善感的心靈;一組優(yōu)美動人的春景圖,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美的向往,激發(fā)學生對朱自清的《春》的熱情;閱讀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之前,可為學生播放《渡江戰(zhàn)役》中的一個精彩片段,以其場面的恢弘與壯闊震撼學生心靈,從而為其營造閱讀的情感氛圍。
2.強化閱讀,體會感動
閱讀,是對心靈的豐富,是對思想的啟迪,同時也是在開闊視野,積累材料。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之作,強化學生閱讀對訓練其語文能力,提高思想素養(yǎng),不無裨益。閱讀帶給我們感動,使我們發(fā)現(xiàn)自身的美麗,認識到自身的高貴。無論是專題式閱讀還是隨意瀏覽,都必須在一種感動的心境中去完成,否則,為讀書而讀書,則會流于俗濫,于事無補。例:當我們讀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會產(chǎn)生對心胸開闊的感動;讀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時,會產(chǎn)生對寧靜春雨的感動;讀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時,會產(chǎn)生對英雄豪氣的感動;同時,我們也會為文化史上的風流人物曾經(jīng)的榮耀而感動:那與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內(nèi)心充盈著強烈的激憤和憂慮披發(fā)行吟于澤畔的屈原;那發(fā)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顛沛流離、憂患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氣譜寫動人壯歌的文天祥;還有菊花叢中醉臥的陶淵明,空山新雨后靜立的王維,山光水色中流連的李太白等。
3.實踐生活,尋找感動
發(fā)現(xiàn)理論告訴我們,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在生活中處處有令人感動的畫面。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融入生活,引導學生細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努力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學會感動。
3.1結合教學內(nèi)容,開展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課文內(nèi)容開展活動,從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感動。例:讀了《背影》一文后,在學生為文中深沉真摯的父子之情而感動之余,可組織學生開展“父母愛我,我愛父母”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jié)中感受父母之愛,反思過去自己面對父母之愛的態(tài)度,思考如何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
3.2結合生活體驗,開展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生活的體驗也可開展以“感動”為主題的系列實踐活動。如“我感動,我要說,我要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交流自己來自課外書籍或是來自生活的感動與感悟;“受傷后的報道”、“本校貧困生之現(xiàn)狀調(diào)查”等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令自己心靈感動的內(nèi)容,從而促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4.習作表達,學會感動
情因物起,緣情造文。一個心靈柔軟、容易感動的人首先是一個善于觀察、體驗、思考,熱愛生活的人,是一個心地善良、正直無私的人。作品如人品,由文觀人,文如其人。一個情感之泉枯竭的人,一個對生活失去了感動、麻木不仁的人,一個世間萬物在其眼中如過眼云煙、視若無睹的人,一個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美丑不辨的人,很難想象其能寫出令人感動的文章來。在語文教學中,可通過習作表達,讓學生學會感動。具體要求:
4.1開展靈活多樣的寫作活動。
一是把命題的權力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有感的前提下自己命題作文,提倡寫無標題札記、隨筆,在無拘無束的心境中隨意漫談,袒露思想,真實表達;二是進行專題作文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接近其生活實際的話題,分組收集資料,調(diào)查研究,在獨立思考與共同討論的基礎上自由作文;三是安排實地寫生式作文活動,讓學生走出戶外,與大自然接觸,直接面對花草樹木、藍天白云,在心靈的感動與沉醉中作文。
4.2放手批改與講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苯虒W中,可把作文批改與講評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評。在這種自評與互改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作文的樂趣,學會了感動。且看學生對于“感動”的表達:“當邪惡在欺凌著善良,暴徒在踐踏著公理,惡行在肆虐著幸福,總有一種聲音從社會的某個角落傳來,抗拒著丑陋,堅守著正義;當你在喧囂與嘈雜的塵世無所歸依,在暴富者與淺薄者的蔑視中傷感惆悵時,總能看到許多平凡而樸實的心靈在叩問著大地,踏實地前行……即使那風雨中一朵將敗猶放的花兒,那檐頭長年累月的滴水叮咚,那春陽中花枝間結網(wǎng)捕食的蜘蛛,那急流中奮力爬行的航船,那清晨掙脫束縛噴薄而出的朝陽……這些都會令你感動,令你回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價值的人、事、物、景,關鍵是缺少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和感動的心靈。只要我們真心地面對生活,認真地體驗和感受,自會得到一份悠遠而美麗的心境?!?/p>
總之,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感動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需要感動,只有擁有感動才能體會到教與學的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