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女權(quán)主義者的先驅(qū)和代表,弗吉尼亞·伍爾夫一生都在尋求一種合理的兩性關系,即在承認兩性差異的同時,顛覆傳統(tǒng)父權(quán)制下兩性的二元對立,并建立一種和諧的兩性關系。在《到燈塔去》這部作品中,伍爾夫通過對兩位女主人公拉姆齊夫人和莉麗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的描述,完滿地體現(xiàn)了她的這種兩性觀,即兩性和而不同。
關鍵詞: 《到燈塔去》兩性觀 二元對立“雙性同體”
《到燈塔去》通常被認為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最出色的一部長篇小說。一方面與過去詩化的《雅各的房間》和結(jié)構(gòu)過于精細的《達洛威夫人》相比,其意識流手法的運用達到了頂峰。另一方面與由于性別的替換而顯得過于夸張的《奧蘭多傳》相比,她在探求兩性差異與兩性關系及對人生價值的追問方面則更加重視和深刻。同時作為女權(quán)主義者的先驅(qū),伍爾夫在這部作品中又很完滿地體現(xiàn)了其女權(quán)主義思想。但伍爾夫不是激進的女權(quán)主義者,她呈現(xiàn)兩性的對立與差異,探求人生價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種合理的兩性關系,其創(chuàng)作拋開了狹隘的性別主義偏見,在承認兩性差異的基礎上,把兩性差異進行了完美的整合,從而實現(xiàn)了一種和諧的兩性關系,達到了“雙性同體”(androgymy)。她認為:“兩性之間最自然的就是合作?!保ā兑婚g自己的屋子》,P120)“雙性同體”是一種文化而非生理的定義,是對兩性特征的尊重,消解了男女兩性等級森嚴的二元對立,在不放棄兩性差異的同時,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兩性關系。在這種理想境界中,“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呈現(xiàn)其鮮活生動永無止境的存在”。(《到燈塔去》,P12)她極力主張擺脫父權(quán)制社會對女性在生活與事業(yè)上的束縛,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女性文學的發(fā)展。她指出:父權(quán)制社會中的男女關系呈現(xiàn)二元等級對立狀態(tài),女性對于維護男性的性別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男女之間的二元等級對立并不能真正促進人類的發(fā)展,只有由雙性同體所代表的兩性融合才是男女兩性和諧相處與發(fā)展的關鍵。
在小說《到燈塔去》中,伍爾夫除了刻畫了代表女性力量的拉姆齊夫人和代表男性力量的哲學家拉姆齊先生兩位人物外,另外一位則是代表兩性和諧融合的畫家莉麗·布里斯科。本文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框架,深入剖析了該小說所體現(xiàn)出的男女關系。伍爾夫通過對拉姆齊夫婦及其他客人的描寫,表現(xiàn)了在父權(quán)制社會中男人與女人、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通過描述兩位女主人公拉姆齊夫人和莉麗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伍爾夫?qū)⒆约旱莫毺氐膬尚杂^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兩性二元等級的對立
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在描寫男性與女性的關系時,總是從男性的角度和用男性的眼光來看待與描寫女性。兩性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二元等級對立。男性與女性的二元對立意味著男性所代表的價值為正面的,女性只是被排斥在中心以外,用以證明男性價值的“他者”。男人有事業(yè),屬于社會;女人沒有事業(yè),屬于家庭。男性被賦予智力,重實效,講實際,有文化;女性被賦予美貌,重直覺,好幻想,屬于自然。男女兩性之間的地位、情感等也分別呈二元等級對立狀態(tài)。
《到燈塔去》這部小說就揭露了這種男女二元等級對立的社會狀況。小說的主人公拉姆齊夫婦作為傳統(tǒng)婚姻與家庭的代表,集中體現(xiàn)了父權(quán)制社會中男女二元等級對立的模式:拉姆齊先生有事業(yè),有文化,講究實際,勤于思考,注重理性;而拉姆齊夫人則美麗賢惠,善于持家,喜歡幻想,注重感情。拉姆齊先生有自己的事業(yè),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哲學家,講授洛克、修謨、法國大革命;而拉姆齊夫人沒有任何自己的事業(yè),她將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奉獻給了家庭、丈夫和孩子,而沒有任何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拉姆齊先生事業(yè)有成,說一不二,是家庭中絕對的權(quán)威;而拉姆齊夫人唯命是從,殫精竭慮,為家庭耗盡了自己的每一分能量。她以帶給別人撫慰為己任,似乎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增加丈夫及客人的生命尊嚴。她不允許孩子們嘲笑坦斯利先生,每次進城時都要問問年老失意的卡邁爾先生需要什么東西,使他感覺到未被人遺忘。可以說拉姆齊夫人處在一個對象性存在的位置上,她是審美的對象,她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然而從這部小說中,我們卻可以容易地看出,處在對象性存在位置上的拉姆齊夫人對于維持男性主人公的性別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沒有了她的存在,男性就失去了自信、勇氣與慰藉,從而變得迷茫、沮喪與不安。
二、兩性的和諧與統(tǒng)一
在這部小說中,伍爾夫除了刻畫代表女性因素的拉姆齊夫人和代表男性因素的拉姆齊先生外,還描寫了另一位雌雄同體的藝術家莉麗·布里斯科??梢哉f莉麗是一個具有顛覆力量的女性角色。在人類的文化史上,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根據(jù)男性的需要而塑造出來的。如果女性不安于處在被想象、被欣賞的純客觀地位,而想努力成為主動想象和思考的主體,那么男性的主體地位就會被破壞,女性的顛覆力量就在于此。與拉姆齊夫人不同的是,莉麗不安于被置于一個被想象與欣賞的客觀地位,不愿意扮演男性的同情者與撫慰者,用謊言來維持男性的自尊與威嚴。她獻身藝術,想用手中的畫筆來描繪現(xiàn)實與藝術之間的一道橋梁,但是她發(fā)現(xiàn)消極的躲避與推脫是難以完成這一任務的。只有在夫人死后,脫離了夫人的庇護,她才有機會與她身邊的男性正面交往,從而直接體會男性社會強加于女性身上的壓力,從而正視自己作為女性的體驗與情感,同時也了解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的拉姆齊先生的偉大之處:勇敢、自信、實際。可以說莉麗已經(jīng)與男性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和解,所以她才滿意地完成了她的畫。女畫家莉麗體現(xiàn)了伍爾夫“雙性同體”這一理想性格。
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伍爾夫這樣表達了她的“雙性同體”思想: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都有兩種力量,一種是男性的力量,一種是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腦子里男性勝過女性,在女人的腦子里女性勝過男性。最正常、最適合的情況是這兩種力量在一起和諧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時候,只有在這種融洽的時候,腦子才變得靈活而能充分運用所有的功能。也許一個純男性的腦子和一個純女性的腦子都一樣地不能創(chuàng)作。而半雌半雄的腦子是會起反響的,多孔的;它是能毫無隔膜地轉(zhuǎn)達情意的;它是天生能創(chuàng)造的、爐火純青而且完整的。莉麗是雌雄同體的代表,伍爾夫在賦予她女性的敏銳、直覺、矜持的同時,又展現(xiàn)了她男性原則突兀的一面。一開始莉麗身上的兩性原則并不和諧,這種不和諧表現(xiàn)為:首先,作為藝術家,莉麗明顯表現(xiàn)出男性的特征,她在創(chuàng)作中尊重色彩猶如拉姆齊先生尊重事實一樣,她認為篡改色彩是真誠的表現(xiàn),莉麗全神貫注地從事自己的繪畫藝術正如拉姆齊先生一心一意地投入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一樣。其次,在對拉姆齊夫人的評價上,莉麗也表現(xiàn)出自身兩種原則的不平衡和矛盾。一方面莉麗從內(nèi)心深處對拉姆齊夫人充滿著依戀,另一方面又對拉姆齊夫人不滿。她認為拉姆齊夫人對異性過于同情,而這種無限的同情對男性是沒有好處的,這樣做只會讓他們始終不健全;另外,她對拉姆齊夫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的事必躬親,為協(xié)調(diào)各種關系而焦慮重重、身心疲憊等做法,也持有異議。莉麗對拉姆齊夫人強調(diào)婚姻必要的觀點很不贊同,并且還十分抵觸,她甚至斷言,由于拉姆齊夫人做媒的另一對青年人的婚姻不會成功。總之,莉麗不但自己采取逃避來對待難以駕權(quán)的人際關系,而且對拉姆齊夫人的處事方式也持否定態(tài)度。最后,莉麗在拉姆齊先生身上看到了男性原則所具有的消極方面:心胸狹窄、自私、虛榮、專橫及視自我為中心。拉姆齊先生不斷地要求妻子贊揚他,也渴望其他人尊重他,認可他的智慧。在生活中,這令夫人十分疲憊,但拉姆齊夫人卻順從地時時處處讓其處于“生活的中心”。他的專橫還常表現(xiàn)在對事情過于理性的決斷上,總是叫嚷“有人又犯了錯”。莉麗對女性原則和男性原則的這種認識和反應一直持續(xù)到小說的第三部分。從根本上講,她的這些認識和反應來自于自身兩種原則的不平衡。因此,她四十歲了還未創(chuàng)作出有價值的作品。
隨著小說第三部分的展開,莉麗從次要角色上升為主要角色。可以這樣說,伍爾夫意在把莉麗這個雌雄同體——兩性原則尚不平衡的人物推向一個新的境界。十年后,拉姆齊先生和其他客人性格上的改變也強烈地振動了莉麗。拉姆齊先生沒有了往日的冷漠和專橫,他對莉麗表現(xiàn)出熱情、親切與耐心。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拉姆齊夫人的追憶和再審視,莉麗一方面肯定了拉姆齊夫人在與人交往中體現(xiàn)的關切、同情和愛心的價值,另一方面又發(fā)現(xiàn)了自己與拉姆齊夫人在精神上的共同追求:拉姆齊夫人試圖將生活中瞬間即逝的一刻變成永恒,而莉麗本人也在努力用色彩的形式將那一刻定格為永恒,她們都努力讓無序變得有序,使流動變得穩(wěn)定。莉麗在無盡的追憶中對拉姆齊夫人大加肯定和贊美,同時,她不僅能像拉姆齊夫人一樣真心給予拉姆齊先生所需要的同情,而且時刻惦記著與孩子們的燈塔之行。莉麗不再是過去那個只關心自己繪畫的藝術家,她已開始發(fā)自內(nèi)心地把自己與他人聯(lián)系起來,并意識到他們在精神上所具有的相似甚至共同之處。莉麗的頓悟決定了她繪畫的最后一筆,這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一筆便是在布滿綠色和藍色的畫面上橫貫一條線,這條線喻示著她領悟到生活中兩種對立原則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并能夠和諧統(tǒng)一。不僅如此,隨著對自身女性原則的發(fā)現(xiàn),莉麗身上的男性原則和女性原則也在融合:
她看了自己的畫布,一片朦朧。突然,她沖動起來,仿佛一瞬間看清了,于是在那兒,在畫的中央畫上了一道線,畫好了,完成了。她十分疲憊地放下筆,心里想:是的,我已達到了我所觀察中的境界。
三、結(jié)論
作為西方女性文學發(fā)展歷程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伍爾夫堅持男女應享有平等的權(quán)利,還特別強調(diào)女性必須徹底擺脫父權(quán)制思想觀念的束縛,消解男女兩性等級森嚴的二元對立,在不放棄兩性差異的同時,建立一種新型的兩性關系??v觀其一生,伍爾夫嘔心瀝血,從未放棄對這種和諧兩性關系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屋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2]馬艷輝.弗吉尼亞·伍爾夫女權(quán)主義思想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
[3]瞿世鏡.伍爾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4]瞿世鏡.到燈塔去[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5]甄艷華.伍爾夫創(chuàng)作思想形成軌跡略談[J].學術交流,2003,(8).
[6]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7]王建香.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女性主義詩學思想形態(tài)[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