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學家英格里斯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xù)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進行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發(fā)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情況,而不僅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蹦敲矗趺床拍芘囵B(yǎng)中學生良好的適應能力,使其煥發(fā)出應有的青春活力,開發(fā)其巨大的潛在能力呢?
一、要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強素質教育的決定
教育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而且,育人要重于教書。一千多年前,我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曾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钡欢螘r間以來,我們的教育卻主要只承擔起了“教書”、“授業(yè)”的責任,忽視了“育人”、“傳道”和“解惑”。我們的課堂教學被人戲稱為“四部曲”:首先是“趕鴨子”,把學生趕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鴨子”,給他們很多東西;再次是填完以后,到期終就是“考鴨子”;最后學生都變成了“板鴨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行,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相信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以培訓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日子已為時不遠。同時,隨著教育評價手段的多元化以及政治、地理、歷史開卷考試制度的實行,受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影響的教師們一方面越來越多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揚長避短的靈活心態(tài),讓學生自己明白“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天生我材必有用”等道理,讓學生自己釋放一部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營造一種讓學生“欲罷不能,欲止還續(xù)”的境地,學生在課堂上收到教師的“禮物”后還要去反復欣賞、玩味,也就是教師課堂教學中言雖盡,但意未斷,使學生的情感通道和認識通道全部暢通,教學效果能事半功倍。同時還應注重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嘗試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切實減少青少年因學習壓力所帶來的心理負擔。
二、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靈成長的培訓課程
俗話說得好:助人不如自助。教會學生自我調節(jié),以減少心理上的沖突,降低壓力、轉移對抗,達到心理平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中學階段所面臨的任務、個別差異,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輔導,促使學生心理素質妥善解決、心理潛能充分發(fā)揮和個性品質和諧發(fā)展,從而預防各類身心疾病,促進身心健康的發(fā)展。通過精心設計各種情節(jié),舉行有趣的體驗式活動,讓眾多的學生在體驗中透過自己對周圍人的態(tài)度,反射自己內在生命的歷程、價值觀、自我的需要,在笑聲中認識他人、認識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欣賞他人。筆者就曾嘗試過讓一位經(jīng)常欺負弱者的同學扮演弱者,活動前多次做好說服工作,使他盡量去體驗被人欺負的心理感受,事后他曾幾次找我表示以后決不做欺負他人的人?;顒幽苁箤W生在體驗中明白自己和他人都是最好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可以看清自己美麗的眼睛,欣賞自己美好的心靈,同時還能擦拭“臉上”的“灰塵”,更能把握未來的人生,糾正心靈的航標。
三、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它是促進師生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它要求教師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在師生交往觀中,通過學生評價教師、學生監(jiān)督教師等多種活動,從根本上打破長期固存的“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其真正認識到生活中教師是可以親近的;困難時是值得信賴的;無論何時他們都不是孤立無援的;樹立親和基礎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師新權威。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建立,不僅使中學生心理上有安全感、認同感,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過程,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繼續(xù)深入的保證。
四、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實踐證明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使父母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注意自己的教育、評價方式,懂得學習成績和分數(shù)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更需要的是一個人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xiàn)代的、科學的人才觀。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等方式,使家長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身體力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對人熱情坦誠,樂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并能在生活中做到:家庭成員敬老愛幼,和睦謙讓,應該說團結、祥和、溫馨的家庭氣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陰冷、緊張、惡劣的家庭氣氛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極大障礙。要正確冷靜地處理家庭中的矛盾沖突,相互諒解,忍讓克制,決不能任性和感情沖動,讓孩子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從而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chuàng)造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五、適當施以教育懲罰
社會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的確是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于是不少人把這當作一成不變的原則,以為適當懲罰教育學生就是排斥學生,就是教育的失敗,視懲罰為洪水猛獸,殊不知成功的教育并不等同于無原則地遷就學生。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學的奠基人夸美紐斯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的天性,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懲罰?!惫P者曾聽說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有個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竟在課堂上當著全班所有同學的面脫褲子,在期末考試的各科試卷中寫上不堪入目的話,學校紀律在該學生眼里已是蕩然無存,學校對其多次批評教育,并建議家長帶其去看心理醫(yī)生,家長聲稱無法可救,他自己則當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學??嘤诹x務教育階段不能勸其退學,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請家長給孩子換個環(huán)境,但遭其拒絕。這件事使不少教育工作者感到對這種特殊學生教育手段的蒼白和無力,切不可為了原諒、遷就某一個學生而損害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權利。無數(shù)事實告訴我們教育實施的懲罰是合理的,符合人性的、規(guī)則性的、報應性的懲罰,是蘊涵著師愛,能夠給予學生良好性刺激的懲罰,是建立在對學生尊重、信任、關心基礎上的懲罰,它有利于學生堅強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抵抗誘惑和戰(zhàn)勝誘惑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做個有責任感的人。
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要多方位、多渠道地進行。家庭是子女成長和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社會苛求、簡單粗暴、歧視譏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還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激起逆反心理。因此,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啟發(fā)、誘導、鼓勵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把自信、自控、責任感、創(chuàng)造性等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從小開始學習做人,才能使其成為具有健康心理,能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挑戰(zhàn)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