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學校文化主要通過典型的標志物與儀式得以體現(xiàn)。如,新四小校門左側(cè)是顧明遠教授題寫的校名“新源里第四小學”,校門右側(cè)是學校的追求也是育人目標——“這里走出幸福的人”。與校名遙相呼應的題詞“這里走出幸福的人”,彰顯了“幸?!笔切滤男≈匾暮诵膬r值觀之一。但是,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校園文化,新四小在保證教師對學校文化持較高認同態(tài)度的前提下,將學校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
一、通過課堂導入滲透學校文化
課堂實錄:
師:孩子們,前面幾節(jié)課我們一起去拼音王國認識了許多拼音寶寶,這節(jié)課老師想帶同學們一起去好孩子動物園,好不好?
生:好(齊聲)。
師:去好孩子動物園之前,我們得先去好孩子超市買點東西。來,我們一起看看好孩子超市都有些什么?
(師課件出示食物拼音,指名學生拼讀。)
生:肯德基……
師:好,我們趕快把它裝進購物袋里。
(師指名學生一一拼讀或全體一齊拼讀。目的是復習舊課。)
師:好的,東西買齊了。但是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去好孩子動物園,我們要來認識四個兄弟,他們說了,必須由他們帶路,我們才能順利地進入好孩子動物園。
(目的是引出四個“好兄弟”——音標ang eng ing ong,導入新課。)
這種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的方式很好地激發(fā)并保持了學生的興趣,尤其適合低年級學生心理。學生像在游玩中學習,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一種享受,這充分體現(xiàn)了“新四幸福觀”——“我自信,我感動;我感動,我享受;我享受,我幸福”。
課堂實錄:
師:Before the new lesson,let’s do the warm-up.Sing the song《The moment we get together》.
(教師領(lǐng)唱,學生跟著合唱,前后桌相互拍手致意)
歌詞:
The moment we get together,together,together.
The moment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y will be.
For your friends are my friends ,and my friends are your friends.
The moment we get together,the happy will be.
(大意:我們相聚,我們很快樂。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當我們聚在一起就有快樂。)
這樣的課堂設計,能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融入歡樂的氣氛,帶著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始學習,學生一定能感受到學習是件幸福快樂的事情?!斑@里走出幸福的人”,這樣的課堂是讓學生感受到幸福的課堂。
二、通過教學內(nèi)容體現(xiàn)學校文化
課堂實錄:
師:Where did you go this summer?
生:I went to Guangzhou.
師:You had a happy summer holiday. I went to Sichuan this summer.
(教師向?qū)W生展示了自己暑假時到四川參加支教的照片,介紹了一些關(guān)于災區(qū)學校重建的情況。)
“展示支教照片”這一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的選用,一方面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動地結(jié)合了所要學習的句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guān)心地震災區(qū)的災后重建工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關(guān)心國家、關(guān)心他人、富有愛心的人。
新四小的教師通常會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進行擴展和聯(lián)系,借此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學校文化的滲透。如一位語文教師在講授《我們民族小學》這一課時,結(jié)合這所邊疆小學的情況,與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學習情況進行對比,讓學生進行討論并說出自己的感想,學生們反映熱烈,紛紛表示對邊疆小學的同情,和對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有的學生還說長大了以后一定要去邊疆幫助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兒童。通過一點點聯(lián)系和拓展,不用說教灌輸,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過對真實情況的了解和對比,同學們自然而然地認識到在新四小的生活與學習是幸福的,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道德教育,又增加了學生對新四小的熱愛和幸福感。
三、采用獨特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學校文化
課堂實錄:
師:我們剛剛學習了口算乘法的方法,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個“智慧闖關(guān)”,看大家是否掌握了所學內(nèi)容。我們每縱列分為一組,比一比哪組算得又對又快。
第一關(guān),“比細心”,接龍回答問題。(過程略。)
第二關(guān),“比速度”,出示卡片,舉手搶答。(過程略。)第三關(guān),“學以致用”,在紙上寫自己的計算過程。(過程略。)
第四關(guān),“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來找出解決方案。(過程略。)
每一“關(guān)”的設置,都采用不同的回答方式,鍛煉了學生不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的特長都得到發(fā)揮,也使每個學生都有新的收獲,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的效果,又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比如,反應不夠快的同學,只要夠細心一樣可以為小組增加得分,這就使得學生之間能達到發(fā)展的平衡。
四、在課堂教學儀式中滲透學校文化
儀式是文化的載體, 儀式負載著特定文化的意義。課堂中學校文化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儀式彰顯出來的。上下課儀式是課堂教學中儀式的一種。
以前的中小學上課儀式是這樣的:師:上課。生:(起立)老師好!師:同學們好,請坐。而新四小上課的儀式是這樣的:師:上課。同學們好!生:(起立)老師您好!師:好,請坐。
原來上課的時候是老師宣布上課的口令,學生向老師問好后老師再回應。在新四小的儀式中,則是老師先問好學生再回應。這不僅僅是一個順序的改變,更體現(xiàn)了師生平等的態(tài)度,和教師對學生的一種關(guān)愛。而且教師的一句“同學們好”,要比“上課”更容易讓學生安靜下來并集中注意力。
上課的兩種不同儀式,體現(xiàn)了新四小師生平等互愛的文化內(nèi)涵。有時,同樣的儀式也體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意義與內(nèi)涵。
如舉手的兩種方式。說起舉手的兩種方式,一般人都會想到一個做法:如果你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就舉右手,不會回答就舉左手,老師看到你舉左手了就不會叫你。這樣的儀式的目的是做給別人看。而在新四小,舉手的兩種方式是這樣解釋的——如果你在認真聽講,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但不能肯定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正確,可以把手放在桌子上,舉得比較低;如果你肯定這個問題你會,你的答案一定正確。就可以把手舉得高高的。這種儀式的目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給自己做的。“我認真聽了努力思考了,就可以舉手,給自己一些信心,也給自己一次機會”,學生帶著這樣的意識,在課堂上就能有更積極的表現(xiàn)。
五、在教學的細節(jié)中滲透學校文化
課堂實錄: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出聲音讀一下課文《巨人的花園》。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幾分鐘后,聲音漸漸變小,最后,只剩下一名學生在認真地繼續(xù)讀自己的課文。這時,開始有人嘲笑那個學生。)
師:好,大家基本都讀完了。不過我要表揚××,因為你非常有勇氣!有的同學看到別人讀完了,不管自己是否讀完就隨大流了。這樣做對自己會有什么好處嗎?而××堅持自己把課文讀完,這是對自己負責任,所以老師要表揚你!
(受到老師表揚的那個同學,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自信滿滿地認真聽課了。)
通常情況下,教師會更加關(guān)注整體的教學進度而忽視個別學生的情況,那些存在著特殊情況的學生很可能會因游離于課堂之外而掉隊。但我所看到的這堂語文課卻不是這樣的,本著“讓每一個孩子都幸福成長”的理念,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和處理教學生成問題時都會盡力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表揚很可能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學校文化不是由誰的主觀意愿來建設的,不是提幾個口號就能發(fā)展的。只有學校文化真正地深入教師群體,融入到師生之中,學校文化才是真正地存在著。為了學校文化能夠更好地發(fā)展與建設,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更好的傳播與創(chuàng)生,必須在以校長為核心的教師群體中融入這一文化。對一所學校來說,只有教師群體對學校文化認同與接受了,才能促進學校文化的發(fā)展與完善,才能促進學校文化與課堂教學的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望京南湖公園小學)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