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本不是手段,也不是武器,但是愛確實可以影響人,而且影響力很大,所以你就會看見每當班主任寫總結或介紹經(jīng)驗的時候,都會大談特談師愛——愛能融化堅冰,愛能點石成金,于是師愛儼然成了一種武器,而且是常規(guī)武器。
其實到底什么是師愛,恐怕很多班主任并未認真想過;甭說師愛,就連“愛”這個詞,在很多人的心中含義也是朦朦朧朧的,怎么理解的都有。這與漢語“愛”一詞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有很大關系。請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先生在《哲學與人生》中的論述:
“愛”這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不同的寫法,以Philia、Eros、Agape三個字為代表,分別涉指三種不同的情懷。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應該Eros,其形容詞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譯為“情色”。
Eros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于本能的感性沖動及浪漫的情懷。它是人類與生俱有的。一個人有情愛的欲望是正常的,因為若沒有這種能力,兩性就不可能結合而且繁衍后代。Philia則是“友愛”,它和Philos是同一個字根。第三種愛叫做Agape,代表了“博愛”,也就是宗教里面所講的無私的愛。
在中文里“愛”這個字,往往顯得浮泛,因此需要特別標明是友愛、情愛、博愛,或者是親子之愛、夫妻之愛、家庭之愛、國家之愛等,借此加以分別。在希臘文中則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字,以避免讓“愛”這個字混淆了,因為愛有很多種,譬如:有些人為了愛,可以犧牲奉獻;有些人為了愛,執(zhí)著地要去殺人或自殺;也有些人為了愛,達成自我實現(xiàn)。
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于“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從互相欣賞與尊重開始,進而彼此砥礪,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換句話說,一個人在愛好智慧的時候,并不是一種Eros,好像男歡女愛一般,狂熱到不能靜止,也不是Agape那種泛愛一切、沒有任何差等的博愛,而是Philia,一種溫和而理性的友愛,使我們對于智慧采取比較正確的態(tài)度。
宗教里面喜歡強調博愛,譬如佛教有一句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边@即是博愛的意思。如果你對一個毫無關系的陌生人好,就叫做無緣大慈;相反的,對自己的兄弟、同學好,則叫做有緣小慈。舉例來說,當土耳其發(fā)生地震時,你捐錢給他們,這是無緣大慈,因為你完全不認識土耳其人,這樣做是出于一種宗教情懷。然而,如果你捐錢給“9·21”地震的南投災民,則是介于大慈和小慈之間,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島上,因此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有一種共同命運。
因為“愛”字在漢語中含義比較模糊、浮泛,所以我們就容易把什么都解釋成“愛”。在我國,尤其流行缺乏尊重的“愛”,所謂“打是疼,罵是愛,喜歡急了拿腳踹”。比如家長,誰不愛自己的孩子?但談到尊重,那可就難說了。包辦婚姻的家長,主觀上也是愛孩子的,但他們毫不尊重孩子的感情,愛與尊重脫節(jié)了。再說教師,缺乏尊重的愛在教師中也極普遍。因為我愛你,我是為你好,所以我訓你時,無論怎樣與事實不符,語言不雅,你都得接受;因為我愛你,所以只準我批評你,不準你挑我的毛病,你也甭管我態(tài)度如何,否則你就是沒良心,白眼狼;因為我愛你,所以我總是有理。你看,互相尊重沒有了,平等的師生關系沒有了,只剩下教師的“愛”飛流直下,砸在學生的頭上。愛成了進攻性武器,成了教師免遭學生反駁的溫柔的盾牌,成了阻礙教師反思和進步的羈絆。有的教師一貫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學生,他的辯解就是:“我這是為學生好!”一句話擋住了所有的批評。但此話不通。您愛學生,不等于您的言行沒有失誤。再說,一個真正愛學生的老師,必然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必然對自己的失誤十分敏感和內疚,而且會盡快改正。若一味固執(zhí)己見,那恐怕只能說明一個人的愛不夠純凈,含著雜質,也就是說,你與其說愛學生,不如說更愛自己。這種愛,我們可以稱之為居高臨下的愛,強加于人的愛。
還有些教師和班主任有意無意地把愛看成一種投資,付出愛就要求回報,而且要求很高的回報率。比如某位老師某日下午把學生領到多媒體教室看動畫片,看了好長時間,晚上布置的作業(yè)比平日少得多,她就以為這是對學生的“愛”,學生該感激不盡,加倍回報的。結果卻出乎意料,有的學生連這么點作業(yè)也沒做。老師大怒:“氣死我了!這幫學生真是不領情?!比欢淮蚵?,原來這幾位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同學并非初犯,也就是說,他們的學習習慣有問題。一種不良習慣能通過老師的一次“示愛”就改正過來嗎?這位老師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她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此事與其說是學生不領情,不如說是教師對學生“回報”的期望脫離實際了,把“愛”的作用估計太高了。我們可以稱這種愛為投資型的愛。
還有很多校長教師以為師愛能解決一切問題,成了一種迷信。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想用一顆真心來挽回農(nóng)村學生的玩心
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學生變得越來越不懂事了。以前我的老師常對我說:我們農(nóng)村的孩子早當家,比城市孩子要懂事早,也有志向??扇缃竦拇蠖鄶?shù)農(nóng)村學生,家長都不在身邊,家庭教育早出現(xiàn)了問題。他們不懂事,也沒有上進心,還貪玩。這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一個難題。老師再有“真心”,也難改農(nóng)村學生的現(xiàn)狀,更別說改變整個農(nóng)村教育的現(xiàn)狀了。(孤村教師)
對此,我做了如下評論:
“想用一顆真心來挽回農(nóng)村學生的玩心?!?此句有語病,姑且用之)
請問孤村老師,細想過這句話嗎?
孩子的家長對孩子恐怕都有“真心”吧?為什么“挽”不回孩子的“玩心”?
為什么家長用“真心”挽不回的東西,教師一出手,用同樣的武器,就應該解決問題呢?道理何在?機制何在?
“真心”是人人都可能有的。如果“真心”就能解決問題,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還有什么用處呢?有“真心”不就夠了嗎?
這樣想下去,恐怕只能得出結論:解決孩子貪玩問題,光有“真心”是絕對不夠的,“用真心挽回玩心”,只不過是教師一廂情愿的幻想而已。
“玩心”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不能籠統(tǒng)否定,所以關鍵并不是教師有沒有“真心”,而是有沒有教育智慧。
“真心”代替不了智慧。
(選自2007年6月11日《班主任論壇》)
可惜,這樣想事的校長、班主任還不少,他們竟然一廂情愿地以為,只要我愛學生,使勁愛,不斷加溫地愛,學生就都能變成我希望的那樣。天下哪有這樣方便的事情!這樣想,太缺乏科學精神了。
如果我們科學地、實事求是地思考問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問題是用師愛能夠解決的。有些問題師愛只能為解決問題打個基礎,創(chuàng)造一種心理氛圍。還有一些問題則是師愛解決不了的,必須采用其他教育方式。
我們可以從個案角度談談師愛的作用。
學生中出現(xiàn)的個案問題,可以分成品德型、認知型、心理型、習慣型幾個類別。哪種類型的問題用師愛的方式可以解決呢?據(jù)我的經(jīng)驗,只有心理型中的“情感性”問題可以用師愛解決,其他都不行。如果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等原因,嚴重缺乏關愛,同時他并沒有品德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也沒有很大偏差,也沒有嚴重的不良習慣,只是比較單純的情感問題,這才可以通過師愛加以解決?,F(xiàn)實生活中這種例子并不多。有些學生品德有問題,價值觀扭曲,師愛只能使他比較容易聽進班主任的話,并不能保證他改變價值觀。比如很多偷東西的學生,教師采用“愛”的辦法是不會使他們收手的,你感動不了他。這種例子很多。認知型的問題更是師愛解決不了的。一個學生在某件事上不明白(比如他不懂為什么中國人非要用這么大力氣學英語,自己將來也用不到),則班主任無論怎樣“愛”他,也不能把他“愛”明白。認知問題顯然需要用認知手段來解決。至于不良習慣,則要調動多種手段,靠耐心的行為矯治來解決,師愛并不能直接改變這個習慣。比如學生不注意聽講,班主任就向他示愛,他大受感動,于是上課控制自己,比較注意聽講了,班主任就誤以為問題解決了,愛的力量果然偉大。結果沒過兩天,學生舊病復發(fā),教師就失望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這說明愛的作用只有這么大,愛的作用發(fā)揮完了,學生本人的習慣就又頑強地恢復了??梢姽庥袗鄄荒芙鉀Q這個問題。
在我們通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似乎總是希望愛盡可能張揚、外顯、狂熱,而不分青紅皂白、不考慮它究竟是哪一種愛。什么是“師愛”,我們也沒搞清楚。好像只要教師流下眼淚,學生痛哭流涕,或者師生哭作一團,就是愛了。
其實師愛是一種職業(yè)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師愛應該是理智的、溫和的、廣博的、無私的。按照這種標準,我們很多班主任所宣揚的對學生的愛就太情緒化、太私人化、太功利化了。
總的說來,師愛也是一種“隱形武器”,最好讓它靜悄悄地、潤物無聲地發(fā)揮作用。小愛多彩,大愛無痕。如今很多班主任的師愛像是愛的表演,我看這是一種浮躁。
愛是藝術,接受愛也是藝術。兩者都需要學習。人們常常不善于愛別人,也常常不善于接受別人的愛。我曾在學生的一篇作文中看到這樣一件事:他爸爸自己忘了過生日而他媽媽卻記得,晚上下班媽媽興沖沖地買回一盒生日蛋糕。他爸爸見了,不但不表示感謝,反而埋怨他媽媽不會過日子。媽媽于是大怒,把蛋糕摔在地上,奶油四濺。兩人大吵起來,直到鄰居來了才勸住。這位丈夫不善于接受妻子的愛,把好端端的生日弄得如此狼藉。其實教師也有這類事情。過年了,學生滿懷愛心送老師一張賀卡。老師接過來看都不看,往辦公桌上一扔,板著面孔道:“給我這玩意兒有什么用?你考個好分數(shù)比什么都強!”多么掃興!難道學生對老師的愛都必須總換成考分,老師才能接受嗎?家長和教師尚且常常不善于接受別人的愛,學生缺乏這種修養(yǎng)就更不難理解了。因此,教師遇到學生不接受師愛的情況,萬不可斥責學生不知好歹,不識抬舉,也不必寒心灰心,應該耐心地加以解釋。若學生還不明白,就要等待,允許學生慢慢學會。
有一次一個學生上課看連環(huán)畫,我去制止他,他竟白了我一眼,說:“我又沒影響別人!”我笑了,小聲對他說:“是啊,你確實沒影響別人,那我為什么要管你呢?你想想?!彼谀莾喊l(fā)愣。我湊到他耳邊說:“因為你影響了你自己呀!我是希望你多學點東西?!彼谋砬闉橹蛔?。這類事情我遇到過多次。我們一定要通過這類具體的事情,教會學生與人溝通,培養(yǎng)他們接受愛的能力,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
準確地領會師愛,恰當?shù)乇磉_師愛,相信師愛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師專業(yè)人員的眼睛看待師愛,而不是盲目跟著電視節(jié)目里愛的囈語起舞,這就對了。
思考與實踐:
請結合一兩個案例,實事求是地談談您對師愛的看法。
(責 編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