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什么樣的學生最吃力?是那些缺乏學習方法的學生嗎?非也。我的教育經(jīng)驗告訴我,那些喪失學習動力的學生才是真正讓教師頭疼的。他如果想學,哪怕接受得再慢,我總可以一點點教會他;他如果根本不想學,即使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也不會學到任何東西。
今天,班主任面臨空前危機。一方面,幾乎每所學校都缺少優(yōu)秀的班主任;另一方面,眾多教師對班主任避之不及。近年來,各地的班主任培訓掀起一輪又一輪的高潮,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這是什么緣故?有人認為,當今班主任培訓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方法問題,而是動力問題。我深以為然。
什么是班主任的動力問題?比如:我為什么要做教師?我為什么要做班主任?我為什么要做一個努力的班主任?我為什么要把我的生命投入到班級管理中?這是我們首先要替班主任們考慮的。解決了動力問題,方法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
新近出臺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給班主任們帶來了福音。第四章“待遇與權利”的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對班主任工作量的計算方法和績效工資的傾斜作了明文規(guī)定。如果班主任成為受人羨慕、人人向往的工作,班主任群體的整體水平勢必有大的提高。然而,要真正解決班主任的動力問題,終究還得從教師的內心世界去著手。就好像讓學生愛上學習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從學習中獲得快樂體驗而不是給予外部的獎懲一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真正持久的動力來自于教師的精神生活。當教師積極構筑自身的精神世界,使得自己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時,班主任所遭遇的信任危機、方法危機等就會無聲地消失。
那么,如何構筑教師的精神世界?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博士的觀點也許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啟發(fā),他認為教師的精神生活至少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自主、自覺地迎接職業(yè)和人生的挑戰(zhàn)
現(xiàn)在畢業(yè)生選擇做教師,很少因為它是一項高尚的職業(yè),只是因為必須要找到一個可以謀生的飯碗。雖然,由于面向的對象是未成年人,教師相對于其他職業(yè)而言,對個人的道德要求較高。但是,在第25個教師節(jié)來臨的時候,我們注意到有一種聲音越來越被認同:教師是靠出售知識來賺取薪水,而不是靠出售道德來賺取薪水。我們以往對教師的個人道德要求過高、不切實際,因為教師不可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當教師脫去高尚的外衣,還原為一個普通的工薪族人時,其“經(jīng)濟人”“社會人”的特征就會更加真實地顯現(xiàn)出來。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行業(yè)的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那些外企的白領,待遇雖然較高,工作的壓力以及由此產生的進取動力卻也十分強勁。我有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長,經(jīng)常要加班,有時雙休日也不得休息,還要經(jīng)常出差。他曾向我抱怨待遇的不公以及人事的矛盾,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和進修。在上海的地鐵里,我時??梢钥匆娤袼粯映塑嚂r埋頭讀書的青年,只是很可惜,他們當中幾乎沒有教師。教師的學習狀態(tài)相對于教師的個人道德來說,更應當成為一個大家關注的問題。教師必須具備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這是教師的職業(yè)規(guī)范所決定的,不容置疑。
我們選擇做教師,就必須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自己作一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教師?我要在這個職業(yè)中達到怎樣的高度?我剛剛走上講臺的時候,就在心里對自己立下了一個誓言:絕不做一名平庸的教書匠,一定要在教師崗位上作出一番成就。雖然相對于一些同事來說,我并沒有過人的教師天賦,但是我用自己的勤勉和執(zhí)著,最終比他們走得更高、更遠。
“人生為一大事來”,教師要把自己的職業(yè)作為一生的大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這個職業(yè)的生存環(huán)境多么糟糕,總有一些人能夠出類拔萃。這樣的人,也許個人道德并不一定多么高尚,但是其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一定是超乎尋常的。不拘泥于現(xiàn)狀,不怨天尤人,而是充滿理想、充滿抱負,始終向著一個遙遠的目標堅定進發(fā),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二、對學生以及教育事業(yè)充滿敏感而細膩的愛
我所見過的那些優(yōu)秀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對自己的工作異常投入。我向同事推薦一位美國優(yōu)秀教師雷夫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位教師閱讀之后問我:“成為一名優(yōu)秀老師這么辛苦,哪里還有自己的生活呢?”我回答說:“這要看你自己怎么看了。西方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人生活是為了工作,有人工作是為了生活。雷夫老師生活就是為了教書,對他而言,教書就是生活,而且,他非常喜歡、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你覺得痛苦的事情,他覺得是快樂。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用輕松的方式享受生活,工作就是工作,下班之后,學生的一切與我無關。但是,如果這樣還想兼得職業(yè)的成功,那絕無可能?!?/p>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激情的。激情燃燒的時候,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沒有激情的時候,一切都是無趣的。喪失激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它不僅僅帶來工作上的障礙,更會成為人生道路上的巨大陷阱,我們的整個人生都會變得灰暗。
就我的感覺而言,教師這個職業(yè)應當是不容易產生倦怠和厭倦的,因為我們是在和年輕純真的靈魂打交道。教育是師生雙向激發(fā)的生命運動,在與學生的相互影響中,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教師也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當我們將學生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東西激發(fā)出來的時候,我們自己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東西也會被激發(fā)出來。此時,如果讓我們遠離教育,遠離學生,反而會生出一種失落感。
愛身邊的人,愛我們的學生,愛教師這門職業(yè),愛生活。有一顆感恩的心,即便遇到不如意,也安慰自己:感謝上蒼,我并沒有失去什么,事情也還沒有變得很糟。我們不快樂,并不是因為我們遇到了不快樂的事,而是因為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快樂。我剛剛參加工作,就接手一個亂班,最終班級一盤散沙,我這個班主任也被中途撤職。這件事當時對我的打擊很大。但是十年之后,我回想起那段經(jīng)歷,卻非常慶幸,我正確地面對挫折,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的磨煉,并由此產生強大的反思動力,那段經(jīng)歷最終成為我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積淀豐厚、廣博的文化底蘊
一位社會學家說,當今社會只有變化才是不變的,只有不確定才是確定的。在信息時代,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已經(jīng)遠遠超過我們的涉獵范圍。依靠一支粉筆、一本教參從容教書的年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更何況,20多年前的那批教師,真正給學生帶來巨大影響、讓學生終身難忘的,都不是那些只會照本宣科的人,而是知識淵博、身懷絕技的學者。一項網(wǎng)絡調查顯示,學生非常不喜歡那些只會講書本知識的教師,而是渴望教師多講一些課本之外的內容。我的一位朋友說,他讀大學時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詩經(jīng)》,起因只是他選修的一門中華文化課的教師把《詩經(jīng)》講得深入淺出,意趣無窮。由此,他深深地意識到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與文化水準對學生的影響。
我平時經(jīng)常讀的,往往不是教育類書籍,而是歷史、散文、小說、哲學乃至各種人物傳記。有一段時間,我身體不好,常常去醫(yī)院,于是對醫(yī)學方面的書產生興趣,讀了許多這方面的書籍和文章。由此發(fā)現(xiàn)醫(yī)生和教師有很多共同點,有感而發(fā),寫了好幾萬字的《醫(yī)學與教育》的系列文章。世界上的真理往往是簡單的,而各行各業(yè)的道理又都是相通的。那些在一個職業(yè)當中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往往能夠使另一個職業(yè)中的困頓人士茅塞頓開,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更何況,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教師必須不斷思考人性的問題、人生的問題。這些問題,只要在涉及生命的書籍文章中都會有所體現(xiàn)。一本好書、一場好的電影、一場精彩的演出,常常會給我們帶來人性的思考與生活的感悟,在這種思考和感悟中,我們的人生境界會得到提升,我們的教育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功夫在詩外,這是古人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真知灼見。今天,當我們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遇到問題和困難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們以為他們缺少的是方法,殊不知,方法的缺失只是表面,人生境界的欠缺才是根本。而要真正讓老師走出困境,僅僅依靠技術層面的努力是不行的,更要從價值層面深究原因。一位工作十幾年的教師回憶他剛剛工作時的情景,會覺得很“青澀”,如果再經(jīng)歷那樣的場景,他會處理得更合理。是因為教師掌握了更多的方法,還是因為他有了更多的人生閱歷,人生境界得到了升華?答案不言自明。
四、對教育智慧保持熱愛與追求
我在寫出《班主任兵法》之后,許多人都向我討教一些管理班級的辦法。我在給出一些建議之時,也不忘提醒他們,這些辦法在我實施的時候有效,但他們用了不一定成功,必須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青年班主任常常會犯兩個錯誤:“掩耳盜鈴”與“刻舟求劍”。所謂“掩耳盜鈴”,就是教師不作研究,不深入了解學生,僅憑自己的主觀思維來作出判斷,他沒有見到和聽到的,他所不理解、沒想到的事情,就以為沒發(fā)生,而他不知道的事情又太多太多。所謂“刻舟求劍”,就是看到別人的方法很成功,于是生搬硬套,拿來主義,絲毫不動腦筋思考,也不作任何調整,殊不知兩艘船的位置相差又何止“十萬八千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某一教育真理,用在這種情況下是正確的,而用在另一種情況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種情況下甚至是荒謬的。因此,成功的班主任需要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不僅僅是一些方法,更是一種靈感。李鎮(zhèn)西老師將教育智慧理解為機智與個性,所謂機智,是一種瞬間的火花,而個性,則是這種火花得以產生的土壤。歸根結底,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性情修養(yǎng),就很難產生像樣的教育智慧。
對教育智慧的追求和熱愛源自于一種精益求精的生活和工作態(tài)度。在經(jīng)歷了一件事情之后,習慣性地追問自己:這件事情處理得圓滿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有,又該怎么做?經(jīng)過無數(shù)次這樣的反思與改進,教育智慧便會逐漸融入教師的個性之中,成為其個體品質的一部分。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