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程序正義的理念在司法制度中可謂源遠流長,而我國重實體輕程序的做法與此基本原則背道而馳。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對程序正義的不同態(tài)度,或許可以得出我國重實體輕程序的原因。但是,程序正義的內涵及其獨立的價值,都彰顯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在真正意義上遵循程序正義原則,勢在必行。
關鍵詞 程序正義 實體正義 淵源 價值
中圖分類號:DF82 文獻標識碼:A
令世界嘩然的辛普森殺妻案,最終卻以刑事判決的無罪釋放結束。美國人說:“辛普森殺害妻子的鮮血上帝都看見了,但法律沒看見,所以辛普森無罪?!睙o獨有偶。在中國大地上,也出現了這樣一起案件——沈陽劉涌案。2002年4月17日,劉涌被遼寧省鐵嶺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罪、故障傷害罪、非法經營罪、故意毀壞財物罪、行賄罪、妨礙公務罪、非法持有槍支罪等多項罪名一審判處死刑。1年零4個月后的2003年8月15日,由于關鍵證據是刑訊逼供所得,劉涌被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以近乎相同的罪名改判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在劉涌還沒來得及好好慶祝自己脫離險境時,最高法院已經在民眾和輿論的壓力下,提審此案,并最終宣判:劉涌被判死刑。立即執(zhí)行。
對某一個程序原則的適用與否竟然會引起截然相反的審判結果,程序正義的價值究竟在何處呢?
一、程序正義的歷史淵源
“正義”(justice)一詞的使用由來已久。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中,主要用來評價人的行為。正義理論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作為一中特殊的美德而被理解的——其又分為分配的正義和矯正的正義,這種正義的美德,同其他每一種美德一樣,從思想目的論框架中獲得其意義,將其與符合人類理解的善相聯系在一起。然而,在近現代西方思想家那里,“正義”的概念越來越多的被專門用作評價社會制度的一種道德標準,被看做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
程序正義有兩個古老的原則,即“任何人都不應當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和“當事人有陳述和被傾聽的權利”。程序正義應包括下列幾個因素:
1 參與?!皡⑴c”顯然是程序正義的一個重要因素。被裁判者必須充分參與,影響裁判結論。蘇格拉底曾說過,在審判危害國家的違法行為時,應當由人民參與:如果不準許人民參與判決,倘一人犯錯誤,就是整個國家的錯誤。人們就可以合情合理的抱怨……在私人訴訟中。也應盡可能“讓所有的人參與,因為沒有參與司法的人易于想象他全然沒有參與國家管理”。首先,當事人應當被法庭允許提出自己的觀點、證據,而不應當遇到任何困難。其次,對不利于自己的觀點、證據。當事人有權反駁或交叉詢問。再次,實踐證明,當事人本人代理比律師代理對結論更為滿意。如果人們被允許參與決定。他們就會覺得受到了比較公正的對待。這都表明了程序正義中訴訟者個人參與的重要性。
2 中立?!爸辛ⅰ笔浅绦蛘x的一個熟悉的因素。但這一因素被單列出來并且重點放在了對決策者中立性或者程序的主觀看法。所以“中立包括誠實、公正的評價和決策過程中運用事實而非個人意見”,即中立就是任何法官與案件、案件的當事人沒有任何利益牽連:而且法官還要不能對案件當事人產生偏見或者偏袒,還不能對案件產生先入為主的預斷。
曾有下列評論:“由于人們通常都無法了解正確的結果是什么,因此他們著眼于證據,保證程序是公正、正義的。我們已經說過,當不清楚什么是正確結果時,人們關注程序正義。同樣,當不清楚什么是恰當的結果時,人們重視中立。”
3 對等。包括機會、對抗手段以及形式上的對等。即正義就是保護弱勢的一方。在訴訟中,傾向弱者是保證對等性下的公平性的重要原則。他指出,越是弱者越應該給他一定的特權,越是強者就應該附加一定的義務,讓過于強大的強者與過于弱小的弱者在一個天平上對話。如果沒有一個理性的平等的對話機會。怎么才能公平呢?
4 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研究表明,受到禮貌對待。獲得尊嚴,并且權利和地位在社會中受到別人的尊重都會加強公平的感覺。
5 司法理性。做出裁判時必須拿出充分的理由來。沒有理性的司法就像沒有了理性的人,會喪失最基本的說理能力。這其中包含了四個要素:
(1)必須有冷靜的從容不迫的審判環(huán)境,冷靜的從容不迫的審判環(huán)境絕對不能受到外界的強大的壓力或者阻撓,否則,理性原則就不存在。
(2)司法判決的基礎不應該來自于庭審之外或之前,否則理性原則同樣不復存在。司法改革最關鍵問題是培育法官的基本文化——當庭產生判決結論的文化。
(3)要有一個冷靜的、從容的評議的機會。要有對法庭審判中出現的證據、事實、觀點、主張、辯論、焦點、進行一個歸納總結的過程。
(4)判決要說理。公眾對于判決結論有著極大的期待。法官要講一講審理過程中考慮的相關因素,以及結論是怎樣做出的。
6 及時性。英國古代有句諺語“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一個判決過于遲延的產生,必然導致利害各方長期處于利益不確定的狀態(tài)。非正義實際上有兩種:一是實體上不公,即合法權利被剝奪。二是司法機關不管不問,沒有一個終結的結論。這樣的審判同樣是非正義的。因為它體現了司法機關對個人的深深的漠視、冷淡和不關注。所以說遲來的實體正義導致一種后果——程序上的非正義。當然也不是越快越好。及時性原則是兩個極端的中間狀態(tài),過快將導致參與不充分,辯護權被剝奪,把有關的程序給壓縮;同時。還將導致法官不中立。
7 終結性。任何一個司法審判,不管刑事和民事,都要有個終結的結論。而不能不產生結論。案件長期不產生終極的結論。意味著這個案件的審判喪失了最基本的存在價值。而且,任何程序的結論一旦產生不能輕易的推倒重來。輕易的發(fā)出再審是對程序終結性的否定,也是對程序公平的否定。
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程序正義在訴訟活動中的重要性,是因為我國長期以來。立法上的重實體輕程序現象已經相當突出。
二、兩大法系對程序正義的不同看法
在英美法系國家,有強調“自然正義”或“正當程序”的法律傳統(tǒng),認為“堅持程序保障并非只具有技術性意義。程序的公正與合法是自由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因此,違反程序的行為就被認為是違反了文明社會的核心、良心和靈魂,從而對自由與人權構成威脅。于是,法官在解決糾紛時最先想到的是程序規(guī)則而非實體法,如果違反最低限度的程序標準,法官所做的裁判就會失去法律效力,他也可能會同時喪失裁判者的資格。因此,在辛普森案件中,由于關鍵證據的取得違反了基本的取證程序規(guī)則。導致了關鍵證據的失效;而辛普森本人也因此逃脫了懲罰。
然而,在大陸法系國家,自古以來就注重實體法以及實體正義,他們相信理性的演繹和推理,認為經驗是不可靠的;表現在法律上,大陸法系國家主張制定法典,司法審判時以法條為依據,程序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大大降低了。同時,同態(tài)復仇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認為程序只有手段性的作用,不存獨立的內在價值,因此,違反程序但彰顯了實體正義的行為是得到社會的肯定的。在劉涌案中,民眾和媒體都認為,像“劉涌這樣一個做盡了壞事的人不被判死刑。死刑給誰用”?盡管很多法學家呼吁程序正義,但是最終司法依然向民意作出了妥協(xié)。
或許是由于我們在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同時,欠缺西方法制中人文精神所滋養(yǎng)的文化基礎。導致了中國法治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悖論。劉涌案中司法在向民意妥協(xié)的同時也凸顯出其自身的困境。而此種困境的根源,在于法的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程序正義的價值
著名法理學家羅伯特·薩默斯系統(tǒng)論證了法律程序的獨立價值標準問題,他認為,“程序價值”和“好結果效能”的關系是:“程序價值”不依附于“好結果效能”而獨立存在:“程序價值”與“好結果效能”在很多情況下具有和諧一致性,但有時候會發(fā)生沖突。因此,程序正義并不總是和實體正義保持一致。它在一定限度內可以高于實體正義。為了法治或法律的權威,我們應當在一定限度內允許法律背離實體正義。在法治的要求下,某些實體正義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是允許妥協(xié),甚至可能是必須進行犧牲的。它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某些表現為具體正義的實體正義可以被犧牲。個案中的具體正義與抽象正義難免有沖突,為了維護既定規(guī)則的普遍性和一致性,某些個案中的具體正義可以被妥協(xié)、犧牲。另外。當兩種適相矛盾的利益要求我們從中作出選擇的時候,總是要犧牲其中的較小的利益。但這種較小的利益也具有實體正義的性質。
第二,某些表現為實體正義的實體正義可以被放棄。這是指作為訴訟過程的結果或目標的某些實體正義不能得以實現。比如,判決結果可能使有正當理由的當事人一方敗訴,有罪的人被判無罪。因“不告不理”、“訴訟時效”原因而不能使受損害的一方得到法律救濟。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無法受到法律的調整,法律對于某種惡行的處罰顯得過于寬容無力等@,“辛普森案”就屬于此類情況。
程序正義不僅使程序在時間和金錢上都更沉重了,而且還可能會與實體正義相悖。但程序正義有其存在的價值:
(一)程序正艾優(yōu)于實體正義。
第一,實體正義難以實現。羅爾斯的《正義論》提到正義的對象或主體是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中每個人的正義觀是因人而已的,要想實現每個人的正義觀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說實體正義是很難實現的。相反,程序正義卻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程序正義更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也就越加重要。
第二,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發(fā)生沖突時。我們選擇程序正義。這是因為,法律的一個重要作用,即預測作用,人們根據與現制定的規(guī)則來判斷自己或者他人行為的后果。按照這種規(guī)則所得的結果,人們是可以接受的。雖然個體的實體正義被犧牲,但是社會的整體正義被保存下來。然而,若選擇實體正義,那么可能會發(fā)生一種極端的情況,在證據收集中,執(zhí)法者為了獲得正義的材料,不顧程序正義,忽視當事人的權利,導致刑訊逼供,可能會造成冤假錯案。如“余祥林殺妻案”、“聶樹斌案”等。
(二)程序正義的獨立價值。
邊沁認為,程序法的目的是產生精確地結論,精確地結論意味著法律對案件的事實予以正確適用。同時實現了隱藏在實體法中的社會價值。對邊沁來說。法律程序只具有工具價值,而沒有獨立的內在價值。然而,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強調程序本身的內在價值。
1 “看得見的公正才是公正?!背绦蛘x是看得見的正義。正如上文所說,人們的正義觀是多樣的、變化著的,很難具體實現。但是。擴大民眾參與司法的機會,保障諸利益相關者的自由等程序性的權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源于遵循了公眾所認可的正當性原則的結果,是可以被公眾所接受的。這也是司法民主的要求所在。
2 程序正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實體正義。由于實體正義是難以界定的,因此,我們可以用程序正義來實現實體正義。當實體正義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或者實體法之間發(fā)生沖突時,程序正義可以提供給人們選擇實體正義的標準。第一,實體正義的內容是空白時,程序正義可起到補充的作用。第二,實體正義存在不合理時,程序正義可起到矯正的作用。第三,法院在審理時對證據的選擇出現不確定因素或裁判者沒有堅持“中立”時,程序正義可起到消除這些因索的作用。
四、結語
程序正義的內涵和價值不斷發(fā)展,就如孫笑俠先生所說“正如公正是一個歷史范疇一樣。程序公正的要義也是歷史的范疇,他們也在不斷發(fā)展和進步過程中?!比藗儜⒆阌谥袊乃痉ìF實。具體的、歷史的遵循并發(fā)展程序正義原則。堅持程序正義的原則并不僅僅要求法官象機器人一樣遵循既定的規(guī)則辦事,而且要求法官在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沖突時,找到兩者妥協(xié)、平衡的辦法,以實現法治的目的。
注釋:
①何懷宏,公平的正義,山東人民出版社,濟南,2002年1月版,第16頁,
②埃爾曼著,賀衛(wèi)方、高鴻鈞譯,比較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版,第155頁,
③振宇,程序正義——不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新閱讀,2004年5月,中旬刊,
④宋冰編,程序、正義與現代化——外國法學家在華演講錄,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77頁,
⑤⑥陳瑞華,關于程序正義的若干理論,浙江大學演講錄,2003年8月,
⑦薛力、王奉民,略論中西刑事法律文化的若干差異——“余祥林案”與“辛普淼案”的對比和啟示,企業(yè)家天地,2007年6月,
⑧孫笑俠,法的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浙江大學學報,1999年10月,
⑨王寶寧,從許霆案看程序正義的缺失,新余高專學報,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