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任務型教學是從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提出來的,且是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任務型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很多轉(zhuǎn)變。本文通過分析實施任務型教學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主要論述了英語教師在任務型課堂教學中的多維角色。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 英語教師 教師角色
在以往的“滿堂灌”和“填鴨式”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充當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控制者,知識的仲裁者,課堂上的權威者。他們不重視為學生創(chuàng)造、提供語言運用的條件和機會,因此學生難以形成真正的語言交際能力。故出現(xiàn)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及普遍患有“聾啞病”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他們畢業(yè)后無法活用英語進行交流,不能適應工作需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語言及語言習得認識的不斷加深,不同的語言教學方法不斷涌現(xiàn),英語教師在相應的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也不斷變化。本文主要論述英語教師在任務型課堂教學中所充當?shù)慕巧?/p>
一、任務型教學
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笔裁词恰叭蝿招汀钡慕虒W途徑呢?任務型教學是從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提出來的,是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它是交際框架下的一種英語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一個完整的任務分為前任務、任務環(huán)和后任務三個階段,其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在課堂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強調(diào)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性和合作性,強調(diào)“做中學”、“用語言做事”,是能體現(xiàn)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
作為一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助于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在這個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生能在寬松的氣氛中展示他們的最佳能力,評價他們自己的成果,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并促進語言交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二、實施任務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過于重視語言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yǎng),已不再適應時代需要。任務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并構成一個有梯度的連續(xù)系列,使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jié)論,從而使教學目標隨著“任務”不斷深化,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越來越自動化和自主化。那么教師應怎么做才能達到滿足任務型教學的要求呢?
1.更新教學理念
任務型教學要求教師改變觀念,須立足于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從培養(yǎng)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角度設計出各種任務活動。為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和評價觀。
2.提高基本素質(zhì)
任務型教學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他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各種真實的活動,從而培養(yǎng)其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這無疑對教師的英語水平、文化素質(zhì)、教學技能和語言教學理論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說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zhì)。
3.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要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多誘導、多鼓勵,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語法錯誤,適當糾正錯誤。更要善于鼓勵和表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以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和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培養(yǎng)各種技能
除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所應具備的教學技巧,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教師還至少應培養(yǎng)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1)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必須學會善于與學生和諧相處的能力。能與學生交流信息、交換意見,溝通感情并達成共識,能做學生的朋友。
(2)任務設計能力
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和關鍵。任務的設計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選定任務后,還應當在每個實施階段精心設計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完成任務,以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3)較強的應變能力
課堂上學生根據(jù)任務的需要海闊天空地去談、去說,他們在課上提出的問題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因此教師除了備好課以外,還應提高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
(4)反思性教學研究能力
教師首先必須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了解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產(chǎn)生改變教學現(xiàn)狀的強烈欲望。另外,教師必須具有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較為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并清楚自己在進行設計和課堂任務的事實中存在哪些問題及其原因,最終實現(xiàn)教學改革。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個方面之外,教師還必須注意拓寬知識面,不斷提高組織教學的能力和自我調(diào)控的能力。
三、教師在任務型教學中的角色
一種教學模式的改變意味著教師作用的轉(zhuǎn)變,任務型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作用是多維的,綜合起來應扮演好以下角色:
1.中介聯(lián)系者
教師在任務型教學中,通過對任務的選擇、組織和實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語言的興趣,并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
2.任務的創(chuàng)設者和組織者
根據(jù)本班的實際情況,教師設計出有自己特色的任務型教學案例。教師要在課前仔細地研究教材,根據(jù)每篇課文的特點設計各種各樣、深淺不一、生動有趣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還可促使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探索新知識,積極組織學生參與任務活動,創(chuàng)造輕松和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激勵任務活動進行和促進學生競爭、合作、協(xié)商。
3.教學內(nèi)容的協(xié)商者
在任務型教學中,課堂的進展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緊密合作。如果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任務不感興趣或不愿做,就有必要進行師生協(xié)商,更換任務或讓學生意識到任務的意義所在而繼續(xù)完成。
4.實施任務的指導者
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碰到大量的問題,由于外語水平的局限,他們無法獨立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教師應該擔當起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可以通過將正確的句子重復數(shù)遍的方式來糾正其錯誤,還可以通過給學生解答疑惑、展示正確答案、提供優(yōu)秀范文或成功的任務樣本等方式指導學生學習。
5.支持者和幫助者
教師可從兩個方面給學生以支持:一是提供心理社會支持,二是提供技術支持。教師應該在創(chuàng)設任務后根據(jù)特定語境,向?qū)W生說明完成任務的要求,提供完成任務的必要語言支持。有時還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必要示范,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任務。當遇到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出現(xiàn)障礙或產(chǎn)生問題時,促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探索創(chuàng)新,確保任務活動繼續(xù)進行下去。
6.參與者和合作者
在具體實施“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是學生活動中的一員。師生間是一種平等、互相尊重、共同交流的關系。教學中師生全身心地投入,完全置身于教學的情境之中,思緒情感隨著課堂節(jié)奏和活動而跌宕起伏,學生必然感到一種安慰、一種信任、一種自信、一種勇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7.激勵者和觀賞者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能激發(fā)起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既容易看到自己的成就,也能感到自我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的不足,適時地激勵他們繼續(xù)任務的自信心。此外,教師還要以觀賞者的身份積極正面地鼓勵學生完成任務,而不能以錯誤的糾正者的身份去評判學生的語言知識錯誤和應用偏差。
8.督促者和評價者
在教學任務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應主動督促學生任務活動的進行,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學生在交際中的言語表現(xiàn)行為。教師的評估應該既關注結(jié)果,又重視過程,還要正確評價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策略和方法。既要重視過程形成性評價,也不能忽視終結(jié)性評價,形成多維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9.一種資源
任務型英語教學中,教師也是重要的信息來源。作為學生眼里的“專家”和“有學問之人”,教師應熟悉語言的結(jié)構、詞語的意義及其使用方法,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師這種信息功能。
當然,無論扮演哪種角色,教師都不應該把教學過程理解成單純的普及知識的過程,它更是一個為人師表、“上行下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更要擁有極強的責任心和崇高的職業(yè)道德,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正直、善良、誠實、勤奮的人。
參考文獻:
[1]崔一萍.大學教師在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新角色.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2007,(3).
[2]杜蘭娟.任務型英語教學法與教師角色探析.人文社科,2007.
[3]邱忠蓉.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師生角色關系.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6),VOL 21.
[4]王扶劍,桑龍揚.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轉(zhuǎn)變.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試驗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